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2019-05-24戴金霞
戴金霞
【课题】
《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年级语文)。
【教材简介】
《小公鸡和小鸭子》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起玩,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小鸭子在小公鸡落水时救小公鸡的故事。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共4个自然段。文章层次清晰,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字里行间表达着伙伴间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的情感。
【目标预设】
1.用不同的方法学习生字,认识提土旁,会写“也”“他” “地”三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不”字的变调。
3.联系上下文,了解“一块儿、吃得很欢、急得直哭”等词语的意思并进行语言的积累。读好第二自然段,初步感受小伙伴之间的友情。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注意“不”的变调。
【设计理念】
文章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可读性强。课文除了有识字、写字的任务,还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文,读中想象,读中思考,读中感悟,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小公鸡和小鸭子有不同的习性,还能体会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设计思路】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抓字词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好写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做准备。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生字时,把握住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挖掘生字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掌握汉字学习的基本规律,提高识字的效率,通过多种形式来学习生字词。另外,本节课努力以读为主线,通过听读、自由读、分段读、分角色表演、开火车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读书热情,扎扎实实训练朗读,使整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雪地里的小画家》。
【设计意图:这首儿歌一年级上册学过,并和今天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贴动物图片
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则谜语,请注意听好了:
谜语1:嘴巴尖尖,头顶红冠,脚像竹叶,叽叽叫唤。(猜一小动物)板书:小公鸡。
谜语2: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左右摆,不是摆架子。(猜一小动物)板书:小鸭子。
你怎么猜出是小公鸡(或小鸭子)呢?贴上图片。
他们长得有什么不一样?(嘴:小公鸡尖嘴,小鸭子扁嘴。脚:小公鸡脚趾分开,小鸭子脚趾间有蹼相连。)
因为长得不一样,所以他们就有不同的本领。小公鸡会——生答:捉虫子;小鸭子会——生答:游泳。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故事,请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顺势借助图片初步感知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区别,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朗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二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设计意图:初读阶段共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不仅让学生的读书有了量的保证,而且不同的要求与形式让学生每次读书都有新的目标,读得更有兴致。扎扎实实抓实初读,完完全全让学生自读,也就是让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
2.检查生字反馈情况
(1)提示“不”字的读音。
A.出示词语:捉不到、不信、不会、不行。孩子们,读读这四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字音调不同。)
教师讲述:“到”“幸”“会”都是四声,四声前面的“不”应该读二声,其余的前面都读四声。请你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
B.认识“行”“信”两个字,区别偏旁。
“行”猜谜语:街中的土堆全拉走。
“信”的字形和意思结合理解:一个人,说话算数才会值得别人相信。
【設计意图:“不”字的变调是学习重点,也是学生朗读的难点,在初读课文后把课文中含“不”字的短语出示出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突出重点,解决学生朗读中的难点。】
C.把带有“不”字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谁来挑战?(出示句子:不行不行,你不会游泳,会淹死的。)
(2)出示“死”字的会意演变,读准翘舌音。左边是“歹”,右边是“匕”。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也就是生命终止。
(3)出示“身”字的象形演变,学生猜字,读准前鼻音。
出示词语:身边、齐读。
(4)出示:捉虫子、喊救命、跟着、急得直哭。
这还有一座独木桥,谁来领读?
小老师真厉害,“捉”这个翘舌音读正确了,“跟”的前鼻音也读得特别准确。跟着老师还再读一读。
这四个字怎么记:捉、喊、跟、急。
老师给它们编了首儿歌,跟我念一念:捉捉捉,用手捉;喊喊喊,用口喊;跟跟跟,用脚跟;急急急,心里急。
“直”也是生字,谁会记?(“真”去撇点。)
我们一起读准这四个词。
(5)出示:忽然、小河。
指名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吗?(熟字加偏旁。)
(6)出示所有的词语,齐读。
(7)去拼音自由练读,男女生交换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上册的生字学习中渗透了很多的识字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3.教师小结
词语和句子我们都学会了,让我们捧起书读读这个故事吧。指名四个孩子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书的小朋友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听的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什么故事?
