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2019-05-24郑英

求知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有效性阅读教学

摘 要:语文是高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阅读能力是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深入研究影响阅读能力提升的原因,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总结与提炼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文章通过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及试验法等探究高一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对策,旨在交流与共勉。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5-0006-04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世界读书日”活动中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李克强总理也曾提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可以发展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加社会的道德力量。”不仅如此,人们在生活实际中也越感到读书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语文是高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既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又能增强学生语用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热情,让学生不断拓展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文化修养、人文涵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关键点。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不断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閱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是每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

一、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就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因素研究来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了文献346篇,其研究结果也因研究对象的不同亦不同。较为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途径和语言形式[1]。基于高一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因素的摸底,笔者对8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座谈,对6名高一语文教师进行主题座谈。通过相关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影响高一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如下图所示。

1.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会观察,笔者认为影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就是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研究发现,所参与调查的80名学生在阅读学习态度上缺乏主动性,其中有85%的学生是基于教师的压力而进行阅读的。在教师座谈中,很多教师认为一些参与阅读的学生中,有相当多是不会阅读的。当问及学生有无自己阅读计划时,有91.25%的学生选择了“否”。有阅读行为的学生中,阅读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学生是为了“消遣、猎奇和娱乐”。座谈中也发现高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忽视阅读方式、思维、方法,不能够深入地阅读,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拓展,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其阅读行为就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可以说这些都是影响高一学生阅读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只有在学生能力得到更好的落实后,才能真正变成他们的素养与能力,针对性的教学才会有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不是教师直接教授的, 而是学生在自己已有认知图式基础上的拓展和提升。因此,学生只有主动学习,进行相关的认知、感知,才能更好地保障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2.学生阅读兴趣缺乏

研究结果发现,高一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兴趣,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表现出缺乏相应热情的现象。虽然一些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但是所阅读的内容也往往和学业关系不大,网络上的言情仙侠小说等在高一学生中盛行不衰。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高一学生接触的事物很多,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是在阅读上缺乏深入阅读思考和钻研的精神,缺乏耐心,不能坐下来进行精心阅读,感知书中的思想与精神,深入思考其中的人生哲理。由于高一学生对阅读价值缺乏感知,无法从阅读中获得足够的精神涵养,久而久之也就导致其缺乏阅读兴趣。

3.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从教师教的角度分析高一学生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设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目标的明确、选择方向的正确,都会影响学生阅读行为的有效性。同时,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足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的阅读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保障阅读行为的有效性。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在阅读行为上仅有18.75%的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标,88.7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上所设置的目标不够明确。阅读教学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加以确定,也就不能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教学,最终也就谈不上什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师的维度分析来看,虽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缺乏必要的执行力,不能真正让教学目标得到落实。虽然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只有过程没有结果的教学行为也是无效的。

4.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方法和手段是结果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高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也同样是影响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与座谈中,我们发现很多高一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长期保持一成不变的模式,不能灵活运用最新教育技术手段加以创新。而在对80名高一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教师教法创新需求非常强烈,有93.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枯燥且不能带给他们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二、高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对策分析

1.突出阅读教学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助力者,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有效辅助,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很多高中的阅读教学缺乏成效,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因为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无法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不能带给他们真正的体验。剥夺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就无法将阅读教学行为变成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素养的途径。所以,高一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主角。

例如,高一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选编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阅读和感悟。如强调预习的重要性,给学生留够阅读时间,让学生自己感知小说基本的情节,把握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感知小说反映的社会和时代,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当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定的阅读指南,从而有效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中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结合小说中典型事件的描写感知不同场景中体现的人物性格、品格与能力,从而对人物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教师要指引学生结合小说中关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的精神,真正认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指引学生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小说为学生提出关于人物、主题、情节线索、环境描写、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问题预设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性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成果分享,相互交换认识,不断丰富学生思维。教师可以请学生代表表达自己的阅读认识和阅读观点,并与同学、教师展开必要的互动,从而深入理解阅读主题,提升阅读能力,通过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真正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

