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半数亏损,A股影企迎来最惨财报季

2019-05-24苦丁

出版人 2019年5期
关键词:商誉净利润营收

苦丁

上映44小时11分钟后,《复仇者联盟4》在4月25日晚上创下了中国影史最快破10亿票房的记录。截至4月27日,该片票房已突破20亿,继春节档后再度掀起了一波观影热潮。

与票房市场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股上市影视企业近乎惨不忍睹的财报。截至4月27日,34家A股上市影企中绝大部分披露了2018年年报,从数据来看,萦绕了一年的“寒冬论”并非耸人听闻,超半数影企亏损或业绩下滑,亏损规模少则数亿,多则数十亿,累计亏损规模近150亿元。而实现盈利的企业也大多吞下净利润同比下滑的苦果,严寒已在整个行业蔓延。

究其原因,行业气候转冷、主营业务业绩不及预期和集中大额商誉减值计提成为大部分上市影企业绩暴雷的主因。进入2019,面对全国快速增长的银幕数,国内影企的片库是否足够充足?历经震荡调整,今年内地的票房市场是否还能延续增长势头?至少目前来看,一季度内地票房和观影人次双双下滑的现实再次给影视行业的前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浓雾,谁能熬过寒冬,仍需拭目以待。

超高商誉集中暴雷

2018年,昔日的行业老大华谊兄弟经历了上市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年报显示,华谊2018年营收38.98亿,同比下降1.23%。净利润-9.86亿,同比下降219%。在影视娱乐、品牌授权、实景娱乐、互联网娱乐四大板块中,影视主业的“失足”,成了华谊亏损的主要原因。

去年,华谊主控的六部电影中,《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云南虫谷》票房均未达预期,寄予厚望的《手机2》还把华谊兄弟卷入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该片至此上映成谜。在实景娱乐方面,华谊投入巨资的实景项目开发一直没有起色,推进进度不及预期。随后爆出的高管股权高质押、高额债务等危机都让华谊深陷泥沼,无法自拔。

事实上,从华谊兄弟这几年的战略布局来看,“轻电影重投资”的布局一直贯穿其中,“轻电影”让其发展的根本受到动摇,而在一些旅游等重资产项目上的过多投入则成为拖累,耗费了华谊兄弟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截至4月28日收市,这只曾经的影企领头羊市值已跌至152.3亿元,比巅峰时的800亿跌去81%,被光线传媒的228亿甩开不小的身位。王中军痛陈,这是“华谊兄弟上市以来遭遇的最大冲击”,并表示2019年正式回到公司的绿灯委员会,对所有的电影项目拥有“一票否决权”,亲自抓项目,重振军心,同时,公司发展重心会继续聚焦在“电影+实景”。今年华谊兄弟的《八佰》预计暑期上映,或许能够为其争一口气。

除业绩问题外,包括商誉在内的资产减值计提是华谊业绩难看的另一原因。事实上,已披露2018年年度业绩的上市影企中,接近一半遭遇利润下滑的企业背后都有商誉减值的身影。

最近几年,影视行业并购频现。据统计,2015~2018年国内文化传媒行业总计发生并购494起,披露总金额已达1195亿元,不少影视公司因此拥有了巨额商誉。商誉因市场相信被并购公司能在未来获取超额利润产生,而当行业环境恶化、被并购公司难以达到预期盈利水平时,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便在所难免。

以华录百纳为例,2018年该公司营收6.3亿元,同比下滑71.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17亿元,同比狂跌-3206.36%,堪称2018年A股上市影企中的“巨亏王”,除开部分栏目因招商不达预期,部分影视项目未确认等因素外,其甩卖广东蓝火旗下的北京蓝火和喀什蓝火两家公司股权带来的投资损失也是主因之一。2018年末,华录百纳将曾打造过《女神的新衣》《跨界歌王》等热播节目的喀什蓝火以400万元的价格“贱卖”,引发一片哗然,要知道,广东蓝火在2014年被华录百纳收购时的价格高达25亿元,而喀什蓝火是其中重要的一块。

“同病相怜”的还有唐德影视,2018年,该公司净利润为-5.64亿,同比下降393.11%。受“范冰冰事件”波及,该公司耗巨资投拍的《巴清传》播出时间仍遥遥无期。公告中称,“鉴于该剧能否播出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管理层拟针对该剧确认的应收账款,单项计提减值损失,并根据最新情况对该剧预计总收入进行调整……上述事项导致公司利润总额减少约5亿元。”

同为电视剧巨头的慈文传媒日子也不好过。2018年,该公司亏损10.84亿,净利潤同比下跌365.48%。公告称,除了对子公司赞成科技商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约8.71亿,最主要的是影视业务在第四季度发生了较多未预见、未充分预计而未达预期的情况,对公司2018年度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另外,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所持15.05%股份转让给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的交易,其第一次股份转让已在近日完成过户登记,慈文传媒控股股东正式易主,未来前景几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中国电影成抗跌龙头 北京文化表现稳健

