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铁对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江西赣州为例

2019-05-25赣州市城乡规划研究中心黎江林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11期
关键词:省域赣州赣州市

文/赣州市城乡规划研究中心 黎江林

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韩高峰 黄仪荣

0 引言

赣州位于赣、湘、闽、粤四省交汇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中心。2012年,《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国家从政策、资金、项目等多方面加大对赣南苏区的扶持,赣州的区域地位不断提升。2017年12月,江西省出台《关于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提出21项政策措施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赣州打造区域性铁路枢纽和6个区域性中心,明确赣州在江西省的重要区域地位。另一方面赣州范围内昌赣、赣深客专正在建设,长赣铁路列入国家铁路建设计划,将在赣州市形成“十”字形高速铁路网。高铁的建设开通,将支撑赣州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赣州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

1 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1.1 高铁建设的区域影响分析

相较于普通火车、汽车等交通方式,高铁不仅具有运输效率、服务质量高的特点,而且对于城市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①提高所在城市的交通可达性 高铁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提高居民出行和外来人口流入的便利性;②减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高铁缩减了城市的时空距离,增强城市的交通联系,促进发达城市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③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长 高铁可加快城市之间的产业交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并促进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提升就业。

高铁对于城市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按照增长极理论,由于集聚经济效应,高铁将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发展优势,加大区域差异,使区域趋于极化发展。而根据涓滴效应、梯度推移理论,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围城市已具备承接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移条件时,高铁将促进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向周围地区扩散,进而促进区域的合理分工,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发展平衡。

1.2 高铁建设对赣州的预期影响

1)高铁开通将带动赣州城市经济增长提速 自2012年赣南苏区振兴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以来,赣州城市经济发展迅速,5年来GDP年均增长11.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位于江西省前列。高铁的开通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快速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GDP将迎来一轮快速增长,城市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高铁开通将极大提升赣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赣州曾是水运时代的区域中心城市,但陆路时代以来赣州走向衰落,2009年武广高铁(京广高铁南段)通车运营,韶关、郴州等周边城市融入高铁时代,赣州被边缘化。随着昌赣深、渝长厦高铁的建设,赣州将构建“一纵一横”高速铁路网,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进一步巩固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推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

3)高铁将促进赣州旅游业飞跃式发展 赣州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限制,旅游业发展相比周边城市还有较大差距。高铁的开通将带来巨大的人流、客流,推进赣州市打造成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为旅游业带来新机遇。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带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全市产业结构。

4)高铁的“集聚效应”与“虹吸效应”并存 高铁是一柄“双刃剑”,对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赣州应积极应对高铁“虹吸效应”,趋利避害,在创优发展环境、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竞争实力等方面下功夫,抓住高铁时代的机遇,把高铁作为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的重要“利器”,将高铁的“虹吸效应”最小化。

2 现实与差距——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短板

2.1 交通枢纽地位不突出

赣州市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但存在技术等级低、与周边联系通道单一等问题,与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战略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赣州市铁路网密度138km/万km2,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并有7个铁路“空白”县,全市铁路发展较落后。赣州市公路路网密度为0.77km/k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为0.03km/km2,低于郴州、河源等周边地市的平均水平。赣州对接港珠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的通道运力不足,区域性枢纽体系尚未建立,对外交通通勤时间瓶颈凸显,出省通道运力差,公铁联运、海铁联运衔接不畅。

2.2 城市综合实力不强

赣州市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水平较低,城市综合实力不强,经济仍处于欠发达阶段。2018年赣州市人均GDP3.3万元,连续5年排在全省末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位于全省倒数第二。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不匹配,工业总量偏小,虽然赣州市人口及面积在本省都占有较大比例,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8亿元,仅占全省的1/10左右,也落后于周边的龙岩市、三明市。

