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的生成
2019-05-24曾令辉董晓绒苏梅芳
曾令辉 董晓绒 苏梅芳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问题。要有效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光靠单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或教育对象都难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协调同步推进,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因此,基于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特点和现状,从主客体关系的整合与优化、协调与同步、认同与融合等维度探索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的基本策略,对于进一步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新媒体环境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3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145-0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有学者认为网络虚拟空间只有学习者主体和学习对象客体(数字信息)的存在,而教育者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主体身份不明显或不存在,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就不存在或区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再谈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关系也是没有意义的。针对上述观点,我国学者骆郁廷教授系统论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客观存在的依据和缘由,并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区分的标准及其存在的形态。同时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双向互动、多向互动、叠加互动等关系[1]。学者杨立英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主体的“去主体化”、客体的“主体化”和主客体关系的平等性、相对性[2]。学者韦丽林提出“主体的主体性减弱”和“客体主体性增强”[3]。学者王学荣则提出了主客体关系是“双重交互性”[4]等,这些观点均从不同维度和方面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无论是教育者主体性减弱、客体主体性增强,还是双向、多向和叠加的主客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都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内在联系和关系究其何以构建以及何以运行,无疑是当前值得深入探究的前沿问题。本文试图基于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现状,运用协同论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化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的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教育与学习协同关系的现状比较分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能否实现协同的问题,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者主体和教育对象客体在网络虚拟环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协调与同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一种虚拟实践活动。光靠单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或者单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客体都难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和教育对象客体只有构建起有效的协同关系,才能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任务,取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网络育人的目的。为了全面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的协同关系现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7大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1264名高校教师和10134名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协同关系现状的调查。调查数据全部采用SPSS20.0进行定量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途径协同性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高校教师网络教育和学习途径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电脑(89.8%)、手机(87.6%)、ipad等平板电脑上网(16.2%)、电子学习机和其他设备(1.2%)。大学生网络学习途径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手机(84.2%)、电脑(13.5%),ipad等平板电脑占1.5%,电子学习机或其他等设备(0.9%)。调查表明,电脑和手机均为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主要途径。高校教师首选是电脑,其次是手机,而大学生首选是手机,其次是电脑。由此说明,高校师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途径具有协同性。
2.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时段协同性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晚上时间”均为高校师生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首选时段,比例分别为51.9%和32.1%。高校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时段的第二、第三位分别为“一有时间”(37.3%)和“每天起床后”(33.4%);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学习时段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为“课间休息时间”(16.8%)、“周末放假时间”(12.9%)。由此得出,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在晚上时段具有协同性,其他时段难以实现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的协同性。
3.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时长协同性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每次时长在30分钟以内具有良好的协同性,其中高校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时长在30分钟以内的比例为72.8%,大学生的比例则为83.3%。高校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时长的比例总体上均高于大學生的比例(除在“41~50分钟”的比例略低外)。由此可见,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时长均在30分钟以内具有协同性。 调查还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时间占每天上网时间比重均在40%以内,81.7%的高校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时间占每天上网时间在40%以内,90.5%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学习时间占每天上网时间在40%以内。其中,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学习时间占总上网时间比例在20%及以内的要明显高于高校教师。高校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时间占总上网时间比例40%以上的要高于大学生。由此可见,高校师生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时间占总上网时间20%以内具有协同性,超出20%的比例难以实现教与学的协同性。
4.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方式协同性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方式均首选快速浏览式的方式,比例均在67%以上,其次为跳跃碎片化的方式,最后才是精读式的方式。在运用快速浏览式方式上,大学生的比例要高于高校教师,高出10.4个百分点;在运用精读式方式上,高校教师的比例高于大学生,高出8.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高校师生均以快速浏览式和跳跃碎片化的方式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具有协同性。但是高校教师精读式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要明显高于大学生,难以具有协同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精读式学习方式的习惯。
5.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目的协同性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工作、学业、就业)发展需要”、“个人兴趣”和“了解社会发展动向需要”等,比例均在56.0%以上,具有协同性。高校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工作需要”的比例为67.6%,大学生因“个人学业、就业需要”的比例为63.7%。高校教师因“个人提高政治修养需要”(46.0%)和“了解社会发展动向需要”(74.9%)也较大学生要高,分别高出10.4和18.7个百分点。与高校教师相比,大学生因“个人兴趣”(59.9%)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学习的比例要相对较高。由此可见,高校教师主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政治修养和了解社会发展动向,进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促进自身职业发展为目的的;大学生更注重通过网络思想政治学习来拓展个人兴趣和促进个人成长发展为目的的。
6.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独立性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高校师生在没有核实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类信息真实性之前主要做法是“不发表看法,也不转发”,高校教师比例达73.4%,大学生的比例达58.5%。大学生在没有核实思想政治教育类信息真实性之前是“默认真实,并进行评论或转发”(8.4%)、“凭感觉经验和当时心情发表自己看法”(16.2%)和“习惯性思维或弱势群体角度发表看法”(5.0%),比例分别高出高校教师5.9、8.2和2.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六成的高校师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中具有较好的独立判断能力,高校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独立判断能力比大学生更强,对于在网络繁杂的信息中独立研判思想政治类信息的真实性,高校教师更能坚持客观性和教育性的原则,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协同性提供可能和基础。
