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泥叫虎为例的民间手工艺研究

2019-05-25陈瑱

中国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家庄手艺人泥塑

陈瑱

泥塑艺术是我国从新石器时期便流传至今的一种民间工艺,手艺人运用当地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为主,模具制作为辅的方式,以人物、动物为主要造型捏制出各种形象的手工艺品。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柳宗悦认为,民间工艺是指出自民间乡土艺人之手,并与乡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它扎根于乡土汲取营养,仿佛是一株长于山野的幽兰,貌不出众却有独特的清香。它在乡土间民众生活中孕育产生,虽带有“土”的气息却带来亲切的美感体验。在众多的民间泥塑工艺中,本次考察的地点是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高密三绝是扑灰年画、剪纸和泥塑,当地最为著名的泥塑名为“泥叫虎”,以此为例展开民间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以及思考,具有一定代表性。

历史溯源

高密泥塑极具地域性,富有当地独特的乡土气息,而其在国内众多泥塑类中别具一格的原因正是源自一类名为“泥叫虎”的泥塑。泥叫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高密泥塑中唯一需要用双手操作,靠推拉、摇动,进而使泥塑可以自己发出响声的民间工艺品。就目前而言,发声这一功能在不少省份制作的泥塑中都会有,例如河南淮滨“泥叫吹”、河南浚县“泥咕咕”、河南淮阳“泥泥狗”和山东临沂褚庄“牛头哨”等,但是大多数都是靠嘴吹,以口哨类为主,而通过双手把玩使泥塑发声这一特性拉近了人与物的距离,形成了更为直接的互动。

姜庄镇的聂家庄是高密泥塑的主要产地,因为聂家庄的泥土最适合做泥塑。聂家庄拥有天然的特殊土壤,在当地的地下一至两米处,有一层黏性极强的土层,晒干后不易裂,这对于制作泥塑的坯体而言是最大的优势。

目前还无据可查聂家庄生产泥塑的起始时间,但据后人言传,聂家庄泥塑可能源于明隆庆或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后期开始发展壮大,嘉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据聂氏家谱记载,艺祖名为聂福来,于明朝万历初年从河北泊镇携一家老小逃荒至山东潍坊高密,村落由此称成聂家庄。为了谋生,聂福来用当地的泥土制成“锅子花”(用泥土制成的用来装火药的墩子,后将墩子制成娃娃型,使人们放完焰火后再当摆件)售卖谋生。此后开始制作摆件及可供娱乐的泥塑,民间流传着“小孩小孩你别哭,你爹去了登州府,呼啦棒、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等关于泥塑的童谣,足见泥塑文化在当地影响深远。

泥叫虎

文化传承

在高密泥塑中,“泥叫虎”之所以最具代表性,除了在操作上的独特性,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虎”的发音在北方方言中与“福”谐音,而选用虎的形象还有另一个原因,中国从古代开始就将虎视作一种神兽,并记载了很多对虎的认知。例如,《说文解字》中提到“虎,山兽之君也”,《风俗通义·祀典》中提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由此可见,虎一直是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的,将其与吉祥幸福联系在一起是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因此,在民间文化中,经由人类智慧、精妙的手艺,不断演化出了各式各样的虎型制品,将美好的寓意寄托在物品中,由此,虎的形象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民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高密的泥叫虎在造型上对虎的面部五官进行了变形,将原来凶猛可怕的神情转变成虽仍显威武雄壮,但又不失可爱、温和的神态。民间流行小孩出生要带“虎头帽”,穿“虎头鞋”,玩具对应也是虎型的,希望小孩像老虎一般强壮、勇敢,有生气。恰逢聂家庄相邻的几个村庄是高密另外两绝的主产地——扑灰年画和剪纸,这一天然的地理优势,对于泥塑艺术在借鉴与发展中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泥叫虎在造型上向剪纸学习借鉴“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简约概括”,在色彩上向扑灰年画学习借鉴“色少而精、鲜明醒目、以红绿两色为主”以及“明油、涮画”的着色,整体的艺术风格透露出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和魅力。

工艺特点

泥叫虎的制作过程

作为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吉祥物,在过去,山东地区的人们对它的记忆尤为深刻,泥叫虎陪伴了他们的童年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玩具制造业崛起,各种新式材质、造型的玩具出现在生活中,泥叫虎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渐渐转变为一种代表山东地区民间文化的工艺品,而其制作工艺也同样停留在老一辈人手中。市场严重缩水,加之手工艺的制作程序本就比较复杂,这项手艺的传承人极度缺失,这也是当下很多民间手工艺所面临的问题。

彩绘

泥叫虎

工艺的复杂性是每个民间手工艺门类普遍面临的问题,以泥叫虎为例,其工序至少在8个以上,包括取土、和泥、制模、磕坯、按哨、粘接、涂粉、着色等,手工艺人不仅需要时间和耐性,而且从学徒到成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些年,我国对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力度颇大,很多几近被遗忘的手工艺通过国家的力量渐渐回到公众视野。2006年,泥叫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能够将它独特的艺术面貌和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同时也鼓励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其关注并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社会的共同发展和创新。

