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机制和由来(3)

2019-05-25朱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

生物学通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血红素黄素色素

朱钦士 (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

(上接2019年第3 期第10 页)

4 所有传递电子的蛋白质都含有辅基

蛋白质在催化化学反应上似乎是“无所不能”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数千种化学反应,绝大多数都是由蛋白质催化的。然而,蛋白质自身在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在分子间传递电子上却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氨基酸的侧链中,没有一个是可用于传递电子的。 但细胞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又需要蛋白质分子进行催化并传递电子,怎么办?蛋白质分子采取的办法是“搬救兵”,即将那些能传递电子的结构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称为“辅基”(prosthetic group)。所有传输电子的蛋白质都带有辅基。辅基主要有以下几类。

图3 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蛋白质的辅基

4.1 含有黄素的辅基 黄素(flavin)是3 个环并联组成的杂环分子(“杂环”表示组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有其他元素的原子,例如氮原子或氧原子)(图3),黄素分子上连一个核糖,就成为“核黄素”(riboflavin)。 核黄素分子上再连一个磷酸根,就成为“黄素单核苷酸”(flavin mononucleotide,简称FMN)。 如果黄素通过2 个磷酸根与腺苷相连,就形成“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adenine dinucleotide,简称FAD)。 黄素上的2 个氮原子能反复接收和送出2 个氢原子, 因此像醌分子一样可以传递氢原子:FAD 可接收2 个氢原子变为FADH2,FADH2也可失去2 个氢原子变回FAD;同样,FMN 可接收2 个氢原子变为FMNH2,FMNH2也可失去2 个氢原子变回FMN。 FMN 和FAD 都可结合在蛋白质分子上,作为传递氢原子的辅基。

4.2 铁硫中心 铁原子和硫原子本来就容易在自然界中彼此结合,形成各种含铁和硫的结构,并且可能在催化初期的生命活动中起过作用, 后来被蛋白质分子“收容”,成为传递电子的辅基,这样的蛋白质称为“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其中含有铁和硫的结构称为铁硫中心(iron-sulfur clusters,或写为Fe-S clusters)。铁硫中心主要有2种:一种含有2 个铁原子和2 个硫原子,称为“二铁二硫中心”(2Fe-2S cluster);另一种含有4 个铁原子和4 个硫原子,称为“四铁四硫中心”(4Fe-4S cluster)(图3)。 根据其所处环境的不同,铁硫中心的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很大, 可存在于各种传递电子的蛋白质中,成为传递电子的中心。它们既可存在于脱氢酶中,也可存在于氧化酶中,还存在于光合作用的光系统中。 细胞色素bc1复合物中也含有一个二铁二硫中心, 它总是与细胞色素b(见下文)一起工作,在醌分子转化能量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该蛋白为美国科学家John Samuel Rieske 所发现,称为“Rieske 铁硫蛋白”。

4.3 血红素 血红素(heme)是红色的,含有血红素的蛋白分子也是红色的,因此被称为“细胞色素”(cytochrome),其实细胞色素是蛋白质。 血红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形分子,由4 个吡咯环(由4 个碳原子和1 个氮原子组成的5 原子环) 通过次甲基(=CH-)相连围成的一个方形结构,称为卟啉环(porphrin),卟啉环上还连有其他化学基团(图3)。4 个吡咯环中的氮原子伸向中心方向, 与一个铁离子相互作用。 该铁离子可以在3 价(Fe3+)和2价(Fe2+)之间转换,故可用于传递电子(图3)。 根据卟啉环上所带的其他化学基团的不同, 血红素可分为a 型、b 型、c 型、d 型、o 型等(细胞色素的类型用小写的斜体字母表示)。每一型的细胞色素在不同的蛋白质中性质也有所差异, 可进一步分类。 例如可将细胞色素c 进一步分为c1和c2,细胞色素b 可根据其吸收峰的位置分为b562和b566,也可根据其位置分为bd(distal,即远端的)和bP(proximal,即近端的)等。

除作为细胞色素的辅基,血红素还有其他生理功能, 例如b 型血红素就是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辅基,但其作用不是传递电子,而是运输氧气,“血红素”(heme)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其实血红素传递电子的功能远早于运输氧气。

4.4 金属离子 除了铁硫中心中和结合在血红素上的铁离子,金属离子本身也可以结合在蛋白质分子上,作为传递电子的辅基。 这些金属离子主要是铁离子和铜离子, 其中铁离子因为不是在血红素中,所以称为“非血红素铁离子”(non-heme iron),以与血色素中的铁离子相区别。 虽然不是在血红素中,但这些铁离子也是在3 价(Fe3+)和2 价(Fe2+)之间来回变化, 以传递电子。 铜离子则是在2 价(Cu2+)和1 价(Cu+)之间变化,同样可以传递电子。 除了铁离子和铜离子, 有些氢酶还含有镍离子,与铁离子一起组成“镍铁中心”(Ni-Fe)。 一些硝酸盐还原酶还含有钼离子, 但在这里钼离子不是直接结合在蛋白质上, 而是结合在一种叫 “蝶呤”(pterin)的分子上,共同作为硝酸盐还原酶的辅基。 铁、铜、镍、钼都是“过渡金属元素”(transition metal),即d-轨道的电子层没有“填满”的元素。这些元素的离子常以变价(即多于一种化学价)的形式存在,因而可用于传递电子。

