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位思考是为教师减负的前提

2019-05-25魏学成山东沂水县第二中学山东临朐县柳山镇初级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14期
关键词:教案校长考核

魏学成 王 莹 ( 山东沂水县第二中学; 山东临朐县柳山镇初级中学)

教师负担过重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校长治校理念偏激、管理方略错位,常常不顾客观实际,给教师压上各种各样的负担,让大家筋疲力尽、难于招架。为教师减负,校长需要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要设身处地为教师想一想,把教师当成活生生的人,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站在教师的对立面,把教师当成不求上进、需要用大棒威吓的被管理者。

一、制度设计要听取教师的建议呼声

教师队伍是有文化、有涵养的群体,教师普遍都有获得尊重的强烈愿望。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教师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学累一点心里也会很高兴,工作量大一些也不觉得是负担。相反,如果尊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教师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不但上进心受到打击,内驱力严重匮乏,正常的工作也会被视为沉重的负担。让教师获得尊重的重要方式,就是校长能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他们的心理需求当成一回事,并将教师的诉求体现到制度设计之中。

校长往往喜欢用签到、签退的方式限定岗上时间,用不定时查岗的方式约束岗上纪律,与此相反,一线教师最反感的就是校长在时间上过度束缚下属,让大家没有喘息的机会。现在科技发达了,设备先进了,手段高明了,有的学校在办公楼入口处安装刷脸机(人脸识别系统),有的学校在办公楼走道或办公室内安装监控摄像头,教师什么时间到校,什么时间离校,甚至在办公时间做什么,智能系统都会实时记录、即时反馈。这看似公平合理、公开透明,但却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内心感受。在无情的机器设备面前,一些教师感到尊严受到伤害,工作热情大为降低。其实,教师不是不想要制度和纪律,问题是缺少人情味的制度和纪律,会让教师心理上无法承受。

学校的管理制度,原本是为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劳动热情而设计,假如实施的结果走向反面,那就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制度是否合理,关键要看设计者是否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否注意到了教师的需求,是否体现了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如哺乳期教师是否有哺乳时间,带孩子的教师是否有接送孩子时间,老年教师的考勤时间可否宽松一些,有病的教师能否顺利请假等。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家庭责任,制度设计严中有爱,让教师身心放松没有后顾之忧,大家才能舒心工作并发挥好创造性。不要把时间紧箍咒念得太死,用时间禁锢教师的身体,那是对教师最大的不信任,也是对教师最大的不尊重,只能让教师感到心累,很容易激发消极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让校园充溢不和谐的音符。

校长不能忘了自己的教师底色,要设法知道教师的酸甜苦辣,知道教师的心理需求,把教师当成学校的主人去看待和赏识,而不是当成没有生命的机器去肆意蹂躏。校长要温和一些,亲民一点,跟教师交朋友,经常走到教研组里,听听教师的心声,发挥好工会组织和教代会的作用,畅通言论渠道。只要校长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即使制定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也能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在人格尊严得到保证、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教师多干一些工作也会心情舒畅,所谓的负担过重也就不复存在。

二、日常管理要解决教师的现实困难

很多校长想当然地认为,严苛的管理措施是提升工作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不讲情面一刀切的日常管理,只有频繁的任务布置与工作检查,才能让教师一门心思专注于教学,而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想别的、干别的。所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实施“盯人”战术,采用多压任务的方式,让教师像蜗牛一样负重前行。过去都是行政干部出身的校长这样做,现在有些从教师队伍中成长起来的校长也喜欢这样搞。

不要觉得让教师恐慌就是威严,也不要觉得让教师背负高压就会心无旁骛。教师们都知道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原本都保持着很强的上进心,即使不用外在的强力督促,也能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干好。校长要求越严、管理越死、压的任务越重,教师的积极性反倒越差,在身累、心累的不良状态下,原来保有的责任心、自觉性,很可能会慢慢地磨蚀和消退。给教师减负,校长在职权范围之内,完全有充足的发挥空间。起码,校长要看到管理措施的两面性,不要对老师太苛刻,日常管理要有适当的差异化和灵活性,要让教师感受到措施的柔和与人性的温暖。