日子过得不错的影企并非没有,中国电影是其中之一。

2018年,中国电影营收90.38亿元,归母净利润14.95亿元,同比大涨54.85%。增长的原因除了数字电影放映机制造商“中影巴可”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之外,“各项业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关键因素。

《捉妖记2》《无问西东》《厉害了,我的国》《战神纪》……2018年中国电影在主推的电影业务上亮点频频,联合出品的《唐人街探案2》《西游记女儿国》《猛虫过江》等也有爆款诞生。

除此之外,中影凭借旗下影视前、中、后期完整的全产业链布局,以及在进口片发行上的垄断优势,多年来保持营收稳定。在民营影企公司频繁爆雷的2018年,中影的业绩显得尤其突出。

民营影企龙头万达电影的成绩单也算好看。截至4月28日,万达电影总市值突破400亿,超过中国电影的340亿市值一个身位,领跑A股上市影企。2018年,万达电影营收140.88亿,同比增6.49%,净利润12.95亿,同比跌14.58%,这也是其净利润增幅几年来首次掉头向下,2015到2017年,万达电影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1%、15.2%、48%。对于此番下滑,万达解释“系全国影城和银幕数量保持较快增长,市场竞争加剧,新开影城市场培育期有所延长,影城单银幕产出下降所致。”

另一方面,在历时三年,经五次调整后,万达电影并购万达影视案终于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为万达电影增加了电影、电视剧、游戏三大业务,其布局产业链的重要一步棋终于成功落子。但同时,万达影视还将带来约39.31亿的账面商誉,合并后,万达电影商誉金额将达136.52亿,占总资产的比重43.75%,占净资产的比重72.30%。在当下的行业大环境下,如此高额商誉是否会成为埋在万达电影身下的一颗“大雷”,犹未可知。

与万达电影一样实现盈利但增速下滑的公司还有华策影视。2018年,华策影视实现营收57.97亿,同比增长10.52%,净利润为2.11亿,同比下降66.71%,增速虽然放缓,但总体来说依旧相对稳健。作为电视剧领域的领头羊,华策影视以量取胜,2018年该公司全网剧共开机12部,首播14部,包括《天盛长歌》《橙红年代》《创业时代》等;电影也有《反贪风暴3》《地球最后的夜晚》等上映。

同样亮眼的还有最近两年快速攀升的北京文化,其接连押中《战狼2》《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爆款使其在资本市场获得了极高的关注。2018年,北京文化营收12.05亿,同比下跌8.78%。净利润3.26亿,同比增4.99%。其中《我不是药神》便为其贡献2.55亿收入,《无名之辈》也有0.99亿进账。今年春节档,其出品的《流浪地球》再次成为爆款,票房超过40亿。

另外一边,光线传媒的年报则暗藏玄机。大体上看,2018年光线营收14.92亿元,同比下滑19.09%,但净利润达13.73亿元,同比增长68.47%,去年参与投资、发行并计入报告期票房的包括《一出好戏》《超时空同居》在内的15部影片总票房达73.8亿元,表现也尚可。但实际上,其盈利的绝大部分主要是通过去年出售新丽传媒获得,抛开这部分因素影响,其2018扣非净利润實际为-2.84亿元,同比大跌161.73%,主营业务仍面临挑战。

2019迷雾重重

回过头来看,2018年降临在影视行业的“黑天鹅”为其带来的并不是厄运。被迫进入大规模调整期的影视行业终于告别了蒙头狂奔,报表上难看的红字也将只是泡沫渐除时的短期阵痛。部分被商誉减值拖垮的公司大都暴露出主业经营上的种种问题,寒冬过后,只有发力主业,塌下心来做出好电影,才是影视行业奋勇突围的根本之道。

迈入2019的春天,国内上市影企们能否迎来一丝喘息?从市场表现来看,答案似乎也并不乐观。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总额为186.1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6亿元,跌幅达8%,观影人次约4.8亿,降幅达14.5%。而与之相对,全国银幕数却在快速增加。据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全国银幕总数已经突破6万块,稳居世界电影银幕数量首位,2019年预计银幕数将超过6.6万块。

更令人焦虑的,则是内地大片可能面临的“饥荒”。春节档后,从今年各大影视公司已公布的未来片单来看,内地大制作影片似乎并不多,一部战争影片《八佰》被圈内看成今年能定档的“独苗”大制作。除此以外,阿里影业、腾讯影业、华谊兄弟、万达影业、北京文化、博纳影业等行业领军者,在接下来的2019年中,大体量的作品定档仍屈指可数。

总得来讲,历经考验的中国电影产业在2019年依然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随着投机热钱的大量退场,这一年无疑会是电影行业回归理性、夯实基础、稳步向前的一年。我们也有理由期待,熬过寒冬的中国电影将涅槃重生,迎来暖春。

猜你喜欢

商誉净利润营收
No.2 知乎2021年全年营收29.59亿元,同比增长119%
新会计准则下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研究
在商誉泡沫中寻找投资机会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增长股(沪市主板)
恒安国际2015年实现营收 244.5亿港元
我国部分商誉与国际完全商誉的会计处理比较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