有了对氢离子不通透的细胞膜, 有了各种能传递电子的蛋白质,其中包括像黄素、血红素、铁硫中心、金属离子这样的辅基,以及在电子传递链中能转化和储存能量的醌分子, 原核生物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以获取和储存能量的机制已经非常完善。 真核生物也继承了原核生物以醌为核心枢纽的电子传递链,将α-变形菌(α-proteobacteria)变成了自身细胞中的“线粒体”(mitochondria),成为真核细胞中氧化还原性分子合成ATP 的“动力工厂”。 人体每个细胞(红血球除外)中,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动力工厂”,为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绝的能量。

但这样的电子传递链仍有缺点, 只能利用现成的还原性分子(例如氢气和硫化氢)和氧化性分子 (例如硝酸盐) 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以获得能量,而这些物质的供给是没有保证的。

5 化能生物的发展有限, 太阳光才是无处不在的长期能源

以醌为核心枢纽的电子传递链虽完美, 但毕竟只是消耗性的, 如果没有还原性物质和氧化性物质大量持续的供给,生命是不可能繁荣的。而氢气、 硫化氢这样的还原性物质和硝酸盐这样的氧化性物质,却不能大量永久供应,因此,依靠这些物质的生物(化能生物)也没有大规模发展的机会。

1)氢气。氢虽是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按原子数计算,宇宙中的氢占普通物质(不包括“暗物质”)的90%以上,在太阳系中,81.75%的分子也是氢,地球早期的大气中,也含有大量的氢。 但星际空间的物质密度是非常低的, 每立方厘米大约只有一个微观粒子,相当于地球上的高真空。由于大气中的氢气很少有补充的来源, 又由于它是最轻的气体,容易逃逸至外太空中,且不断被微生物(包括细菌和古菌)所消耗,氢气的含量就越来越低。目前地球的大气中,氢气只占体积的千万分之五,微生物已无法靠这种低浓度的氢生活。利用氢的细菌常“躲”在地表下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岩层中,在那里水和岩石的反应还能产生一些氢气。一些微生物也能将多余的还原物以氢气的形式释放,但数量有限。

2)硫化氢。 虽然早期地球的大气中含有许多硫化氢,但经不断消耗,现在大气中硫化氢的浓度已非常低,只有不到0.3×10-9,即不到100 亿分之三。 现在硫化氢的来源主要包括火山爆发喷出的气体、海底热泉冒出的气体,天然气及微生物的活动, 包括用氢气还原硫酸盐、 含硫有机物的代谢等。 但这些硫化氢数量不大,也不是到处都有。

3)硝酸盐。 作为化能生物使用主要氧化剂的硝酸盐,主要存在于硝酸盐矿(例如钠硝石nitratine)中,也不是到处都有。

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原料”供应有限,靠这种反应生存的原核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只能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地球上的生物要大发展,就需要一种无处不在,且在长时期内都不会枯竭的能源,这就是太阳光。 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 369 W/m2。 以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 万km 计算,地球获得的能量可以达到173 000 TW(太瓦),即17 亿亿瓦。 地球在1 h 中获得的太阳能,比人类1年使用的能量还要多。

太阳辐射能的99% 集中于波长为150 ~7 000 nm 的电磁波中,其中可见光区(390~700 nm)约占总辐射能的50%;红外光区(波长大于700 nm)约占43%;紫外光区(波长小于390 nm)约占7%。光辐射能量的大小与其频率成正比,即E=hν, E是光子的能量,ν 是它的频率,h 为普朗克常数,为6.63×10-34J·s。 所以光子的能量与它的频率成正比,而与波长(光速除以频率)成反比。 波长越长,能量越低,因此紫外光的能量高于可见光,可见光的能量又高于红外光。

在这些光线中,紫外光的能量太高,易造成化学键的断裂,红外线的能量太低,只能增加分子的热运动,都不适合作为生物的能源,能作为生物有效能源的, 主要是可见光和波长接近可见光波长的红外光。

生物要利用可见光中的能量, 就需要能吸收可见光、将其能量转移出去并保存下来的分子。这主要是由色素分子完成的。 在介绍这些色素分子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之前, 先介绍为什么它们能吸收可见光。

(待续)

猜你喜欢

血红素黄素色素
色素热舞
“听话”的色素
穿越时光的黄素石楼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氯化血红素与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复合胶团的催化氧化性能
当药黄素对H2O2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漆黄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甜油的生产及色素控制
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对氟尿嘧啶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血红素氧合酶-1与急性肾损伤研究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