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冠脉溶栓在急诊PCI中对TNF—α的影响
2019-05-24马晓宇郭晓华杨征李俊萍
马晓宇 郭晓华 杨征 李俊萍
【摘要】目的 探讨选择性冠脉溶栓在急诊PCI中与无复流现象及TNF-α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我院8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取其冠脉血及静脉血测定TNF-α浓度。结果 对冠脉血的检测,溶栓组TNF-α水平术后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溶栓组术后较术前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静脉血的检测,两组TNF-α水平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阳性率检测中,溶栓组高于未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复流发生率的比较中,溶栓组低于未溶
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冠脉溶栓在急诊PCI中与无复流现象及TNF-α具备相关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现象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5..02
目前急诊PCI术是被认可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式。然而,无复流现象(no-reflow,NR)的发生却使急诊PCI术成功率降低。所谓无复流即心外膜冠脉的闭塞通过治疗已开通,却未见血运可以恢复,同时缺血的心肌未得到有效再灌注的现象[1]。为有效预防无复流的发生,该实验欲探讨选择性冠脉溶栓在急诊PCI中与无复流现象及TNF-α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8月我院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80例。其中AMI的诊断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PCI全程治疗完全按照中国PCI治疗指南进行,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既往无心梗病史、心功能不全、惡性心律失常、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近期无感染、外伤、手术。
1.2 主要试剂
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TNF-αELISA试剂盒(购自酶免试剂公司)。
1.3 实验过程
将80例AMI患者分为40例溶栓组及40例未溶栓组,对于溶栓组,先通过抽吸导管于冠脉内病变处进行冠脉内溶栓,再给予PCI治疗。对于未溶栓组,不进行冠脉内溶栓过程,直接给予PCI治疗。术后,由两位心血管介入医师对罪犯血管的血流灌注进行TIMI分级判断。无复流标准:经PCI术血管开通后造影仍显示TIMI≤1级,并可以排除其他影响血流因素存在的情况。过程中,在术前及术后于冠脉内抽取冠脉血5 mL,在术前,术后12、24小时于肘静脉采取外周静脉血5 mL,将标本常温3000 r/min 离心分离后于-80℃贮存,后通过ELISA法测定TNF-α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数据以x±s形式记录,计数资料数据以N(%)形式记录,按0.05检验水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对比
入选的80例AMI患者分别是:心梗溶栓组(n=40),男30例,女10例,年龄38~77岁,平均58.05±9.93(岁);心梗未溶栓组(n=40),男28例,女12例,年龄40~80岁,平均61.00±10.43(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有无高血压、有无高血脂、有无糖尿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TNF-α变化比较
对冠脉血的检测,溶栓组TNF-α水平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而未溶栓组术后较术前略有增高,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统计学差异。且分别对比两组术前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差异,而对比两组术后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对静脉血的检测,溶栓组及未溶栓组TNF-α水平,随着时间逐渐降低,采用LSD-q检验,对两组TNF-α水平术前,术后12、24小时三次的静脉血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阳性率及无复流发生率的比较
本实验中将术后较术前降低的样本结果称为阳性结果,反之称为阴性结果,其中溶栓组阳性结果35例,阴性结果5例,未溶栓组阳性结果6例,阴性结果34例,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在无复流发生率的比较中,溶栓组发生无复流样本数2例,未发生无复流样本数38例,未溶栓组发生无复流样本数8例,未发生无复流样本数32例,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当前无复流的机制研究尚无明确定论,在众多机制中炎症应答与冠脉血栓远端栓塞两种说法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无复流开始于局部血栓栓塞、而后缺血坏死,再转化为纤维疤痕组织,最终在局部缺血的心肌组织启动炎症应答,波及周围健康心肌组织,引起额外的心肌损伤[2]。因此,起着关键作用的促炎症反应因子IL-6 、TNF-α等很大程度都与无复流的发生过程相关。
TNF-α是一种促炎症因子,许多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都与其有关,或受刺激,或受抑制。其中引起炎症反应是它的主要的生物学活性。缺血的心肌组织在最终阶段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而TNF-α与hs-CRP,IL-6等炎症因子对整个炎症反应过程起到了极高的协同作用。Jia等报道了TNF-α能通过上调fgl2的表达加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
目前无复流的预防措施也在研究探讨中,同样也各有利弊,本实验探讨了选择性冠脉溶栓对于无复流现象的防治作用,其理论上的优势在于病变局部有较高的血药浓度、而整个机体却是较低的剂量,降低了潜在的并发症及危险性。Goren等对40例AMI患者冠脉内应用低剂量的链激酶,并对其进行定期的随访,发现心肌再灌注及微循环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因此认为在冠脉内应用溶栓药对减小心肌坏死面积、保护心功能、改善远期预后有着极大的帮助[4]。综上可见,冠脉内直接给予溶栓药,对于减少缺血坏死的面积,避免额外的心肌损伤、保留健康心肌组织、延长远期预后都有着可观的效果。
4 结 论
TNF-α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发展;选择性冠脉溶栓很大程度可以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并可以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中TNF-α的含量。
参考文献
[1] 莫凡睿,李 娟,楚罗湘.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4):2395-2397.
[2] 闫 娜.hs-CRP、IL-6、TNF-α水平与冠脉无复流的相关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6.
[3] 曾 敏,魏 欣,吴智勇,李 伟,郑 茵,何扬利,王 萍,翟文婷.TNF-α、ICAM-1在心肌无复流中的表达与调节机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39(05):670-673.
[4] Sezer M,Oflaz H,Goren T,et al.Intracoronary streptokinase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N Engl J Med,2012,356(18):1823-1834.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