城市交通拥堵,教师偶尔迟到一次,算不了什么大事,只要不耽误上课,且能给出正当的理由,根本不需要兴师动众地扣分和张榜公布。大风、大雨、大雪、大雾等特殊天气,不要紧抓着考勤不放,在微信群里发个信息,希望教师以安全为重,估计要迟到的,安排教务处及时调课,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会让教师倍感温暖。听课、评课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也要体现差异性,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新入职教师要求可以严格一些,但对成熟教师尤其是老龄教师,完全可以放宽标准,如果非要“一视同仁”,那就太过死板教条,必然给部分教师增加无谓的负担。

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这话很有道理,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撰写教案上要求过多、统得过死,肯定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尤其是教学业务已经相当娴熟的中老年教师,有时觉得写教案是多此一举。过程是次要的,关键在结果。是否写教案要因人、因科而异,不要强求一致,只要课上得好,学生欢迎,成绩明显,不写教案也无妨。不过,从认真负责的角度看,不写教案不一定能减轻工作负担,因为一个责任心很强的教师,要漂漂亮亮地上好一节课,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致力于研究学生的特点,研究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教法和学法,即使自己动手做一份漂亮的PPT 课件,花费的精力和心血也比写一份教案多很多。但只要不过度要求,教师身体再累,精神上也会很放松。还有作业批改,是否全批全改,任课教师有数,如果校长不分青红皂白要求必须全批全改,教师必定有情绪,将其视为负担。

教育要回归常识,管理要遵守常规,切忌独出心裁。如果校长非要以创新的名义打破常规,很容易演变成瞎折腾,那样的话,既增加教师的负担,也容易打乱工作秩序,让教育变得杂乱无章,大家整日团团转却不知道忙了些什么。校长的首要工作是引导教师实现专业发展,而不是以管理的名义、以家长的方式指责教师。如果校长让教师感觉到如影随形、无处不在,那肯定是校长有问题了。病态的管理既给教师增加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校园人际关系也将变得很糟糕。

三、考核评价要满足教师的心理期待

干工作总要有考核,这似乎无可厚非,只不过考核仅仅是手段,目的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对考核评价的主要期待,就是要专注于业务,与教学无关的事务,不要纳入考核体系中。但现实往往很难如愿。校长总觉得考核是个让人敬畏的撒手锏,常常把考核看成一个筐,什么都要往里装,卫生检查、体育竞赛、歌咏比赛、联系学生家长,各种日常工作和临时性、季节性工作,都纳入考核指标。缤纷复杂的数据掺杂其中,冲淡了教育教学这个核心,扭曲了该有的价值观和成就感,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

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很多职能部门看中了校园这块阵地,动辄就来个“进校园”,强硬挤占教师的业余时间,教师被要求的网上学习、网上竞赛和网上关注越来越多,手机里被迫安装了各种各样的APP。逐级压下来的这些任务,几乎与教学毫无关系,给教师增加额外负担自必不说,很多教师感觉难以应付也并非夸大其词。无可奈何的教师,面对来自校内校外的压力,无不叹息分身无术,但学校管理层却喜欢凑热闹、搭顺风车,落实职能部门的要求层层加码,今天一个评比,明天一个通报,后天一个排行,要求留痕,要求竞赛,要求反馈,教师每天必须在各种APP 上花费大量时间。正常工作之外的累,常常让教师感到无法承受,穷于应付之下,很容易伴生烦恼情绪。

校长要有担当精神,敢于为教师排除外部干扰,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待上级压下来的各种摊派性质的任务,校长无法协调,没有能力拒绝,教师可以理解,但校长一定不要借水行船。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才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希望在那些非中心工作上博得上级行政部门的赞赏,校长很可能就会收获教师的埋怨。所以,对待那些行政性事务,校长能阻止的要尽量阻止,不能拒绝的也不要再往教师身上增加评比排行之类的负担和压力。

恰当的考核评议确实很有必要,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调动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所有人都进入到亢奋状态,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但考核评议过多过滥,会让教师精神疲惫、心理倦怠。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考评出来的,把考评当成大杀器,只能给教师增加无谓的负担,根本不可能具有正能量。考评不是多多益善,一定要合情合理,考出真实业绩、评出工作激情。校长要善于学习、勇于担责,恰当运用管理手段,让教师工作着、快乐着。如此,教育的事,教学的事,都将是享受幸福的事,教师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不会有负荷过重之忧。

猜你喜欢

教案校长考核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