以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教学为例,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往往比较浅显片面,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这篇小说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理思呢?笔者的做法如下:首先引导学生从小说三要素出发去梳理小说的基本内容:环境角度——文中呈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别有什么特点?读一读并说一说环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情节角度——提醒学生理清故事发生的四天时间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感受小说明线、暗线双线推进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角度——在前两个角度梳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扮演三个人物,根据课文中任务情况及性格爱好等作自我介绍,换一种形式分析,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其次,我设置问题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小说深刻的主旨: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贝尔曼画叶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欧·亨利的小说以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妙构思而闻名,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个特色的?最后,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争鸣中能慢慢认识到欧·亨利想传达给读者的不仅有对人性的赞美,还有建立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不仅呼吁大家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还呼吁整个社会关注、关爱、尊重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案例中所设置的“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贝尔曼画叶应是小说的重要情節,作者却没有实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欧·亨利的小说以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妙构思而闻名,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个特色的?”几个问题具有较强的探讨性、启发性,同时也能降低阅读难度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之后,也逐渐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在体验中加深感悟,阅读是一种内潜性活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教学成功的有效策略[2]。案例中笔者有效地运用了“纠错与共享、相互触发、共同推进”[3]等三种常见的互动形式,突出了学生是阅读学习的主体。

2.多手段培育学生阅读兴趣,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驱动力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最好内在驱动力,学生只有对语文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自觉主动地阅读各种文学作品,从而不断强化自己阅读的能力,找到阅读的感觉,进而提高语文素养,提升阅读能力。在高一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强化他们的阅读内需,让学生真正地爱上阅读,从而将强迫阅读变成学生的主动阅读,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将阅读变成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提升高一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放在首要位置。

实践也证明,学生有了阅读热情,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寻找文本的结构特点,感知文本当中的人物性格,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和特点,从而真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以生活化教学手段为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突出高中语文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师要让学生将语文阅读和现实生活真正统一起来,不断强化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对自然的理解,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感觉,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月是故乡明”专题阅读中,从老舍的《想北平》到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再到曹文轩的《前方》和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关于“家”“家乡”“家园”的认识越来越深化,从具体到抽象,从有形到无形,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作者在文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和哲思其实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感受,比如,关于“心灵家园”“精神归宿”“生命证明”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外省籍学生回顾自己曾经的经历——一家人远离家乡在浙江或工作或求学,为什么大多数父母回到老家会特别兴奋激动,而从小在浙江成长的自己很难有那种强烈的情感波动?

以情境教学手段为例,教师为学生创设较为合理的阅读体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文本,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阅历,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探究热情。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情境的真实感。

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组织学生相互探究感知:《荷塘月色》中描绘了几幅图景,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相应的画面,感知“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的四周”等景色。然后,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的月色等画面,并播放相应的音乐。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借助想象进入散文的意境之中,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找到阅读的快乐,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热情。

当然,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教师可以比较轻松地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但这并不具有唯一性。有时,教师可以挖掘自身的魅力,如展示朗读示范的魅力。教师通过抑扬顿挫地朗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通过富有情感地朗诵,让学生感知文学作品的情感。教师通过与学生展开深入互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辩论,从而不断强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广泛拓展。

以文感培养手段为例,在实践中,我们要抓住文本的“稳定性、个体性、选择性和积累性”特征,通过“文体感、文化感、语体感、整体感和全息感”等对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兴趣的培养。文感培养价值在于在具体阅读教学中有利于整体调动学生知识储备,快速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促使学生获取阅读所带来的精神享受,突破单纯的由点到面的直线型传统模式教学[4]。在具体运用上,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课堂上,教师要强化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要善于把握教师的介入时机,从而发挥教师点拨的作用。实践证明,有效地利用文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恰当地利用。

以群文阅读为例,我们可以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运用该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我国,群文阅读的兴起时间并不长,其主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同一个议题(或多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群文阅读的议题设计方式一般为“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不同作者相同的主题,不同文本的同一内容,课外不同文本的组合。”[5]为了更直观地提高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所获取的成功体验,我们可以为其配备必要的群文阅读任务清单,如下表所示:

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群文阅读与单篇精读二者间的关系,因为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单篇精读”是“脚踏实地”练基本功,“群文阅读”是“仰望星空”开眼界,二者互融共生,相得益彰,相辅相成[6]。

