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毛南族傩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
2019-05-24李妮娜
【摘 要】毛南族傩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盛行于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一带,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与洗礼,堪称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毛南族傩舞的动作词汇起源于宗教、原始文化等多层面,是乐观积极、谦虚有礼的毛南族精神的直接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媒体传播已经成为毛南族傩舞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广西毛南族傩舞作为研究线索,在阐述毛南族傩舞艺术特点的前提下,对毛南族傩舞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毛南族;傩舞;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108-02
毛南族傩舞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文化,享有“活化石”的美称,所流传下来的毛南族傩舞极具舞蹈文化品质,对传统舞蹈文化的分析与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傩舞是广西毛南族傩仪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毛南族傩仪的核心体现,广西毛南族的族人崇巫好祀,在祭祀活动之中傩舞是十分活跃的。在2006年,广西毛南族傩仪之中的“肥套(即傩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查阅与毛南族有关的文献资料,发现毛南族并未形成民族文字,但是却衍生了民族语言。因为广西毛南乡一带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大多是陡坡石山,与外界的交通较为不便,所以毛南族傩舞经过历史的变迁仍然保存着原生态,极具地域性民族特色。
一、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点
从舞蹈形式方面分析,毛南族傩舞可分成大傩仪式舞与大傩娱乐舞,其中以大傩娱乐舞为主,大傩仪式舞比较少见,但是不管哪一种舞蹈形式的傩舞,都有着极为鲜明的共性特点。
(一)戴傩面表演。毛南族傩舞的突出艺术特点为傩面,毛南族的祖先透过智慧,把自己崇拜的图腾与人物等深度融合[1]。毛南族人在表演傩舞的过程之中,佩戴各种傩面具,从而生动、形象的把人物演绎的活灵活现。
(二)节奏强烈。关于毛南族傩舞的表演,需要表演者佩戴面具,其面部表情就难以呈现多样化,而毛南族傩舞在动作节奏上灵活多变。幅度大、力度强、节奏快成为傩舞鲜明特点,将英雄神将的豪放、豪爽、明快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节奏感强烈[2]。
二、毛南族傩舞的传承沿袭
广西毛南族傩舞兴盛于明清,起初是毛南族人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经过传承慢慢融入了诗歌、舞乐、戏曲等不同的艺术形式[3]。纵观毛南族傩舞的形成历程,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其与毛南族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也是毛南族人的精神补给站,烙下了毛南族文化的深深印记。
(一)家族沿袭。家族传承沿袭指的是于家庭生活之中,有长辈对小辈进行传承受教,从而实现世代传承沿袭。换言之就是家长有意识地以言传身教或者是生活实践的形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一种活动。分析广西毛南族傩舞的传授可知,起初是由表演傩舞的毛南师公在家庭内容实现传授,而且是传男不传女,所以早期的毛南族傩舞表演班子是由清一色的男性而构成。广西毛南乡一带可以表演傩舞的大班子有几家,其中大多是家族沿承传而组成的。比如毛南乡的老者谭三岗,其师承谭家师公,也是谭家班的第十三代传承人,纵观其傩舞表演家族班子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19岁时谭三岗就追随父亲学唱傩舞歌、跳傩舞等,如今已是广西环江县傩舞班子里可以跳傩舞、唱山歌、打击乐、演傩戏的一位受人尊重的师公。而且谭三岗的二儿子也十分偏爱傩舞,追随父亲的脚步,传承父亲衣钵,把你傩舞世代沿袭传承下去。
(二)社会传承。傩舞作为傩仪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纵观其历史能够追溯至商周时期。傩舞极具巫术色彩,其核心作用就是驱魔逐疫,根据史册记载于汉代时期就出现了与“傩”有关的“方向舞”与“十二神舞”。经过时代的发展傩舞朝向娱乐性演变,拓展了娱乐成分。广西毛南乡的傩舞,蕴含的社会功能就是祭祀还愿、娱人娱神[4]。以广西毛南族《花林仙官松银花》和《万岁娘娘松金花》为例,是毛南族傩舞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毛南族傩仪活动之中表演的舞蹈,师公佩戴各种身份的木面,然后扮演花林仙官、万岁娘娘,为主家送祝福,保佑主家子孙满堂。从广西毛南族傩仪方面分析,如《土地配三娘》与《瑶王拣花踏桥》,傩舞一片欢乐、和谐,而且气氛十分热烈,极具生活气息,颇受群众的偏爱,而且于娱人娱神志宏体现了毛南族人热爱生活。
傩舞作为中国舞蹈文化的“活化石”,历经不同朝代的变迁,仍然生生不息,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一种文化力量。广西毛南族傩舞是由毛南族所创,经过世世代代的相传而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广西毛南族人的精神食粮,也是毛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然而毛南族傩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甚至也曾面临着灭绝的困境。在“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傩舞被视为封建迷信,许多傩面与书籍被大量的焚烧,而且师公也被抓起来,有一位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从火堆之中救出基本书籍,然后藏于箱底二十余年[5]。拨开乌云见天明,经过劫后重生的广西毛南族傩舞,重获了新生,而且光芒四射。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下,国家、地方文艺部门的工作者多次落实了搜集、整理与录制傩舞等有关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在1986年首本《毛南族舞蹈》(收录在《中國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之中。把曾一度面临失传而又极具地域性特色的广西毛南族傩舞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堪称是民族遗产的一次抢救。
三、现代媒体技术下毛南族傩舞的发展
