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

2019-05-24吴徳武陈晓兰蒋新伟

中外医疗 2019年6期
关键词:氨磺必利利培酮不良反应

吴徳武 陈晓兰 蒋新伟

[摘要] 目的 分析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4月该医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4例入组,选择氨磺必利治疗对象44例,纳入观察组,选择利培酮治疗对象60例纳入对照组,持续8周。对比治疗前后PANSS评分以及个人与社会功能评定量表(TESS)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8周后,观察组PANSS总分、TESS分别为(14.3±5.2)分、(56.7±11.3)分,低于对照组(28.2±8.5)分、(61.5±1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02、2.024,P=0.000、0.046 <0.05)。观察组失眠/嗜睡、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7%、29.55%低于对照组18.33%、5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4、5.851,P=0.010、0.016<0.05)。 结论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更好,可以有效的降低PANSS评分,改善社会功能,同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低。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首发;疗效;不良反应;氨磺必利;利培酮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2(c)-010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misulpride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February 2016 to April 2018, 104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were enrolled. A total of 44 patients treated with amisulpride were enroll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risperidone was selec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for 8 weeks. PANS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s well as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Function Rating Scale (TESS) scor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8 weeks, the total scores and TESS of PAN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14.3±5.2) points and (56.7±11.3) points,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28.2±8.5) points and (61.5±12.4) points. Academic significance (t=9.602, 2.024, P=0.000, 0.046 <0.05). The incidence of insomnia/sleepiness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2.27% and 29.55%,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18.33%, 51.67%).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6.414, 5.851, P=0.010, 0.016<0.05). Conclusion Amisulpride and risperidone are mo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ANSS score, improve social function, and have a lower risk of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Onset; Efficacy; Adverse reactions; Amisulpride; Risperidone

精神分裂癥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该病的发生与儿童时期创伤、遗传、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中国精神分裂症终身发病率约为0.1%~0.2%,近年来因社会压力增大等原因,精神分裂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精神分裂症的预后与首发时的疗效关系密切,若首发疗效不佳,则几乎不可能终身控制,复发率极高。利培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氨磺必利是一种新型的抗精神药物。该文采用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4月该医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4例入组,分析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医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4例入组。纳入标准:①参照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②阳性以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初次发病;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药物禁忌证;②其他重大疾病;③其他原发认知精神障碍,如癫痫;③未能获得随访;④采用其他药物、物理方法治疗。其中选择氨磺必利治疗对象44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26.5±2.6)岁。PANSS阳性(16.1±5.3)、阴性(33.0±4.5)、总分(78.1±12.4)分。危险因素:家族精神病史11例,儿童期创伤史3例。受教育年限(10.3±2.7)年。选择利培酮治疗对象60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6.2±3.0)岁。PANSS阳性(16.5±4.2)、阴性(32.6±4.3)、总分(77.4±11.5)分。危险因素:家族精神病史15例,儿童期创伤史5例。受教育年限(10.6±2.4)年。两组对象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以及PANSS阳性、阴性以及总分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是否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利培酮(国药准字H20010309)治疗,起始剂量1 mg/d,根据疗效反馈、副作用反应调整计量,最大不超过8 mg/d,持续观察8周。观察组:氨磺必利(国药准字H20113231),初始剂量200~400 mg/d,根据病情、副作用调整剂量,负荷剂量1 200 mg/d。持续8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对象治疗前、后,PANSS评分以及症状量表(TESS),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ANSS、TESS量表评分服从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n(%)]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量表评分对比

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PANSS阳性、阴性、总分低于治疗前,TES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观察组PANSS总分、TE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失眠/嗜睡、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用药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方法,对于首发的精神分裂症,利培酮使用率在40%~80%。有关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研究并不少见,8周内PANSS评分下降在10~20分之间,平均可以达到15~18分,该次研究中对照组PANSS总分8周下降均分15~16分,处于正常水平,其中PANSS阴性、阳性评分都显著下降[2]。精神症状的改善,还可以改善社会功能,研究中对照组TESS评分显著上升,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对象住院治疗,社会功能恢复并不理想,缺乏有效的家庭支持。

