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美术作品的中国特色

2019-05-24刘晓菲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历史感中国特色美术作品

刘晓菲

摘 要:美术作品是一个生命体,有其自己的文化定位、内在的精神物质根源及艺术规律构成。在当前的美术思潮中,寻求美术作品的中国特色,建立普通大众都能认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象,倡导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是每个艺术家的责任和义务。关于坚守美术作品的中国特色,该不该坚守,如何坚守,都是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的。

关键词:历史感;美术作品;中国特色;艺术思潮

首先,要了解美术作品,就应该了解什么是美术。美术是一种利用特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等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直观形象的艺术,所以,天然的大自然中的美的东西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美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包括两种基本的构成因素:一是内部形式,即“构图”;二是外部形式,即“艺术语言”。对作品形式的欣赏,即是对由这两者构成的作品“形式美”的欣赏把握。

笔者从小就对画画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热爱,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想把它画下来,书上的儿歌插画、年画上的娃娃、零食包装袋上的卡通图案等等,都会被笔者拿来照着画。最开始是用白纸拓摹,后来慢慢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就开始尝试着照着画,蜡笔、水彩笔、粉笔甚至随手捡来的小石子、树枝都是笔者的绘画工具。上小学之后,班级的黑板报自然而然也就由笔者来负责。笔者小学期间也一直担任着班级文艺委员的职责,当然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在画自己意识里想画的东西,见过喜欢并且记住的东西,自己开心就行,后来慢慢长大了,初高中期间也代表学校参加过一些县里举办的绘画比赛,慢慢也接触到正确的理论和技法方面的知识后,却感觉不那么快乐了,尤其是高考前那半年的集训,真的感觉特别痛苦,经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经常会因为自己的画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而否认自己,甚至还一度对自己选择走艺考这条路产生过怀疑,不过庆幸的是自己都坚持了下来。可能这就是因为爱好变成职业所导致的,笔者之前还以为如果真心喜欢一项事业,当它变成自己职业时只会感觉到开心快乐而不是痛苦,然而事实看来却不是这样。

笔者大学毕业后又继续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虽然现在的专业是少数民族艺术方向,但学习之余还可以经常在画室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院每学期还有艺术考察和实践活动。很庆幸,笔者当初选了国画这个专业,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因为笔者又找到了小时候对美术的那种感觉、那份热爱。所谓的中国传统美术,笔者认为更多的应该是指中国尤其是水墨画,因为它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现在,我们讨论的就是如何坚守美术作品的中国特色。首先,阐述笔者对当前美术作品的看法。在2012年笔者读大二的时候,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在宁夏银川隆重举行,这次展览邀请了总策划人田野、杨·霍特,学术总监张奇开在内的国内外共三十余位艺术家参加,他们的作品全部陈列在银川美术馆中。开幕式当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我们看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大师级别的艺术家,有方力钧、刘虹、宋冬、向阳等等,还合了影拿到了签名画册,当时真的特别激动。说实话,展厅里的那些画和设计构成,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好多都是似懂非懂,觉得他们的境界不是现在的我们所能理解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没有什么传统的东西,都是一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比如宋冬的“奶油草坪”“巧克力壁灯”就让人觉得很新奇,记得当时有同学问他,是因为你家孩子喜欢吃奶油巧克力你才想到用这些材料吗?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黄钢的作品似乎让人还能看到一些传统的东西,他把一些中国元素和佛教的思想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他说:“我想让我的作品透露出生命的痕迹和历史的厚重感。中国文化、哲学思想,包括艺术,有它自己的逻辑,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西方的东西,利用它们的思想逻辑去创造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但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我觉得还是得用我们东方的东西去创造,在这个基础上寻求艺术上普遍的价值。”那次双年展对笔者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至今难忘。

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存在着一种矛盾,尤其是中国这几十年来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家的作品一直从复制、拷贝向转化发展,这样艺术家一方面要接受西方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要突破我们东方的传统文化。东西方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积淀和创作方法论,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在这方面的积累比较杂糅,这是一个目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性的矛盾。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曾经说过,改革开放是两个主题,一是改革,二是开放,对于文化方面来说,开放的影响应该更大一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的整个文化特别是视觉艺术,相当程度上吸引了来自国外特别是西方的各种艺术,比如就油画而言,从优化的古典形态到印象派再到现在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现实主义等各种流派,这当然很好地提供了一种借鉴,只有那种有理想有判断的艺术家才会很好地有主见地去选择吸收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油画里面的那种元气,然后,把他们有机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在各大美术馆展览里,我们既要兼顾到多样性,兼顾到各种各样的风格并存,同时还要不断地倡导我们自己的文化,就是要我们坚守具有中国特色的主体精神。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艺术领域出现了形态各异的美术创造思潮和形式,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有的人坚守中国的传统方式,有的人痴迷于西方的写实开放,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也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的形态,鉴于当下美术创作的现状,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当代美术的出路,再次审视艺术创造的本质及其核心价值观念,倡导真、善、美高度统一的民本主义的艺术创造思想导向,以促进中国当代美术创造的发展繁荣与和谐。

关于应该如何坚守美术作品的中国特色,首先应该回归现实,反映时代风貌,艺术创造要反映现实。我国著名国画家刘文西先生用四十多年时间,多次深入陕北民间,创作积累了大量描绘农村题材的速写,最终创立了“黄土画派”,为现实主义塑造了一个典范,他的艺术宗旨就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作”,他希望画家能够提高创作能力,拿出优秀作品来鼓舞人。刘文西先生是我国当代中国画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前进方向,他的艺术作品折射出来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在当代各种艺术流派异彩纷呈频繁兴起的潮流中,刘文西以其独特的大家风范为现当代的艺术家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当然还要注重当代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应当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艺术家要关注社会变化与发展,注重生命的体悟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倡导、发挥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再者,美术作品还要以民为本,倡导民本主义价值观,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千古名言是适用于很多方面的。在美术创造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民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创造题材,反映民众生活,强调以民为本,建设和谐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民主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支撑影响着所有的价值判断,因而应该也是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道德底线。

在坚守美术作品中國特色的同时,我们还要进行创作和审美的创新,推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大家。在当代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作用的推动下,艺术家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发明出新的创作方法,也可以运用新技术直接进行创作。当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互为影响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前进道路上的必然,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新工艺或者艺术形式都能够取代传统艺术的功能价值和现实意义。艺术的发展、艺术家的创新不会以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或发展轨迹为标准,也不会受哪一个国家和文化的片面影响,而是艺术家们在自己风格的基础上对世界范围内各种优秀文化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表述。艺术家既受其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地域性的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当代性之中。中国美术想要走向世界,想打造中国美术的品牌,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离不开世界的推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体之间的相互依存,融合,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必要性。因此,从地域背景、风格内容、表现技巧甚至对外展出的方式中寻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展现各自艺术的特色,是目前艺术推广的一个重大策略。

中国的艺术问题是一个整体的问题,要放到整个艺术世界发展的背景下看。中国艺术理论界要利用全世界最前沿的学术力量来共同研究探讨,可以多举办一些世界性展览,再建立一个世界性的艺术馆,增进我国与其他各国、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艺术交流,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的特色。知道什么是我们的,什么是借鉴的,什么是共有的,通过完整的了解和对比才能更好地获得中国文化发展未来的前途。

参考文献:

[1]常宁生.当代性与地域性: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美术[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葛斐尔.中国公立美术馆之“当代性”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

猜你喜欢

历史感中国特色美术作品
长春花蓝+中国红
早期《三国》插图:熊清波本《三国全传》的插图问题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探究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