诚然,培育学生阅读兴趣的手段有很多,但是我们所坚持的一条原则就是为我所用。值得明确的是拿来主义万万不可,我们必须结合实际。

3.明确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提升语文阅读教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是提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7]。高一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有效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结合学生基础确定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导致不能让学生接受,不能降低学习难度,也不能保障教学成效。高一学生语文阅读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学生理解感悟能力不强,阅读方法欠缺。虽然很多学生表达能力很强,但这些都是平时感性实践,不能上升到相应的理论层次,更不能让他们深入感知,尤其是不能对接到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且高一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高一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深入学生基础,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阅读基础和接受能力,评估他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以此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古诗歌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思想情感,感知最为基础的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初步感知诗歌表现出来的情感志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针对写景抒情诗,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感知诗人描绘的基本画面,将文字转变成画面;体会诗中呈现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品味其感情,让学生能够读出其中的味道。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以反复诵读来感知,可以慢慢进入诗歌的意境,逐步读出诗歌的味道,同时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感悟,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学生很容易读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但很难领悟词人在逆境中始终不沉沦、不颓废的精神境界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该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人在本词中体现的旷达乐观的情怀。如果教师能把这首词置于苏轼的整个人生历程中去观照,联系苏轼从头到尾的贬谪经历去解读,词人在这个阶段的心理、思想特点便比较容易理解了。苏轼的贬谪史恰好清晰地呈现出两大类型,由自贬到被贬,越贬越远,越贬越无望,如此坎坷的仕途经历,必然会让其文学创作染上仕途谪居的印迹,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贬谪之地分别为:一贬密州,自请外任(自贬);二贬黄州,戴罪之身(被贬,困境);三贬惠儋,远渡重洋(人生绝境)。如果以此为线,各阶段选取几首学生普遍熟悉的词,再配上相应的详细背景介绍,换个角度重读,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同时学生也对苏轼整个精神情感能有更宏观的把握,不仅有利于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复杂的情感心绪,未来也有利于赏读苏轼其他诗词。

4.优化与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学习自信心

教学方法的陈旧、呆板必然会反映在学生阅读学习参与上,因此优化与创新阅读教法就至关重要。而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学生阅读自信心的培养。实践证明,要在高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心,教师就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立足高一学生的特点,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阅读和感悟,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的进步和富有个性化的思考,教师应该给予表扬,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自信心。

例如,在阅读老舍《想北平》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做好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接着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供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如老舍为什么不选北京的风景名胜来写,而只是选了一些普通的景物?然后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进行更好的自我展示,这样学生就能够从文本阅读当中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很多学生能够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北平的真挚的爱,比如,老舍爱它的安然闲适、布局匀调,也爱它的物产丰富、贴近自然,教师应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教师要让学生分析这些普通平凡、司空见惯的事物代表的是哪类人的生活常态,由此推测隐藏在背后的老舍的平民身份、平民视角,进而深切理解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平民情怀。如此,学生就能够结合文本再分析。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表扬。同时教师可展示名家评论,当学生的理解和名家的点评不谋而合时,要进一步肯定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还能真正地对学生阅读自信心加以培养。

案例中,笔者通过设置“老舍为什么不选北京的风景名胜来写,而只是选了一些普通的景物?”这一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文本阅读,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置。主问题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其进行有效设置能够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加以指引,能够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一般而言,在主問题的设置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词,从文章的构思特点或结构脉络上入手,围绕文章的语言特色加以设计。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是高中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根本,高一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原动力触发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积极改进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以阅读为载体培养综合素养和能力。本文所分析的影响高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与所提出的对策局限于笔者所任教的学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但是,笔者也会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加以改善,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借鉴性。

参考文献:

[1]郑逸农.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J].语文学习,2009(12):4-9.

[2]沈宇.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4(22):179.

[3]陈隆升.语文课堂“互动状态”中的阅读经验探析[J].语文学习,2015(9):32-36.

[4]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2014(2):63-67.

[5]陈丽萍.群文阅读,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J].语文教学之友,2017(7):23-25.

[6]司体忠,司艳平.“群文阅读教学”并非诗和远方——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2017(26):24-27.

[7]周海芬.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研究[J].成才之路,2018(5):74.

作者简介:郑英(1984—),女,浙江余杭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阅读与写作。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有效性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