氨磺必利新一代抗精神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利培酮存在一定的差异,是苯甲酰胺类的衍生物,对多巴胺受体有高度选择性,主要针对D2/D3受体,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在中国上市时间为2011年,时间较晚,相较于利培酮,社会认可度明显不足。从该次研究来看,相较于利培酮,氨磺必利可以明显增进疗效,8周后PANSS评分下降更显著,较对照组治疗后下降超过5~6分。一项10篇文献802例对象的meta分析显示,氨磺必利相较于利培酮并不能增进疗效,PANSS总分SMD=0.08,95%CI(-0.06~0.22),P=0.24,阳性、阴性症状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另外一项基于41篇文献的meta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论[4]。这与该文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与治疗的对象差异有关,该组对象为首发对象,提示首发使用氨磺必利可能获益更好。而复发的精神分裂症耐药性更高,这可能会削弱氨磺必利的疗效。对于首发的精神分裂症对象而言,耐受性、不良反应对疗效的影响较大,不良反应是重要的心理应激源,从这一角度来看,氨磺必利可能更有助于增进疗效,维持稳定的剂量水平、血药浓度,同时减少因不良反应的停药减药导致的需要浓度无法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情况,从而增进疗效[5]。初次治療感受好,停药少,对于精神分裂症治疗非常关键。此外该次研究为回顾性分析,这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患者在治疗期望上的差异,患者及其家属选择氨磺必利可能对治疗有更高的期待。从药理学作用来看,氨磺必利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其对幻觉妄想为达标的阳性症状有明显的疗效,而首发的对象往往表现为阳性症状更为明显情况,早期患者可出现明显的激越,使用氨磺必利可能更有助于控制急性期的症状表现[6]。

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所有的研究都认为氨磺必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其镇静作用少,耐受高。这与氨磺必利与其他非多巴胺受体如5-HT受体、组胺H1受体等亲和力较低有关,不容易引起体重增加、嗜睡、便秘等不良反应。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失眠/嗜睡、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发生率约为29.55%,与其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0%~40%)[7]。与此同时观察组8周后TESS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自身症状更轻,可能与治疗有关的症状更少、更轻。氨磺必利耐受性好、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适合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中断用药率、换药率。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对象而言,病程短、年龄小,达到康复,回归社会的希望较大,应选择更敏感、疗效更好、耐受好的药物[8]。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氨磺必利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的控制剂量,阳性症状为主的对象,初始剂量200~400 mg/d,根据病情、副作用调整剂量,负荷剂量1 200 mg/d,阴性症状为主的对象,剂量推荐400 mg/d以下。急性期坚持治疗6~8周[9]。若耐受较好,兴奋激越的对象,也可以尝试联合1~2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在巩固期需要坚持用药至少6个月,不应减量,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维持期以不引起复发为准,若耐受好,尽量避免换药,至少用药2年,若复发还需要长期用药,加强不良反应的管理,维持有效、安全剂量[10]。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更好,可以有效的降低PANSS评分,改善社会功能,同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低。首发精神分裂症对象而言,病程短、年龄小,达到康复,回归社会的希望较大,应选择更敏感、疗效更好、耐受好的药物,氨磺必利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5-78

[2] 梁英,刘登堂,司天梅,等.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应用专家意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6):425-431.

[3] 陈志强,周峰,陈惠萍.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药师,2015,18(2):280-283.

[4] 邓龙,汪春红.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的Meta-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2):25-29.

[5] 刘兴兰.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9):251-253.

[6] 杨文岸.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4):62.

[7] 高宏强,尤加永,张洪亮,等.徐州市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应用现状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0):27-29.

[8] 李丽静.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8,15(6):121-122.

[9] 曹丰睿,刘丹,薛娟,等.5羟色胺受体-7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8,39(7):58-60,67.

[10] 阮淑芳,陈昌文.氨磺必利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海峡药学,2018,30(2):273-274.

(收稿日期:2018-11-16)

猜你喜欢

氨磺必利利培酮不良反应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价值比较
分析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运用利培酮单药与结合丙戊酸钠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水平的影响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