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即兴伴奏多元混合编配实例解析
2019-05-24陈波
陈波
【摘 要】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技巧,在歌曲编配过程中打开思路,多思考、多记忆和多实践。本文从和声的多元化选配以及伴奏音型的混合应用两方面入手,结合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相关谱例进行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编配;解析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042-04
唱歌课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型,钢琴即兴伴奏在唱歌课中的实际应用,成为能否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关键。钢琴即兴伴奏的核心是和声,和弦的合理选用以及思考是完成钢琴即兴伴奏实践中的重要环节,而如何用合适的织体来弹奏和弦,也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基本能力的体现,好的伴奏音型能够起到烘托气氛、推动情绪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和声的多元化选配以及伴奏音型的混合应用两方面入手,结合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相关谱例进行论述与分析。
一、多元和声
在钢琴即兴伴奏的实际编配练习中,教师应强调以正三和弦的应用为基础,副三和弦为辅助。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够用正三和弦编配歌曲,能力水平高一些的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副三和弦替代正三和弦,体会歌曲色彩以及情绪的变化。下面笔者选取了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三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和弦编配的实例,对比解析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应用上的方法与技巧。
(一)《嘀哩嘀哩》
《嘀哩嘀哩》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歌曲B段的第1句和第2句笔者分别选用了正三与副三和弦进行编配。
谱例1为正三和弦进行,主要有“IV-V”和“I-V”两个和弦连接。这种和弦选配属于简单规范式,和声节奏以两小节为单位,音乐效果明亮、有生气。
谱例2选用了副三和弦“ii”级、“iii”级和“vi”级,和弦进行为“IV-ii-V-I”和“vi-iii-I-V”。第2小节的IV级用ii级替代,依据的是同功能组替代和弦原则。第5小节的I级用vi级替代,第6小节的I级用iii级替代,从而构成了“vi-iii”的和声连接,在听觉上有自然小调的味道,丰富了歌曲的色彩。
譜例3选用了副三和弦“ii”级、“iii”级和“vi”级,和弦进行为“IV-vi-ii-V”和“I-vi-iii-V”。第2小节的IV级用vi级替代,第3小节的V级用ii级替代,由谱例1中1-2小节“IV-IV”的进行变为“IV-vi”的进行,3-4小节“V-V”的进行变为“ii-V”的进行,5-6小节“I-I”的进行变为“I-vi”的进行,7-8小节“V-V”的进行变为“iii-V”的进行,增加了副三和弦的和声进行避免了长时间运用一个和弦所造成的较为单调的音乐效果。
总的来说,《嘀哩嘀哩》中的正三和弦编配方案适合于全班所有学生的能力水平,符合音乐进行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但是确实有些单调。副三和弦的选用增加了歌曲的色彩,使用不同的替代和弦就会产生不同的和弦连接,如谱例2和谱例3所示,“ii-V”“vi-iii”“IV-vi”“iii-V”的副三和弦连接都是很好的连接方式,对烘托作品气氛,以及推动音乐内在动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雪绒花》
《雪绒花》选自人音版中学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歌曲B段的第1句和第3句笔者分别选用了正三与副三和弦进行编配。
B段第1句的正三和弦编配见谱例4,和声进行为“V-V-I-I”,所用的和弦连接为“V-I”的进行,和声节奏以两小节为单位,因此可以运用流动低音的伴奏手法。
B段第1句使用了副三和弦的编配,见谱例5,和声进行为“V-iii-I-vi”,第2小节的V级用iii级替代,第4小节的I级用vi级替代,使音乐效果更加抒情、柔和。
B段第3句的正三和弦编配见谱例6,和声进行为“I-V7-I-IV”,所用的和弦连接为“I-V”和“I-IV”,主属和弦与主下属和弦的进行是比较典型的正三和弦进行方式,和弦连接平稳,和声功能明确。
B段第3句使用了副三和弦的编配,见谱例7,和声进行为“I-I2-IV6-iv”,这一句的和声进行采用了低音线条手法,逐渐引出小下属和弦。
《雪绒花》作为初中八年级音乐课的教学歌曲,在歌曲难度以及教学设计上都有别于小学阶段的歌曲编配。但是,在歌曲结构和旋律变复杂的情况下,依然要遵循以正三和弦为主的原则进行和声编配,有能力合理使用副三和弦的学生,可以考虑低音线条化和音乐色彩等更深入一些的编配设计。
(三)《闪烁的小星星》
《闪烁的小星星》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歌曲的第1句和第2句笔者分别选用了正三与副三和弦进行编配。