突围创新

至今,聂家庄的泥塑仍相对完好地延续其历史,但是,当地的泥塑传承人表示,仍然存在着一些因素的限制:一是生产局限在聂家庄一个村;二是业户分散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三是传承人员中年轻艺人偏少,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聂家庄的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却被开放的市场冲击得七零八落,无论是作为玩具,还是吉祥物,都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聂家庄泥塑从最开始的两百多家到如今的十一家,这个数字现在还在不断缩小。

目前,山东省的泥塑手艺人处于分散状态,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整合,业内缺乏凝聚力和协作力。零散的艺人无法进行成熟、完整的生产和销售整合,因此造成了市场上售价不统一,质量也有所差异。泥塑业目前面临着手艺人老龄化的趋势,因为制作工艺复杂而枯燥,实体销售所得利润微薄,电商销售情况也同样不乐观,基本都以零散订单为主,而购买人群大部分也都是将此当作高密的特色礼品,进行人际交往之间的赠予,现实的经济因素使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去学习甚至是传承。

仅从玩具市场而言,不难发现泥叫虎在当代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泥叫虎作为曾经热销的玩具,如今已无法与现代玩具相比。据一位20世纪90年代生于山东的受访者回忆,他在小时候见过泥叫虎,但并未有太多关于把玩的记忆。这也说明,时代在进步,但是传统手工艺却止步不前,体现了泥叫虎不再是热销的玩具不仅是因为一定的地域限制性,更多的是制作工艺和使用体验使得它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市场中不再占有优势。对此,制作泥叫虎的手艺人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通过不断创新和变革寻求转机,虽然艰辛,却伴随着汗水呈现新的生机。

起初,制作泥坯的模具也是泥土做的,近些年手艺人们均采用塑料材质的模具,不会再因为天气以及泥土自身因素而导致模具使用率降低,有利于泥叫虎泥坯造型的完整性,也能提高泥叫虎的产量。在泥叫虎着色这一步骤中,也加入了新时代的方法,在着色时使用的颜料中加入了现代的胶质,避免了以往会出现的掉色的情况,延长了把玩期限。

高密泥叫虎的手艺人们在造型上也是追逐着现代社会的脚步。泥叫虎本是彼时老百姓新春时节热销的物件,因此在现代创新时,手艺人们想到可将泥塑与中国传统生肖相结合,打造生肖系列泥塑。在制作时,仍然沿用泥叫虎的概念以及制作工艺,以泥叫虎的方式制作其余11个生肖。同时,在创新造型时充分考虑色彩的搭配,使其融合春节的美好期盼,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泥塑彩绘。这种方式使泥塑工艺更加贴近现代生活,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去向老手艺人学习和传承泥塑工艺,让泥塑在现代不再仅仅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象,而是可以与时代同步的民间工艺。

产业升级

据统计,2016年,高密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88.55万人次,比2015年增长9.0%,旅游总收入33.66亿元,增长14.6%。共有旅游景区5家,其中国家AAA级2家、国家AA级3家。当地旅游业的强势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民间工艺品的产业,继而使得泥叫虎逐步面向礼物市场,通过互相赠予的方式,将高密的民间工艺传播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随着泥叫虎走出了礼品市场这条路,完成其产业升级的同时,不断深化产品本身根本的变革。例如,制作工艺更加精细、配色更加丰富饱满、体积重量更轻便、运输便捷不易碎等,让泥叫虎更具辨识度,且容易被世界各国的游客所接纳。从原来的无包装到现在有了专门的礼盒,在提高包装成本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品质升级改良,提升制作成本的泥叫虎也提升了销售价格,产品适销对路,解决了手艺人的生存问题。将泥塑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传播媒介,目前还与当地的旅游业进行了合作,旅游的发展可以使更多的人走近聂家庄、走进泥塑,有助于对泥塑的宣传和传播。

据资料显示,目前聂家庄泥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为手艺人带来不错的收益的,聂家庄艺人为了不断地将高密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每年都会进行再创作,围绕年生肖的造型,结合传统泥塑工艺,创作出新式的彩色泥塑。

在聂家庄,现在正经历着两代传承人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付出,老艺人扎根于手艺中兢兢业业,新艺人一边继承一边创新。在新时代下,新艺人们致力于走访散落在民间的老手艺人,对流传了几百年的泥塑进行挖掘、抢救和整理,同时也开始尝试在传统技艺里加入新元素,给泥塑调制新式颜料、加上吉祥语,让泥塑的形态更加受现代人的喜爱,为古老的泥塑注入现代元素,希望恢复在人们心中曾经的位置。

猜你喜欢

家庄手艺人泥塑
乡村振兴视野下聂家庄泥塑的传承与发展
多彩泥塑
泥塑师
A new beginning
民间美术——泥塑
闻喜县郭家庄:山楂喜获丰收 助家致富脱贫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举办展览
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