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
2019-05-24田鲁
田鲁
摘 要:雕塑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的设计思想思路直接影响城市环境的整体氛围,应当把握城市环境艺术与雕塑设计有机结合,优化城市雕塑应用的具体方法,达到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雕塑;环境设计;优化策略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城市雕塑的基本特点,重点介绍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围绕着城市雕塑设计的现实需要,总结优化城市雕塑设计的基本方法,从而满足城市空间环境的美化需要,达到为城市空间环境服务的目标。
一、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
(一)雕塑尺度与空间环境关系
城市雕塑的尺度与城市空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应当保持雕塑尺度与空间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在城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点线面结合的基本规律,注重在虚实结合的理念下消除多界面带来的封闭感,能够进一步优化雕塑形体比例、尺度大小与虚实特征,做到城市雕塑体量与空间环境的有机调配。只有在城市空间体现雕塑的特点,根据城市环境空间的容量对雕塑的大小进行调配,才能起到塑造城市艺术环境的效果。可以说城市空间环境的容量是确定雕塑尺度的重要依据,只有达到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的最佳比例,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要。通常来说城市雕塑的高度应当与观赏者所处位置距离达到2~3倍,雕塑的主体应当矗立于环境的最中心,最佳观赏视角应当在18°~26°之间。为了实现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协调,还要优化空间的环境的层次感,做到在最佳的观赏环境范围内进行雕塑的细节调整,这样才能提高雕塑作品的亲和力,满足人们对雕塑体量的视觉需要。
(二)雕塑质量与空间环境关系
随着现代雕塑艺术的快速发展,可用于城市塑造的新型材料不断增加,传统的雕塑材料主要以水泥和石材为主,当代城市雕塑可以利用更有质感的材质,强调基于材质的肌理进行雕塑,以此满足人们对雕塑的视觉需要。当代城市雕塑材料的种类、色彩与范围处在不断拓展当中,各种木质、金属、陶瓷等均可以用于城市雕塑。水景、冰景、活动雕塑都可以提高城市雕塑的表现力。城市雕塑的材质受到空间环境的制约,但其具有美化环境和优化城市空间功能的作用。例如,小型城市广场的雕塑可以采用不锈钢材料,纪念性的城市雕塑主要采用花岗岩、青铜等材质,从而增强雕塑的质感,而玻璃和不锈钢等材质可以用于社区公园,起到有效烘托氛围的作用。因城市环境的空间不同,展示的文化价值理念各异,因此使用的雕塑材质也有较大差异。雕塑材质应当体现空间与环境的协调性,注重兼顾各种文化元素、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达到提高城市雕塑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目标。
(三)雕塑色彩与环境氛围关系
现代城市雕塑的色彩日渐丰富,以多种材质为载体的城市雕塑使得雕塑色彩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在人们审美追求多样化当下,单一材质的雕塑已经不满足人们对城市雕塑的需要。首先,色彩已经不仅是雕塑的附属,色彩是可以展示雕塑艺术魅力的重要元素。现代雕塑更注重通过色彩展示视觉魅力,强调运用五彩缤纷的色彩来装点城市的空间环境。城市雕塑的色彩应当突破空间环境的限制,注重通过雕塑来优化城市的空间氛围。雕塑色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强视觉协调性和满足人的审美追求方面。基于雕塑色彩可以满足塑造色彩与空间环境色彩差异性需要,不同的城市雕塑的色彩追求不同。纪念性的城市雕塑要求色彩有庄重性,强调色彩以稳重为主,而轻松活泼的绿地公园更喜欢轻松活泼的色彩,需要根据市场的休闲娱乐需要营造多样化的色彩。城市雕塑色彩在选用时还要与雕塑周边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性。例如,华盛顿纪念碑的白色基调与周围的绿色协调,实现了环境的完整统一。有明亮色彩的雕塑往往会成为城市景观聚焦的中心,这主要因为雕塑造型与颜色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视觉追求,传递出共同的文化价值理念。
(四)雕塑方位与城市空间关系
位置的选择有时可以直接影响雕塑的艺术表现力,不同方位的雕塑所产生的空间环境表现价值是不同的,不同的方位产生的光照效果也是有一定差异的。雕塑的光照作用會与环境呈现出不同的形体变化特征,从而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首先,城市雕塑的布局应当充分结合光线的影响,注重基于光线因素考虑雕塑的形体特征、体积感和色彩的变化情况。在雕塑刻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细节的刻画、肌理表达符合光线的要求。其次,光线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欣赏者的视线,因此需要综合地考虑雕塑位置变化情况,考虑受众的进入方式、方位等因素,对于有明确主立面的雕塑应当考虑光照时间、角度与受众的进场形式等,还要依据雕塑尺度满足观赏时的逆光与顺光时的独特氛围效果。在雕塑刻画时注重光线的变化情况可以营造丰富的空间感与节奏感。
二、城市雕塑融入空间环境基本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城市雕塑的设计应当从城市环境的需要出发,体现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嵌入性,注重满足人们对人文环境的需要。首先,城市雕塑的设计应当保证与周围建筑的和谐,基于城市空间的绿化、广场占地面积因素进行比例确定,进而在保证城市公共空间合理性的基础上满足城市整体规划的需要。其次,还要减少雕塑规划的随意性,应当从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需要出发,实现雕塑对周边环境的促进作用,更好地彰显商业区、中心区或者其它功能区的价值,这样才能满足城市绿化现实需要。
(二)文化性原则
