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三十年代的民营电台与上海歌唱社

2019-05-24刘畅

戏剧之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广播电台传播意义

刘畅

【摘 要】广播电台作为民国时期上海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上海民营歌唱社团流行歌曲的傳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大量兴起的民营广播电台,对中国近代流行歌曲的传播意义重大。上海民营广播与流行音乐文化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本文以上海民营广播电台和民营歌唱社团,相互联系与影响产生的效应为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广播电台;歌唱社团;传播;影响;意义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234-02

上海是中国广播事业的发祥地,在民营广播电台发展方面,上海表现是非常突出的。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公布《中华民国广播无线电台条例》,允许公私团体和个人经营广播电台。①随后,仅1932年,上海就出现了几十座小功率的广播无线电台,这些广播电台中,大多为民营性质的电台,并带有商业性质②,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随着大量民营广播电台的出现,上海民营歌唱社团流行歌曲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时期。以广播电台为平台,民营歌唱社团流行歌曲成为了当时上海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民营电台大量涌现与歌唱社团的诞生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民营广播电台大量出现,是基于上海都市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影响和民营广播电台的文化商品属性基础上而产生的。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流行歌曲产生,它必然需要传播,大量的上海民营广播电台是它们重要的传播工具。这种传播的途径要想达到双方满意,那么民营广播电台和流行歌曲必须不断更替新内容,达到彼此平行发展的状态,因此也催生出了民国时期上海大量的民营歌唱社团。

上海三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中颇富生命力的部分,其社会功能不可小视,艺术魅力难以抵挡,其快速发展与大量民营歌唱社团的产生密不可分,上述众多歌唱社团在当时规模较大的有上海歌剧社、明月社、大同歌剧社、夜莺艺社等,其余很多歌唱社团规模较小,并与很多小功率电台合作,演绎人员也是从社会上临时招到的。这几大歌唱社团播放的流行歌曲,多与规模较大的民营广播电台合作,流行歌曲演唱者也多为当时最具名气的歌星,如周璇、姚莉、白虹等。可以看出这些民营歌唱社团以广播电台为载体,大量的出现,这其中还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普及,西方的文化产品和生活方式在中国不断涌现,尤其是“洋娱乐”的传入,都在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对当时社会和群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体现在外在因素推动与内在自我认知的改变两个方面,都推动着社会文化需求的转型。同时,民国时期上海流行歌曲切入角度,更替了过去的审美价值的取向和审美能力,也促使着歌唱社团大量涌现。

上海民营广播电台为大量的歌唱社团提供平台的同时,歌唱社团也为民营广播电台提供大量的播放内容,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互利的关系,这对民营电台的内容制造者民营歌唱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更新、迎合大众口味、迎合商家口味,因而产生了大量的“优质的”“ 劣质的”流行歌曲,从而产生商业利益。也因为当时那个时代的文化需求,引发了当时各个社团的“造星运动”。

二、民营广播电台与歌唱社团的明星效应

民国时期上海流行歌曲艺术受制于传播的特殊性,自身最主要的传播必然要依靠唱片、留声机、广播这些途径。随着广播的兴起,留声机播放唱片这种小众的音乐文化消费显然不能够撑起上海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这也凸显出广播这一事物传播的重要性,正是由于民营台广泛的传播性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明星与明星效应。民营广播电台为了进一步扩大明星效应,极力扩大民营广播电台的影响力和流行歌曲的播放量。

(一)民营广播电台与歌唱社团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明星。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各类民营商业电台先后涌现,形成了播音“歌唱社”与商业电台交相辉映的景象,但这一现象在抗战时期慢慢开始退潮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抗战题材的曲目。亚美公司创办的上海广播电台(亚美电台),与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几乎并列,成为上海民营广播电台的代表③,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则是以“按时播传音乐歌曲等,供社会之娱乐,饱各界人士之耳福”而著称。④李树堂德在民营电台中也属于规模较大、经营时间较长的电台代表。而这些规模较大的民营广播电台与规模较大的歌唱社团相互联系,使得较大规模的民营广播电台歌星云集的现象更为明显(见表2),歌唱社团又因影响力较大的民营电台的支撑,而传播力、影响力、知名度愈来愈大,二者相互影响互相依存。

民国时期的上海流行歌曲风蔓延,黎锦光、陈歌辛、姚敏等一批作曲家追随着黎锦晖的脚步,站上了流行歌曲大潮的风头浪尖,因此产生了周璇、姚莉、徐健、白光、白虹等歌星叱咤歌坛,红透半边天。但其时还有另一条流行歌曲的生命线,这就是老上海民营广播电台。没有这些民营广播电台也不会产生所谓的“明星效应”,民营广播电台名副其实成了流行音乐的专属舞台。

(二)民营歌唱社团极力扩大影响力、播放量。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上海流行歌曲属于一种传播性极强的文化。它凭着先进的运行机制、灵活多样的传播媒介、贴近大众生活、通俗易懂的歌词,配上既具民族特色、又带流行时尚的优美旋律,经由极具个人魅力的歌星演绎,再配合颇具煽动性的宣传,所到之处常能引起轰动。歌唱社团正是凭着这种优势,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播放其演绎团体的流行歌曲,以此扩大其影响力。因此产生了当时的民营广播电台与多家歌唱社合作播放其节目的现象,以上海歌剧社节目单为例(见表3),和同一歌唱社同时与多家民营广播电台合作的现象,以夜莺艺社节目单为例(见表4),这种现象对于明星效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民国时期流行歌曲背后最大的媒体力量——电台发挥了它无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使流行歌曲跨阶层的大规模传播成为现实。但歌唱团体与广播电台都不是福利机构,为了利益演艺团体总是尽力搜罗音乐创编人才,来为歌星们量身打造合适其声音特点的流行歌曲,明星效应和极力扩大流行歌曲的播放量,最终目的为公司赢利,广播电台也因此而获取自己需要的利益。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流行歌曲属于特定的音乐文化现象,这种新型艺术(流行歌曲)与资本(民营电台)相结合的特殊商品,使广播节目在轻松中靠近价值目标。也使流行歌曲与广播节目在纵横交织中完成价值目标,给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而这些改变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共生互利的发展历程对当下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音乐文化自身的艺术性、传承性与广播电台追求商业化运营的结合,也是一个更加需要思考的命题。

注释:

①②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图史[M].2008年9月:第19页.

③陈尔泰.中国广播史考[M].2008年1月:第143页.

④见上海《申报》1927年3月19日.

猜你喜欢

广播电台传播意义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城市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探讨
新形势下广播电台新闻的采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