谱例8选用的是正三和弦进行编配,和声进行为“I-I-IV-I”和“IV-I-V-I”,所用的和弦连接为“I-IV-I”和“I-V-I”,正三和弦的编配使这首歌曲音乐性格表现为积极向上,和声的功能性明确,虽然简单,但是实用。
谱例9选用了副三和弦“ii”级、“iii”级和“vi”级,和弦进行为“I-iii-IV-I”和“IV-vi-ii-V-I”。第2小节的I级用iii级替代,第6小节的I级用vi级替代,第7小节的V级用“ii-V”的和弦进行替代,所用的和弦连接有“I-iii-IV-I”、“IV-vi”和“ii-V-I”,这两句用的是比较常规的副三和弦替换正三和弦的手法。
谱例10中的和声进行是通常我们说的“万能和弦”进行,即“I-V6-vi-iii6-IV-I6-ii-V-I”,音名标记为“C-G6-Am-Em6-F-C6-Dm-G-C”。万能和弦进行是一套比较常用的和声进行公式,其主要特征是低音级进下行的线条,配合旋律声部形成三声部的编配效果,音乐色彩丰富,表现力强,可以作为学生中级阶段的移调练习曲目来重点练习和掌握。
二、混合音型
在歌曲的编配实践中,如何把配好的和弦用合适的织体方式弹奏和表现出来,是钢琴即兴伴奏的一项基本功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可以积累适合自己的伴奏音型重点练习,与此同时,还需要积累根据音乐性格编配何种音型的经验。下面笔者选取了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三首不同音乐性格的歌曲作为音型编配的实例,从和弦式伴奏音型、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和半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三种不同类型的音型入手,解析混合运用伴奏音型的技巧。
(一)《粉刷匠》
《粉刷匠》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该歌曲属于活泼欢快类风格。该作品分别用半分解、分解以及和弦式伴奏音型的编配,见谱例11至谱例13。
谱例11采用的是半分解式伴奏音型的流动低音形式,这种音型通常用于活泼欢快类的歌曲,运用固定手位,简单易弹奏,且音乐效果较半分解的基本形式要活泼和跳跃一些,流动性更好。
谱例12采用的是分解式伴奏音型的变化形式,通过改变弹奏方法,从连奏变为短跳音弹奏,从而表现出活泼欢快的音乐效果,符合音乐情绪和音乐内容的要求。这种音型运用的是固定手位的位置,用跳音弹奏分解伴奏音型的基本形式,很适合手指弹奏能力薄弱的学生练习。
谱例13采用的是和弦式伴奏音型的变化形式,通过加入休止符改变节奏的方式加强了节奏感。作为劳动歌曲内容的体现,该种音型既加强了力度,又有别于进行曲,音乐效果生动、形象、有趣。
(二)《共产儿童团团歌》
《共产儿童团团歌》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该歌曲属于进行曲类风格的典型作品。该作品分别使用和弦式伴奏音型的基本形式,八度以内固定手位的和弦式变化形式,以及加低音层次与和弦式音型结合的变化形式来编配,见谱例14至谱例16。
谱例14采用的是和弦式伴奏音型的基本形式,以四分音符为单位,用断奏弹奏法,表现的是进行曲音乐风格,音乐效果表现为坚定、有力,斗志昂扬。
谱例15采用的是和弦式伴奏音型的变化形式,在编配设计上把旋律转为左手低音声部弹奏,右手通过加入八分休止符的节奏变化与旋律声部的重拍形成交替效果,用短跳音弹奏,可以表现出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
谱例16采用的是低音与和弦式音型结合的变化形式,通过加低音将音区扩大,同时将右手旋律声部的單音旋律加厚,在力度和气势上明显好于谱例14和谱例15,由于低音的跳动较大,不适合手指能力不高的学生弹奏。
(三)《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地久天长》选自人音版中学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该歌曲属于抒情类风格的典型作品。该作品分别用和弦式、分解以及半分解式伴奏音型的编配,见谱例17至谱例19。
谱例17采用的是和弦式伴奏音型的变化形式,通过改变节奏的方式把和弦的时值拉长,每小节一个柱式琶音和弦作为伴奏声部,表现出安静温和音乐形象。
谱例18采用的是分解式伴奏音型的变化形式,通过移动手位中低音与分解式音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了音域,增强了表现力,体现出悠长宽广的音乐形象。
谱例19采用的是半分解式伴奏音型的变化形式,通过改变低音与和弦的交替次数来实现表现力上的转变。交替比例从“1∶1”转变为“1∶3”,音乐形象相应地从“活泼”转变为“抒情”。
三、结语
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践过程中要有理论的研究与不间断的实践总结,最终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又用于指导实践的不断循环过程。钢琴即兴伴奏的编配技巧与实际经验远不止本文列举的那些实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遵循编配规则,具有多元化灵活的和声思维,运用混合多样的音型进行设计。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课程,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技巧,在歌曲编配过程中打开思路,多思考、多记忆和多实践。
参考文献:
[1]孙维权.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