城市雕塑应当从城市的文化底蕴出发,注重城市雕塑与城市的文化环境相协调,应当保持城市文化与城市雕塑的协调性,将城市的文化精髓有效融入城市雕塑设计,这样才能反映城市文化精神,还可以通过多种材质、造型、色彩等彰显独特的文化内涵,发挥雕塑在宣扬地方文化中的价值。在提高城市塑造多样性的同时,还要保证雕塑对地域文化的充分反映,避免单一意象的问题,注重通过雕塑作品弘扬地方文化,更好地对雕塑进行二次加工,达到合理应用各种雕塑的设计目标。
(三)多元性原则
城市雕塑还要有多元化的特征,应当通过多种雕塑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理念,城市环境是个开放的整体,城市雕塑应当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多元性特征。雕塑这种艺术语言应当表现出城市多重风貌,传承独特的艺术价值。随着人们对多元文化追求的发展,城市雕塑应当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应当通过雕塑引起更多人对城市的情感共鸣,强调在一般性的基础上彰显个性,从而有效避免城市雕塑的单一性问题,消除城市雕塑缺乏个性、盲目照搬和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四)公共性原则
城市雕塑还要有公共属性,强调彰显城市的价值理念。首先,城市塑造是社会与公众相互作用的成果,城市雕塑应当与城市性格、建筑特色、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应当符合政府打造城市的基本理念。城市雕塑应当对市民有较大吸引力,可以满足人们追求恬静、安宁的需要,可以通过雕塑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体现出服务公众的基本特点。城市雕塑应当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满足人们的精神与情感需要,符合公众参与互动的需要,实现表达深层精神内涵的目标。
(五)时代性原则
城市雕塑还要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能够反映当代人的价值理念与时代文化特征,最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例子是自由女神像。当代城市空间的雕塑设计也要有及时性、纪实性特征,能够反映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例如,记录城市抗争史的英雄人物类别的雕塑、纪念地域独特的文化的雕塑,还有反映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雕塑、彰显改革开放精神的雕塑,能够反映城市人物的雕塑都应当成为雕塑的重要内容。
(六)科技性原则
城市雕塑还要有一定的科技性元素,能够运用现代材质和高科技材质进行城市雕塑。首先,有现代科技感的元素往往运用现代金属材料作为材质。其次,有城市空间感的雕塑往往选择轻薄、透明或框架性的雕刻方式,并且把机械、数码、工业等内容融入到雕塑的形象当中。再次,城市雕塑还与多媒体技术融合,在传统的雕塑基础上把古代与现代融合,上海浦东的《东方之光》在日晷的设计中融入了太阳的影子理念,在时尚气息中更好地表现出现代地域特色,符合城市的现代科技特质。
三、实现雕塑融入城市环境具体应用
(一)融入地域历史记忆
实现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效融合,应当从地域历史环境出发,在充分挖掘地方人文主题的基础上,赋予雕塑以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只有实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雕塑的交相辉映,才能达到增强历史文化感的目标。设计人员应当在设计雕塑前与地域文化进行零距離的接触,领略地域文化智慧特点,在寻找文化根源的基础上通过雕塑展示民族文化气息,折射东方文化神韵,在诗情画意中进行全方位雕塑塑造。例如,陕西省黄陵国家公园中的雕塑以黄土高原为主题背景,通过一系列的雕塑、浮雕等展示黄帝功绩,通过烤漆钢板水纹装饰呈现独特的文化影响。
(二)展示时代文化特征
近年来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城市雕塑的应用日益广泛,雕塑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雕塑更应当体现出时代性的特征,做到结合地域文化展示当代文化的魅力。例如,河南偃师滨河广场的雕塑设计重点展示当地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发展理念,通过圆雕、文化柱等展示当地的独特文化魅力,并且把以龙闻名的龙图腾发源地文化展示出来,将玄奘故里、偃师腾飞等主题逐一展示。
(三)展示地域生态观
雕塑与城市的生态环境有重要关联,应当基于人类的共同情感价值观在雕塑中有效展示共同的文化理念,实现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目标。例如,在秦岭四宝的雕塑作品中围绕以人为本、人性化与整体性的设计原则,运用太阳能板、玻璃钢、花岗岩等展示秦岭地区特有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为主体,设置会跑、会飞、会动的城市雕塑群。这使得作品有很强的律动感,向生态科技的方向迈进一步,更好地展示实用性、趣味性与地域文化性,并且达到升华公共艺术效应的目标。城市雕塑是城市立体的空间艺术形式,应当把雕塑融入环境美当中,通过自然环境来展示美,通过雕塑增加环境艺术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城市雕塑应当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注重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良好依存度,实现城市塑造与环境的有效弥补,促进城市塑造进一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实现各种要素、材料、肌理与质感的融合,进而满足人们的欣赏需要,达到美化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倪晓静.浅析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评《环境艺术设计原理》[J].新闻爱好者,2017(7).
[2]段雯.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雕塑学科交叉实践教学[J].价值工程,2017(16).
[3]李珎.基于场所意义的城市空间形态分析与城市雕塑设计[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6(2).
作者单位:
枣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