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法律关系构成及责任分析
2019-05-24李苑
摘 要:文章从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我国新发布的《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分析了消费者与商家、银行、支付平台、移动运营商、认证中心等相关当事人形成的法律关系,以及不同情形下各当事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移动支付;方式;法律关系;责任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智能手机的普及迅速带动了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目前,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继现金、银行卡、支票等传统支付方式外最为重要的新兴支付方式。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62亿人,较2016年增长21.6%,2017年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28.8%,未来我国移动支付的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
一、移动支付的概念及主要方式
2005年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指出,移动支付是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移动通信终端或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常见的移动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短信支付、条码支付、指纹支付、刷脸支付等。
1.短信支付。短信支付是移动支付的最早应用形式,用户只需发送短信就能完成交易支付请求,例如:当用户从商家收到支付短信后,通过发送指定的字母或数字等代码到特定的号码上,相关费用就从话费余额或绑定的银行卡上扣除,商家最后再发送确认短信完成支付。短信支付具有操作简单、不受手机类型限制等优势。
2.条码支付。条码支付可分为付款扫码支付和收款扫码支付两种类型。其中,付款扫码支付是指付款人通过移动终端识读收款人展示的条码完成支付的行为;收款扫码支付是指收款人通过识读付款人移动终端展示的条码完成支付的行为。条码支付是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移动支付方式。
3.指纹支付。指纹支付是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指纹系统进行消费认证,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中设置并录入指纹信息后,在付款、转账、发红包等支付场景的时候,只需要将手指放到指纹识别的地方就可以完成支付。
4.刷脸支付。刷脸支付是一种基于脸部识别系统的支付方式,消费者只需借助摄像头将脸放入屏幕上的验证框内,验证通过后就能开始进行支付,整个过程十分的方便、快捷,用户甚至不需要携带手机等移动设备就能完成付款。
二、移动支付的法律关系构成
移动支付的法律关系就是用户在移动支付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移动支付的交易过程涉及众多的当事人,主要包括:消费者、商家、银行、支付平台、移动运营商、认证中心等,其中,作為交易当事人的消费者和商家是整个交易过程的核心,而银行、支付平台、移动运营商、认证中心等则是辅助消费者完成和商家完成买卖行为。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其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
1.消费者与商家建立的买卖合同关系。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买卖行为产生了买卖合同关系,即法律上的债权和债务关系。消费者有权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所购买商品并按照约定支付相应费用,商家则需按约定交付相应的货物并向消费者提供交易凭证。
2.消费者与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的金融服务合同关系。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移动支付中根据其与消费者订立的金融服务合同行使支付职能,其主要义务就是根据消费者的支付请求准确、及时地完成资金的拨付。消费者的主要义务则是保管好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并保证账号中有足够的余额用于支付。
3.消费者与移动运营商建立的移动通信服务合同关系。在移动支付过程中,移动运营商是连接消费者、商家、银行等相关当事人的枢纽,其主要义务就是将各方的指令及时、准确地传送给相关当事人,保证移动支付的顺利开展。
4.消费者与认证中心建立的认证服务合同关系。认证中心是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确认用户身份、签发数字证书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来建立移动支付各交易当事人的信任关系,保证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认证中心与消费者和商家签订认证服务合同后,就会为其颁发用于确认用户身份的数字证书,防止移动支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
三、移动支付的法律责任
移动支付过程涉及消费者、商家、银行、移动运营商、认证中心等众多的当事人,法律关系错综复杂,再加上无线传输、服务器、软件、黑客、病毒木马等影响因素,很容易导致支付过程中错误的产生,造成资金划拨的错误或者延时。明确移动支付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对于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以下从“错误、迟延的移动支付”和“未经授权的移动支付”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1.错误、迟延的移动支付
错误的移动支付是指由于消费者发出的支付指令存在错误,或者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从而导致银行做出了错误的支付行为,还有可能是支付指令正确,但银行未按照支付指令执行。而迟延的移动支付是指由网络问题或者服务器故障导致的支付延迟。总之,错误、迟延的移动支付主要表现为资金未能按照实际应支付的金额及时、完全地支付给商家,使消费者和银行的金融服务合同,以及与商家的买卖合同不能顺利履行。
针对“错误、迟延的移动支付”问题,我国新发布的《电子商务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用户在发出支付指令前,应当核对支付指令所包含的金额、收款人等完整信息。支付指令发生错误的,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纠正。造成用户损失的,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支付错误非自身原因造成的除外。”根据这一规定和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的相关条款,因错误、迟延的移动支付造成的损失应采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来判定谁应承担主要责任。
因消费者在支付指令发出前未能核实清楚金额、收款人等信息的,所引起的损失主要由消费者承担,其与商家签订的买卖合同的违约责任还将表现为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利息等。因电子支付指令服务提供者原因导致支付指令发生错误的,支付指令服务提供者应及时查找引发错误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纠正,造成损失的应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因银行未按照支付指令进行资金划拨的,其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可包括偿还余额、补足差额、以及赔偿因其违约行为对付款人造成的其他损失等。
2.未经授权的移动支付
美国1978年发布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对“未经授权的电子支付”的定义是“由消费者以外的未获发动支付指令实际授权的人所发动的,从该消费者账户划出资金而该消费者并未从该支付中受益的电子支付”。移动支付方式中也会产生未授权的支付,主要指实际支付人未经消费者同意将资金从消费者账户转出的行为,实际中主要表现为消费者的账号密码被盗、支付工具丢失而被非法使用等。
针对“未经授权的移动支付”问题,我国新发布的《电子商务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了“用户应当妥善保管交易密码、电子签名数据等安全工具。用户发现安全工具遗失、被盗用或者未经授权的支付,应当及时通知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未经授权的支付造成的损失,由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承担;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能够证明未经授权的支付是因用户的过错造成的,不承担责任。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发现支付指令未经授权,或者收到用户支付指令未经授权的通知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未及时采取措施导致损失扩大的,对损失扩大部分承担责任。”
因此,在移动支付过程中,如果是由于消费者的个人原因造成账号密码泄露或者安全工具丢失,并因此让其他人能盗用消费者账号信息完成支付的,消费者应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并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当消费者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后应及时通知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收到通知后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否则应对损失的扩大部分承担责任。如果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或者安全技术在交易过程中被破坏,由此引发的未授权移动支付应由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承担。
四、结束语
移动支付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支付模式,目前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支付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移动支付过程中涉及到消费者、商家、银行、支付平台、移动运营商、认证中心等众多的當事人,支付环境错综复杂,某个环节的错误都有可能给消费者或商家带来损失,我国新发布的《电子商务法》对电子支付的法律责任已进行了相关规定,对于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敏.论移动支付方式下未授权支付的民事法律责任[J].学术论坛,2016,39(03):89-93.
[2]李真,安艳.法律视野下的移动支付:责任规制与立法完善逻辑[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37(05):110-115.
[3]莫万友.移动支付法律问题探析[J].河北法学,2008(11):111-114.
作者简介:李苑(1982- ),女,云南昆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工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