7.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能动性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面对网络海量的信息,95.5%的高校教师和92.4%的大学生“能有效选择”出符合自己需要的时政要闻和思想政治学习的信息。30.1%的高校教师和12.6%的大学生“完全能有效选择”。67.4%的高校教师和79.8%的大学生“一般能有效选择”;只有2.5%的高校教师和7.6%的大学生“完全不能有效选择”。与大学生相比,高校教师“能有效选择”和“完全能有效选择”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高出3.1和1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九成以上的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具有能动选择性,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协同性提供可能和基础。调查还显示,面对网上良莠不齐的国内外时政要闻和社会各种思想政治观点,98.7%的高校教师和86.9%的大学生能辨别国内外时政要闻和社会各种思想政治观点的正确与否,36.2%的高校教师和6.4%的大学生完全能辨别;62.5%的教师和80.5%的大学生一般能辨别。只有1.3%的高校教师和13.2%的大学生“完全不能辨别”。与大学生相比,高校教师“能辨别”和“完全能辨别”的比例相对要高,分别高出11.8和29.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与大学生相比,面对网上良莠不齐的国内外时政要闻和社会各种思想政治观点,高校教师的辨别能力更强一些。高校师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具有较强的能动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8.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创造性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六成以上高校师生对于网络国内外时政性要闻或思想政治类观点均会表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其中15.7%的高校教师和7.6%的大学生“完全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67.4%的高校教师和55.2%的大学生“一般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16.5%的高校教师和35.6%的大学生“一般不会去思考,只是了解即可”;只有0.5%的高校教师和1.6%的大学生“完全不会去思考和研究”。与大学生相比,高校教师“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完全会”或“一般会”)的比例(83.1%)相对较高,高出20.3个百分点。调查也显示,85.4%的高校教师和32.9%的大学生会在qq空间、朋友圈、微博或其他网页等发表评论或转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类的信息或新闻。调查还显示,74.1%的高校教师和54.3%的大学生发表评论或转发国内外时政要闻和思想政治的信息的目的是“希望把好的信息、观点分享给大家”;35.2%的高校教师和22.5%的大学生是“希望得到传播和引起关注”;15.3%的高校教师和8.1%的大学生是“希望得到相关网络受众的认同”,39.5%的高校教师和7.3%的大学生是“希望能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高校教师在“希望把好的信息、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得到传播和引起关注”、“希望得到相关网络受众的认同”和“希望能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等方面比例均高于大学生,分别高出19.8、12.7、7.2和32.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高校教师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类信息的互动和传播,同时也更希望把好的信息、观点分享给大家,更希望这些观点得到相关网络受众的认同,也希望通过自身参与互动和传播信息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调查还显示,近九成的高校教师注重运用互联网络等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73.3%的高校教师主要通过QQ、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2.3%的高校教师主要通过MOOC、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站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有14.5%的高校教师表示从來没有进行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同类型的教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是:94.7%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88.1%的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74.7%的专业课教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同地区高校教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华东地区高校教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例为90.4%,西南地区高校教师为89.5%,东北地区高校教师为89.1%,西北地区高校教师为87.5%,华中地区高校教师为86.4%,华南地区高校为84.2%,华北地区高校为79.9%。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运用,高校教师主动自觉地运用互联网络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些都体现了高校教师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较强烈的育人责任感,大学生也能积极运用互联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学习,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的可行性分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主体与教育对象客体在网络虚拟空间通过教育内容和方法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协调与同步联系的总和。这种协同关系不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简单加和,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网络虚拟环境下通过供给与需求所形成的一种协调与同步的联系。当然这种主客体协同关系是同向同行的协调同步的关系,唯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深度融合且具有共同价值认同和共同目标,才能建构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比较稳定的同向同行协调同步一致的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只有以协调同步的方式,才能可能生成出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客体协同关系,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以及教育过程等方面所形成主客体间的协调同步同向同行的一致性联系。通过对全国1264名高校教师和10134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协同现状比较调查显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生成协同关系具有可行性,具体体现在: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与学的主体性上具有协同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与学的主体性上的协同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主客体所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选择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协同。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独立性和自主性上的协同。无论是教育者主体,还是教育对象客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实践活动中均能独立和自主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活动,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等方面的协同。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育内容信息选择上具有能动性的协同。突出表现在: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能够能动地自主地选择不同网络虚拟空间和平台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动地实现网络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客体能够能动自主地通过网络不同的虚拟空间和平台在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中辨别选择吸收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实现网络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发展。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能动性上具有协同性。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上的协同。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够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特点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实践活动,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发展上的需要,实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能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的信息内容通过整合、优化等方式进行网络学习思考和研究吸收运用,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创造性上具有协同性。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与学的目标上具有协同性
