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转型发展之路
——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村庄规划为例

2019-05-25贾正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城乡村庄

贾正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

1 研究背景

村庄是人类聚落发展的形式,乡村规划发展的意义在于缩小城乡差异以利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有乡村地区的特色和弹性,并使乡村与城镇发展相互助力是当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挑战。

2 村庄规划发展及其存在问题

2.1 村庄规划发展历程

2.1.1 起步探索期:单点村庄建设规划

1956年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该时期村庄规划基于单个村庄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以农房建设为主,着力解决农房随意占用耕地的问题。

2.1.2 快速发展期: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199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对乡村规划做了相关规定,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该时期村庄规划落脚点为村庄经济发展,农民保收增收,开展以村村通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2.1.3 协调发展期:镇村布局规划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提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该时期村庄规划以县(市)域村镇体系布局为主,围绕县城和中心镇的“中心村—一般村”的村镇体系结构,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统筹产业布局等;首次从县域层面打破城乡二元壁垒,但缺乏分区分类思维。

2.1.4 跃进发展期: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2008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提出应加快农村改革,整合乡村资源,明确提出拆村并居。该时期村庄规划重点以城市规划思维对村庄进行拆并,具体表现为村民“动迁上楼”、集体建房归并、村庄改造3种形式。

2.1.5 理性回归期:美丽乡村规划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4年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该时期村庄规划形成以村庄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文化传承和村庄综合治理为重点的“五位一体”的规划架构,发展模式以乡村复兴为主。

2.1.6 新时代战略期: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2 村庄规划问题与不足

1)村庄被“均质化”压缩城乡等值理念的缺失致使村庄被等同于空地而被“均质化”压缩,据统计全国乡镇总数共有91 138个,但与1957年相比减少了29 615个,而一旦有价值的村庄聚落消逝后,其文脉断裂、社会关系消亡难以恢复。

2)村庄被“同质化”覆盖诸多乡村规划中将城市规划方法直接搬到乡村,未尊重村庄自身资源特色、人文基础、空间肌理等因素,村庄变为城市的同质化区域,缺乏足够的魅力与吸引力。

3)村庄被“表面化”包装乡村规划“重物轻人”,过度注重物质空间,忽略乡村发展动力营造,导致村庄持续发展的动力缺失,面临发展边缘化、产业空心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等问题。

3 村庄规划发展新趋势

3.1 规划理念新趋势:“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城乡对等,城镇建设要记得住乡愁,保护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乡村规划应从村民角度出发,注重乡域文化肌理的保护挖掘与传承,满足村民生产和生活的美好需求,实现富民惠民目标。

3.2 规划要素新趋势:“三位一体”

乡村规划要形成依托农村资源特点发展绿色休闲等附加值高的创新产业的农村产业体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较富足的农民生活体系;乡村地域景观特色明显,传统文化浓厚,使人感受到回归与诗意的栖息家园的空间风貌体系。

3.3 规划方法新趋势:城乡统筹

乡村发展从城乡二元阶段,逐步走向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统筹阶段,乡村规划应加强城乡之间的在产业、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要素统筹,实现城乡互补、联动。

3.4 规划策略新趋势:精细化更新

充分尊重乡村生态资源、物质遗存与非物质遗产,尊重乡村优秀的乡风民俗及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尊重空间肌理、挖掘村庄存量空间,采用有机更新、微改造与微整治手法,进行空间更新、功能活化、产业更新、精细化设计。

3.5 治理模式新趋势:多元治理模式

创新发展模式,改变传统以“行政型”或“精英型”为主导的“一元”治理模式,倡导政府、市场、村民、社会组织多方参与,激发多方合力、共享发展资源。

4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村庄发展规划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以下简称中马钦州产业园)现状有12个村庄,大部分村庄人口少,青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庄生态环境优良,依山傍海、文化特色突出,经济以农业种植、海洋养殖为主。

4.1 以人为本规划理念下量化评估引导村庄发展路径

人本规划理念引导下,通过村民规划意愿调查,合理确定安置方式、位置、形式,保障村庄居民的合法权益。

基于村民安置意愿调研,基于自然资源条件、人口概况、经济发展水平、建筑质量、建筑风貌、传统建筑要素、文化特色、现状基础设施条件等要素对各村庄进行有效评估(见图1,2),形成村庄发展的3类路径:[1]具有保护价值的,传承其空间格局,保护其民俗文化要素,使之成为集居住、耕作、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村落;[2]保护价值不明显、基础设施落后且上位规划要求为居住用地的村落,使之成为具有活力的产业园居住配套;[3]保护价值不明显、建筑尚未形成规模、产业功能较弱的村落,使之成为设施完备、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功能用地。

图1 现状村庄分布

图2 保留整治村庄分布

4.2 特色资源引领村庄精细化发展转型

特色立足,围绕特色资源要素挖潜功能、空间、文化3个维度确立村庄定位主题和利用方式,做到“一村一品”的精细化发展与定位指导村庄未来发展(见表1)。

表1 村庄发展引导一览

1)生态本底田园型 以冬叶龙村为代表,村庄与周边山体、水系、田园等生态要素契合,拓展休闲度假功能,将其定位为具有传统文化体验型的“度假村落”,成为中马钦州产业园未来高端人才休闲目的地。

2)创新文化带动型以丹寮大村为代表,其紧邻园区规划的媒体信息片区,规划借力城市发展资源加强与媒体信息片区的功能衔接,定位为主题型和生态型的“众创村落”,激发乡村活力。

3)产业特色引领型以侬儿墩村为代表,村庄以蚝苗、大蚝、对虾养殖为主,是钦州港区最主要的海产品养殖地之一。规划依托其紧邻高端游艇社区的区位优势,发掘“渔家”文化,提升为渔家体验型的“海滨社区”。

4.3 多元治理实现村庄稳定有序发展

依据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制定分阶段多元主导模式。村庄转型初期,以地方政府作为旧村改造的发起人,进行土地资源有效整合,安排村庄建设项目;以当地村民为主要责任人,通过民主协商、集体讨论形式确定自改内容;以开发商为重要参与人,按照政府规划要求、村民对项目招商意愿对村庄整体或部分进行开发建设,通过政府主导模式、村民自改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相结合的多元治理模式确保村庄稳定有序的发展。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乡村发展一方面要传承传统城镇化发展优势,为村民提供乐业宜居现代生活;另一方面要变革乡村地区城镇化的价值观,坚持乡村的本源特色,结合村庄特色资源和未来发展趋势变革性地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适合乡村发展的发展路径,扎根中国乡土文化的根和魂,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互补及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城乡村庄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贵安新区葵林村乡村规划探究
休闲旅游型乡村规划研究
城乡涌动创业潮
乡村规划中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江油星火村为例
关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深入思考
村庄在哪里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