2.3 城市辐射影响力不足

赣州市处于赣粤闽湘四省边界地区的中心,但在空间上呈现“大边缘、小中心”的格局,综合辐射影响范围尚未超出市域范围,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影响力弱。2018年赣州中心城区人口为180万,建成区面积179km2,分别仅占市域的18.30%,0.45%,对市域周边县市以及赣粤闽湘交界地区城市的辐射能力不足。

3 以高铁为支撑,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3.1 建设“十”字形高铁网,提升交通区位

加快建设“十”字形高速铁路网(昌吉赣深客专、渝长厦客专),打造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支点城市,通过2条城际客专和普速铁路加强区域交通联系,构筑连接周边城市的铁路网络(见图1)。建设联系四省边际地区的城际1h交通圈,联系周边省会城市的城际2h交通圈,加快兴泉铁路、瑞梅铁路、南丰至瑞金铁路、赣郴铁路、赣韶铁路复线建设,预留瑞梅、赣郴、赣广快速铁路通道。

图1 赣州“十”字形高铁网

3.2 以高铁为核心,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以赣州西高铁站为核心,打造快速便捷的中心城区城市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创业路和客家大道西延,形成“十”字形高架路,新增1处高速出入口,接入城市快速路体系,提高高铁站地区交通进出效率。提升赣州西站与周边地区组团的快速连接,建设4条衔接机场、保税区的通道,4条衔接蓉江新区的通道,3条衔接唐江、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的通道,3条衔接赣州经开区、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的通道。同时,结合区域性航空枢纽的建设,强化高铁与机场的互联互通,打造四省交界地区二级门户机场,加快扩建赣州黄金机场,推进赣州黄金机场航空口岸建设。加快区域性交通通道建设,将赣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构筑“621”交通圈(6h到沿海港口、跨省城际2h、市域1h),如图2所示。

图2 赣州西站周边地区交通组织

4 以高铁为引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4.1 夯实赣州副中心地位,支撑构建省域空间格局

从江西全省区域发展格局演化趋势和协调发展来看,根据“核心-边缘”空间演化理论,目前全省空间结构处于聚集阶段,南昌省域中心不断强化,以赣州为次核心,与南昌核心、九江次核心,形成“核心-次一级核心-边缘”格局(见图3)。高铁开通后,赣州的区域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省域中心、次中心的发展壮大将逐步推进区域协调一体化,最终将步入空间演化的均衡阶段,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4.2 以高铁为带动,推进区域性中心建设

江西省《关于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赣州建设金融、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教育、医疗康养、科研创新等6个区域性中心,高铁的开通将促进并强化区域性中心职能,有力推动6个区域性中心的建设,特别是直接促进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图3 江西省区域格局

1)促进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建设 以高铁开通为契机,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粤港澳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高铁建成开通后,特别是未来昌赣深高铁和渝长厦高铁建成形成“十”字形高铁网络后,赣州旅游业将进入“井喷式”发展,将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2)促进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高铁开通后,将带动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以建设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推进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吉集号”建设。围绕赣州创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试点城市工作,积极创建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和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重点建设赣州港物流园、赣州综合物流园、赣州综合保税区物流园。

4.3 依托高铁,促进吸引和留住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劳动力资源的竞争,各级各类的专业劳动力已成为国家、地区发展的核心要素。赣州目前仅开通了动车,对外交通条件不理想,高铁的开通将大大压缩赣州的出行时空距离,一方面有利于在外务工的150万赣州人返乡就业、居住;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在赣州工作、安家,为赣州市发展储备人才打下基础。

4.4 以高铁为纽带,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以高铁开通为带动,依托高铁开通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便利性,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强化城市竞争力。深入实施江西省《关于支持赣州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实施方案》,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赣州国际陆港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货物集散地,建设江西省内陆双向开放高地(见图4)。推进以赣州国际陆港为主体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利用好自贸区(港)政策做大赣州国际陆港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业务,做大以木材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打造以现代家居制造为依托的国际木材交易流通中心,衍生发展大宗商品期现货交易交割业务和供应链金融业,走“港贸产金”四位一体港城联动发展道路。

