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的“半 角 模 型”
2019-05-25范大阳
范大阳
过正方形任一内角的顶点,在形内引两条射线,使两条射线的夹角是该内角的一半(即45°),像这样的模型,我们习惯称之为正方形的“半角模型”。
【模型讲解】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为BC、DC边上的点,∠EAF=45°,连接EF,求证:DF+BE=EF。
图1
图2
【解析】一般方法是:将45°角两边的三角形旋转到一边,合并成新的三角形,从而进行等量代换,然后证明这个新三角形与半角(45°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再通过全等的性质得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证明】将△ADF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如图 2,则 AG=AF,∠GAB=∠DAF,∠ABG=∠ADF=90°,所以∠ABG+∠ABC=180°,所以G、B、C三点共线。再证明△GAE≌△FAE,就可得到EF=GE=GB+BE=DF+BE。
【推论】对于这样的正方形“半角模型”,除了有以上常用结论(①DF+BE=EF)之外,我们还可以推出以下常用结论:②S△AEF=S△ABE+S△ADF;③△AEF中,边EF上的高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同学们可以自行推导哦。
【知识运用】例1 如图3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D∥BC(BC>AD),∠B=90°,AB=BC=18cm,E是AB上一点,当∠DCE=45°时,BE=6cm,则DE= 。
图3
图4
【解析】由∠A=∠B=90°、AB=BC两个条件联想到正方形。其实这是一个“残缺”的正方形,所以只需把被“割去”的那一部分补上就可以了,再结合“∠DCE=45°”,就可以得到正方形的“半角模型”了。
如图4,作CG⊥AD,交AD的延长线于G,先证明四边形ABCG是正方形,再由上述结论①可知 ED=BE+DG,设 DE=x,则 DG=x-6,AD=24-x,由勾股定理得,AE2+AD2=DE2,即 122+(24-x)2=x2,解得x=15,即DE=15cm。
【反思】本题考查的是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补全”正方形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在例1中,如果AB=BC=18cm,AD=9cm,那么△CDE的面积= 。
【解析】如图4,可设BE=x,则DE=BE+DG=x+9,AE=18-x,在Rt△AED中,利用勾股定理便可求出x=6,则DE=15,利用上述结论③可以得知△CDE中边DE上的高等于正方形边长18,或者利用上述结论②也可以求出△CDE面积。答案:135cm2。
例2 如图5,在矩形ABCD中,AB=2,BC=4,点E、F分别在BC、CD上,若AE=5,∠EAF=45°,则AF的长为 。
【解析】本题属于“残缺型”半角模型,因为里面有个45°角,所以我们不难想到把矩形补成正方形。
图5
图6
如图6,分别延长AB、DC,使得它们都等于AD,分别得到AG、DH,连接GH,延长AE交GH于I,连接FI,易知四边形AGHD是正方形。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可求出BE=1,∵BE∥GI,∴△ABE∽△AGI,∴,∴GI=2,设DF=x,由正方形“半角模型”结论①可知,FI=DF+GI=x+2,FH=4-x,IH=4-2=2,在Rt△FIH中,由FI2=IH2+FH2得到(2+x)2=(4-x)2+,即DF=,在Rt△ADF中,运用4,解之,得x=勾股定理便可求出AF=
【反思】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判定及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断和性质、勾股定理的运用,正确添加辅助线构造正方形的“半角模型”是解题的关键。当然,本题还有其他方法,不过笔者认为,如果熟悉“半角模型”,此法相对而言较容易想到。
例3 如图7,在△ABC中,∠BAC=45°,AD⊥BC,BD=4,CD=6,则△ABC的面积为 。
图7
图8
【解析】本题关键就是求出AD,而这里也有个45°角,我们不难想到正方形“半角模型”结论③,而A点又必须成为直角顶点,我们可以把AD进行翻折变换,构造正方形。
如图8,将△ABD沿着AB边折叠,使D与E重合,△ACD沿着AC边折叠,使D与G重合,可得∠BAD=∠EAB,∠DAC=∠GAC,∴∠EAG=∠E=∠G=90°,AE=AD=AG,BD=EB=4,DC=CG=6,∴四边形AEFG为正方形。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BF=x-4,CF=x-6,在Rt△BCF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F2+CF2=BC2,即(x-4)2+(x-6)2=(4+6)2,解得:x=12或x=-2(舍去),∴AD=12,
【反思】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正方形的判定和翻折变换。如果我们心中早已有了正方形的“半角模型”,那么我们就不难想到通过翻折变换去构造这个模型。本题还有其他方法,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
【总结】通过以上3个例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条件往往会给出45°角,如果题目一开始没有给出正方形,我们就想方设法地通过延长线段、翻折变换等手段构造出正方形,从而用相关结论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