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土民歌积极的社会价值
2019-05-24叶周生
摘 要: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是俗中见雅的民间俗文学。它所述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其内在价值元素值得探究。
关键词:桐城歌;社会价值;民歌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5-0005-01
一、桐城歌的社会调适功能
民歌是人们对社会生活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反映,因此有着组织与协调社会群体间意志和行为的功能。如以赞美生活、歌唱友情为主的民歌,能使社会群体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具有调和的功效;坚强有力的民歌大多有一呼百应,让人携手共进的功效,带有很大的鼓舞性;缠绵悲壮的民歌则表达心中的痛苦及哀思,带给人惆怅、彷徨、怨恨的情感或激起人更大的生活信心,战胜艰难困苦。桐城歌也是秉承这一原则的。如被选入《中国文学史》的《素帕情歌》: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思有谁知?《薅草歌》:跳下田来把草薅,不知是文薅是武薅?要是文薅挨排打,要是武薅满田跑。《四老爷》:四老爷到蒋塘,又分田来又分粮。四老爷到王屋,泥糊腿子当主席。四老爷到罗岭,地主恶霸趁地滚。四老爷到花山,痛打鬼子和汉奸(四老爷指新四军)。
可见,桐城歌在社会互动场所发挥着调适情感体验的职能,它之所以能作用于人类的心理,是因为它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能够让人在情感的相互渗透中产生共鸣,达成一致。
二、桐城歌的社会交往功能
桐城歌不仅能传播情感、交流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人们陶冶情操,确定行为规范。凡过年过节,或重大庆典,都有桐城歌的歌声和锣鼓声,它本身就是桐城民俗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桐城的许多民俗也都在歌中得到体现,因而很受群众喜爱。桐城歌不但具有情感交流的功能,而且具有人际交往的功能。如《摇篮曲》:小狗困觉要人摇,我摇小狗困觉觉。一会哭,一会笑,花狗来做媒,黑狗来抬轿,抬我小狗困觉觉。不糊屎,不来尿,干干净净困觉觉,困觉觉,困着了,哎哟嗬。《只怨花针不怨郎》:小小花针半寸长,手绣花鞋眼望郎。花针戳了姐的手,只怨花针不怨郎。
这些歌谣如泣如诉,或喜或忧,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在劳动生产生活中的心境。纯洁坚贞的爱情,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的乡风民俗,颇具哲理劝夫教子式的娓娓规劝,以及深沉压抑与痛苦中的愤懑等,把人们的思想、行为纳入社会规范体系,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桐城歌在桐城这方热土上逐渐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熏陶着一代又一代桐城人,成为一部无形的人生教科书。
三、桐城歌的社会优秀道德传递功能
“山歌一曲,唱出桐城淳朴民风; 野调千年,展现桐城文都底蕴。”桐城歌通过群体间广泛而深入地即兴创编、口头流传,成为桐城人民历史文化生活库中必不可少的明珠。它是桐城人民群体智慧的体现,是对社会生活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如《桐家教儿经》:勤读苦学知书理,学富五车天下行。纵然不把文墨就,也算知书识礼人。读得书来无价宝,一事成来百事成。《抓周歌》:抓起笔砚龙门进,抓起刀枪疆场奔,抓起算盘元宝滚,抓起扁担挑金银,七十二行人人做,行行都能出状元。《六尺巷歌》: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些民谣都是劝人读书学识、明理教化的,通过千百年的口传心授对人的意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中也对规范人们的行事准则,处事方法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四、结语
桐城歌既是桐城人民祖祖辈辈长期传续下来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追求,也是先人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民歌唱出了桐城悠久的文化韵味,也是当下桐城群众文化的一道风景。现今我们应该不断创作出適合当今时代的作品,来普及、繁荣桐城歌,使桐城歌这一奇葩,在“文都”桐城这片大地上更加绚丽多姿,璀璨夺目。
参考文献:
[1]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2]《延安文艺丛书》编委会.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艺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叶周生(1987—),男,安徽桐城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