4.读后评价
5.学生交流
课文讲了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什么故事?
出示填空:
( )和( )一块儿玩,小公鸡( )给( )吃,小鸭子( )时,( )救了( )。
可以用上面的词语,来说一说这几句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让学生对故事有整体把握,又可以对所学的生字新词有一个巩固和运用的机会。】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
出示“一块儿”,读好儿化音,理解意思:一起;认识生字“块”和提土旁;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
“土”的长横变成提,就是提土旁。课文中还有一个提土旁的字——地。
2.理解“一块儿”的意思
“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小公鸡和小鸭子出去玩。”
3.说话练习
你每天总是跟谁“一块儿”玩呢?
说话练习:( )和( )一块儿(出去玩)。
( )和( )一块儿( )。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
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做了哪些事呢?先观察图画说一说。
出示句式:什么地方?谁给谁做了什么事。
认识“捉”:脚要跑得快——足,手要抓得准——提手旁,这就是“捉”。
除了“捉虫”,还可以捉什么?引导组词。
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第一幅图的内容?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3.顺学而导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一:我知道了小公鸡吃得很开心。
你从哪句话知道的?(小公鸡找到了虫子,吃得很欢。)
吃得很欢就是什么?(吃得很开心、很快乐、很高兴。)
为什么吃得欢?(因为小公鸡捉到了许多虫子。)
评价:你能联系上文来理解,真会学习。
情景创设:小公鸡们,咱们来到草丛里捉了一只又一只虫子,一连捉了好多好多虫子,这下可以大吃特吃,慢慢地享用,尽情地吃了。
是呀,多么快乐!谁来读?(评价引导读到位。)
看来你捉的虫子不多,所以还不够快乐。哪只小公鸡更快乐?你来读。
听听,她吃得多满足呀,多高兴呀!
快乐的小公鸡,站起来读一读吧。
“吃得很欢”写出了小公鸡高兴的心情,你会说类似的词语吗? (课件补充:睡得、跳得、听得、跑得)
预设二: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急得直哭。
看着小公鸡在那一个劲地吃,吃得可香了。可自己这只捉不到,那只也捉不到。小鸭子啊,你觉得怎么样啊?(交流后出示:急得直哭、急得涨红了脸、急得直跺脚、急得火冒三丈。)
指名读。
评价:看来还不够急。
无论你怎么努力,还是一只也捉不到。怎么读呀?
是呀,这只小鸭很着急。哟,急得皱眉头了。
小鸭子都这么努力了,可为什么就是捉不到虫子呢?(提示:联系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样子来找一找原因。)
听大家这么一说,我们知道了,因为小鸭子嘴巴扁,所以捉不到虫子。
就在小鸭子着急难过的时候,读——“小公鸡看见了,捉到虫子就给小鸭子吃。”观察插图:草地上的小公鸡和小鸭子表情怎么样?怎么都笑眯眯的了?
想象对话,他们互相会说些什么?
4.读好第二自然段
5.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1)“小公鸡吃得很欢”,要怎样表演出来?“小鸭子急得直哭”,又应该怎样表演?
(2)小組合作分角色练习表演,然后请小组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第一学段的学生能通过阅读,向往美好的生活,关心自然和生命。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情境创设,体会情感;角色扮演,提升内涵,从而让学生获得教益。】
五、小结
1.你喜欢小公鸡吗?为什么?
2.小结:我们都要像小公鸡一样,做个热情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好伙伴。
六、学写生字
写一写有意思的字:也、他、地。
1.比较三个字的字形、结构,特别引导学生观察当“也”作为字的一部分时,有什么变化?
2.指导“也”的书写:教师指导重点笔画:横折钩,朝上斜;竖弯钩,要伸长。
3.指导“他”和“地”的书写。
重点指导:“也”字变瘦,让位给偏旁。提土旁的提与“也”的横折钩互相穿插。
4.范写。
5.学生练写生字。
6.反馈评价。
七、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也、他、地”。
2.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