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与心血管意外的关系

2019-05-24吴宗虎王淑娟

关键词:凝血功能

吴宗虎 王淑娟

【摘要】目的 为了对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和心血管意外这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或建议。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患者653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了1~3年的随机访问,然后对这些患者的心血管情况和死亡人数及比例进行分析,对这些患者的血液中的D-二聚体(D-dimers)、von willebrand因子(vWF)及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P-选择素(P-selectin)、纤维蛋白原(FG)进行测定,然后把这些指标与没有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病人进行对比。结果 根据653个病例的结果,可以将结果归为三个组别。分别是A组无心血管意外组的数量为551例,B组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组34例,C组死亡组68例。通过对这三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C组的凝血功能指标要比A组和B组的高得多,且B组的所有指标要大于A组。在对ABC三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与心血管意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凝血功能的指标升高,那么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会增加。当检测到凝血功能的指标发生异常的时候,不妨采取一些治疗,从而使心血管发生意外的概率减小。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心血管意外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5..02

笔者在医院心内科工作多年,发现心血管疾病的接诊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虽然现代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但是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因此需要临床医生对该病进一步高度重视。笔者在临床工作经验和相关研究中发现:冠心病患者在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时候,发生凝血的概率要比斑块处于稳定状态的概率高得多。如果凝血机制启动后不能有效干预,病情多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给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后果。所以,近年来广大医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与心血管意外的关系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

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患者65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653个病例的结果将其分为三组。其中,A组无心血管意外组551例,男280例,女271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7.4±12.7)岁;B组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6.8±12.3)岁;C组死亡组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52~80岁,年龄(66.9±13.5)岁。通过对三个组的年龄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所有入选的患者都是通过冠狀动脉血管造影而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照冠心病治疗指南给予标准治疗,取得患者同意后建立随访档案并定期随访。对于一些患有冠心病的同时还合并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状腺疾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则不入选样本进行本

研究。

1.3 随访内容

随访内容主要是如下几点:1.心血管意外发生情况;2.非致命性的心源性休克、非致死性的心肌梗死的情况;3.心梗引起的心力衰竭或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4.心血管意外死亡数的记录与统计。

1.4 观察指标

对于所有入选患者,定期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对血液中的D-dimers(d-二聚体)、vWF、TAT、P-selectin及 FG等相关指标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针对冠心病患者样本的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见表1。通过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C组的凝血功能指标要AB两个组的高很多,

B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大于A组的。

3 讨 论

冠心病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非常高的一种疾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状动脉检查的“金标准”,但是这项检查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冠心病患者是一项有创性检查,所需要花费的费用也不低,患者常常难以接受,因此临床常不作为首选。通过本文的课题研究,不难得到结论: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与高凝血状态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为了对心血管意外进行预防,我们医生需要对于这类患者做好相关治疗工作,以防止疾病加重。

参考文献

[1] 张 鹏.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7):29-30.

[2] 柳 荫.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与心血管意外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3,09(6):144.

[3] 左洪波,张小军.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的检测[J].血栓与止血学,2001,7(1):37-37.

[4] 褚瑜光,胡元会,李军.冠心病中医不同证候患者凝血功能差异研究[C]//首届两岸四地中医药循证高峰论坛.

[5] 季亚娟,丁晓梅.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4):646-648.

[6] 姚光辉,周建耀,朱美仙,等.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9(2):75-77.

[7] 梁云清,黄宜雄,李晓霞,等.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与血清C-反应蛋白[J].中国实验诊断学,1999(1):33-34.

[8] 吉芳芳.分析冠心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6):123-124.

[9] 张 伟,陈庆玉,孙静文.心血管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学,2008,9(2):7-8

[10] 郭明春,李良玉,孟飞燕.心血管病患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8):34-35.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凝血功能
益肾活血汤辅助西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水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