图4 赣州国际陆港港务合作

4.5 空铁联动发展,推动高铁新区高标准建设

目前赣州黄金机场正在扩建,建设4D级干线机场,预留4E级标准,打造我国东南部新兴国际门户型机场和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以机场为核心,推进建设国家航空口岸,未来将逐步培育发展临空经济,打造空港经济区。赣州西高铁站毗邻黄金机场,未来高铁将与空港联动发展,目前赣州市正在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区,以高铁站、机场为带动,结合高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带动、拉动作用,围绕物流仓储、旅游休闲、生态居住等城市发展导向,系统性地将高铁新区建设成为集约低碳、绿色生态的城市新区。依托高铁的开通带动作用,促进高铁新区快速建设,打造赣州中心城区重要的功能板块,支撑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

4.6 发挥高铁集聚作用,促进高铁经济带建设

集聚要素发展,加快推进高铁经济带建设,以高铁站建设为引擎,拓展城市空间,实现“一站带新城、一城促发展”。发挥高铁快速、便捷、集聚等效应,引导高铁沿线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精心谋划高铁沿线城市首位产业,促进高铁沿线城市产业合作发展。发挥高铁的通道作用,促进赣闽、赣粤两省共建共享物流、产业合作等基础设施,构建赣闽台、赣粤港合作新机制、新平台,大力促进产业承接域集聚,着力打造东南沿海产业集聚带。

5 高铁开通后的城市发展策略建议

1)完善交通联系 高铁开通后,依托中心城区快速路和骨干路网建设,打造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①建立快速便捷的旅客疏散体系,提高高铁站向周边各城市组团的疏散效率;②打造快速便捷的高铁出行体系,保障中心城区各组团均能快速到达高铁站,建设通畅的交通连接网络;③依托高铁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加快促进市中心城区五大功能区联动一体化发展。

2)做强旅游品牌 借助高铁开通的交通优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构建“一核三区”全域旅游大格局,打造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基于赣州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特色及优越的生态环境,实施全域景区升级计划,围绕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一批高品位的度假、休闲、娱乐、文化等旅游拳头产品,推出多元的旅游线路组合,重点打造方特主题公园、龙川极地海洋世界等大型旅游项目,逐步改变目前“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局面。

3)推进区域合作 依托高铁建设带来的交通便捷性,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强与高铁沿线城市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开展全面的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

4)提升城市服务 抓住高铁开通机遇,提升区域性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竞争力,强化“集聚效应”。推进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和五星级酒店,提升商业档次及旅游接待能力。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区、蓉江新区,建设奥体中心、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会展中心及配套商业、酒店,实现高铁通车与配套设施同步运营使用。推进建设一批高等级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区域性文化、教育、医疗等中心职能。

5)加强创新驱动 依托高铁带动的人流、信息流等资源,积极推进创新型产业发展,培育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等新经济新动能,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撑“中国制造2025”示范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平台,为青年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6)发展绿色经济 以高铁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逐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充分挖掘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山体修复和水体治理,加强对高铁沿线自然山体的保护,禁止在生态敏感区进行开山采石、破山修路及平山建厂等破坏山体的活动。

6 结语

随着昌赣深、渝长厦高铁的建设,赣州将构建一纵一横“十”字形高速铁路网,成为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昌赣高铁2019年底将建成通车,高铁的开通对赣州城市的发展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推进赣州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促进赣州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影响力,有力推进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同时,赣州也要积极应对高铁开通,充分发挥高铁的带动作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利用高铁开通的红利,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省域赣州赣州市
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
——赣州市审计局这样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
老骥伏枥 为霞满天
——庆祝江西省赣州市老年大学建校30周年
‘赣州油’系列油茶品种配置筛选
启航
江西赣州市老年大学校歌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