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平台已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催生了互联网、移动网络以及新媒体等。其中一方面是,媒体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方法,直接关系着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宽度与广度等;另一方面社会信息传播的具体内容与主题态势也与媒体的组织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背景等有着密切关系。在民间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领域,媒体的介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广西毛南族傩舞一直秉承着家族世代沿袭、师徒相授的传承形式[6]。然而在新时代下,毛南族傩舞的穿测绘能够形式也要寻求变化,若单纯地仅凭传统传承方式是不利于毛南族傩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所以还需要引入媒体传播形式,保证在传承毛南族傩舞的前提下,实现毛南族傩舞文化的发扬光大。
(一)信息传播的路径。从传播学方面分析,信息传播的路径其指的是在传播时传授的双方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换的所有渠道。有着古朴气息、地域性特色的广西毛南族傩舞,经历数百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与冲刷,广西毛南族傩舞借助于电视、网络、新媒体等路径的积极宣传,增强了社会影响力,而且在全国甚至是世界上也取得了客观的传播效果,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与关注广西毛南族傩舞。在“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广西毛南族傩舞曾经面临着灭绝,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各大媒体的积极支持下,毛南族傩舞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广西毛南乡一带的傩舞获取了政府的专项拨款支持,搭建了4个傩舞戏班,如今参与傩舞活动的群众接近百余人。现阶段,广西毛南族傩舞通过傩戏民歌的形式走入校园,许多毛南族的年轻人也愿意接触、了解傩舞文化。由此可见媒体传播对广西毛南族人可以起着一定的教育影响力与推动力。
2002年,广西毛南族编排的傩舞在参与南宁市民间舞蹈大赛之时取得了优异成绩。此作品体现出了浓郁的地域性气息与民族特色,鲜明的韵律与深厚的内涵博得了评委与观众的喜爱,好评声音络绎不绝,在广西南宁市民间舞蹈大赛活动之中连获四项大奖。
自1995年到2003年区间,广西毛南族傩舞屡次走出国门,曾经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进行过演出,199年也曾经于台湾进行过公演,受到社会各大媒体的重点关注,而且央视、日本电视台、英国媒体等陆续报道,而且一些其他国家的电视台也慕名来到广西毛南乡进行访问与考察[7]。
广西毛南族的分龙节是毛南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许多电视台、网络媒体等相聚在此,比如中华网等许多媒体对毛南族分龙节展开了专题报道。为期三天的毛南族分龙节十分受群众的期待,最能抓住人眼球的活动就是“神秘毛南摊面舞汇”,再次印证环江“中国摊面舞之乡”的美名,助推了毛南族摊舞文化遗产走向国际。
(二)加工、制作与传输组织机构。从广播、电视媒体角度分析,文艺、音乐以及电影等是十分火热的传播形式。而文字媒体方面,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以及书籍等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广播电台、电视台与影视工作人员和其他组织从事此类信息的收集、选择、处理、制作和传播。许多文艺工作者通过艺术处理的数字平台传播民族和民间主题。比如微电影《傩缘》,此部影片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进行拍摄与后期制作,由韦海燕导演,挑选的题材是广西毛南族的傩仪,而且影片中多次呈现了广西毛南族傩舞场景,影片中师公身披龙袍、头戴原始图腾傩面,具有毛南族特色的傩舞使观众产生了深刻印象,师公在表演傩舞时充分体现出了傩舞的质朴感、神秘感,展现出了浓郁的宗教色彩,为观众渗透真善美[8]。而且也体现出了毛南族傩文化拯救努力程度和消亡异化速度间的张力及其根源,从而唤醒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传,有意识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传。
广西毛南族傩舞以艺术加工制作的形式,将其打造成为微电影、或者是短片等,然后借助于电视台、网络渠道等进行播放,对毛南族傩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毛南族傩舞和传播媒体之间的深度结合,也是传统艺术和新兴媒体之间的激烈碰撞,对广西毛南族傩舞文化的深度挖掘、发扬光大、深入创新有着重大意义,可以使广西毛南族傩舞文化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广西毛南族傩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借助于媒体传播优势拓展渠道,促进毛南族傩舞文化由传统传承朝向新时代新型传播发展,继承、发扬、创新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加入时代因素,同时还扩展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新空间,让毛南族摊舞不断与时俱进、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前程,韦子番.广西河池地区毛南族傩舞服饰色彩文化传承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11):30+121.
[2]陆嘉唯,林柏杨,李秋凤,陆肇勇.广西壮族傩舞与广西毛南族傩舞的对比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18):59-60.
[3]任伟.傩的泛化:“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傩文化理论探讨之二[J].学术界,2015(02):159-170.
[4]方可波.桂林儺舞现状及问题研究——以秀峰区张家村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04):129-131.
[5]李妮娜.毛南族傩舞的发展与传播[J].艺术评鉴,2017(03):53-55.
[6]何东伟.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客家文博,2018(03):37-39.
[7]邰乐.从傩乐的变迁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创作,2017(06):141-142.
[8]陈德钦,房鹏飞.桂南村落傩舞的民俗体育文化内涵与现代传承探析——以国家非遗项目“钦州跳岭头”(傩舞)为个案[J].广西社会科学,2017(10):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