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发展和普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和学的目标上具有协同性。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主体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更有效地实现教育主体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满足个人学习,提高个人政治修养和了解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就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和学目标上具有协同性。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具有协同性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与学的途径上具有协同性。调查显示,电脑和手机均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教和学主要途径。网络思想教育主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选途径是电脑,其次是手机。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网络思想政治学习中首选途径是手机,其次是电脑。由此说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和学的途径上具有协同性。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和学的时段上具有协同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教和学的特点决定了在教育学的时段上具有协同性。晚上时段是网络思想政治主客体教和学的首选时段,具有高度的协同性。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和学的时长上具有协同性。互联网络虚拟环境和信息碎片化的特点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和学的时长协同性。调查显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每次教与学的时长在30分钟内,尤其在15分钟时长内具有协同性。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与学的方式具有协同性。调查显示,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和学的方式上均首选快速浏览式和碎片化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比例均在67%以上,具有协同性。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的策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的生成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与学的目标认同一致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协调同步的教学关系。协调性、同步性、整体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是其本质特征。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的基本策略就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通过整合与优化、协调与同步、认同与融合等策略生成出协调同步的主客体关系整体。从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过程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主要包括整合与优化、协调与同步、认同与融合等三个环节和阶段。整合与优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的前提,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互联网络虚拟环境下通过整合与优化等手段,分别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数字符号身份和主体性。协调与同步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的必要环节和过程,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价等各要素的协调与同步。认同与融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的关键环节和过程,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整合与优化、协同与同步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与评价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认同与融合,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认同与融合的关系整体,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整体。因此,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的三个主要阶段,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生成的基本策略。
1.整合与优化策略
较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而言,网络虚拟空间环境特性改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方式和关系方式。网络空间环境的虚拟性、开放性和扁平化等特质解构了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现实物理身份,身体缺场,但符号在场,主客体以符号化的方式在场,主体物理身份弱化,但主客体的主体性依旧在场,主客体身份存在方式的符号化不等于主客体及其主体性的消亡。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在网络虚拟空间不断没有消失,反而由于互联网络虚拟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质更有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主体和客体各自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彰显,主体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也正是主客体的各自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关系整合与优化面临新的难度与挑战。因此,整合与优化是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面对互联网络虚拟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物理身份的缺失,重构网络虚拟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数字化符号身份是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身份从现实物理身份的外显到虚拟数字符号身份彰显。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各自需要确证基于网络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符号主体和客体身份。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各自通过自我整合与优化的手段,生成具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特性的数字符号主体和具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数字符号客体。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各自生成的数字符号主客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对方已生成的数字符号身份通过整合与优化等手段进行确认和认同,从而确定被对方认可并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教育活动的数字符号身份。
2.协调与同步策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通过整合与优化手段获得自我和互相确认的数字符号身份,为构建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对象性协同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前提。但并不意味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实践活动就能有效地展开,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主客体之间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协调与同步,进而实现主客体关系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协同性,形成良好协调同步的关系。
(1)主客体协调关系的生成构建主客体协调关系,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向主客体协同关系转向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同向同行关系的重要手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调关系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协商等手段和方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达成一致性,形成主客体均认同一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价,进而通过认同一致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方式、管理与评价等将主客体协同联系在一起,形成比较稳定的主客体协调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只有生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才能实施主客体协调一致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实践活动,有效地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育实效。
(2)主客体同步关系的生成主客体在对教育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协调一致性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生成主客体同步性的关系,即同向同行的关系。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客体同步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虚拟社会性实践活动。只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同步参与,才能完成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的。实现主客体同步性具体要求在:一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育与学习时段和时长上的同步。根据互联网络虚拟环境特点和主客体网络教育与学习的规律,主客体一般在晚上8:00—10:00之间的时段具有教育与学习时段的同步性,并且主客体在每次教育与学习时长在30分钟内具有教育与学习时长的同步性,尤其在10分钟内的教育与学习时长更具有同步性。二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育与学习内容上的同步。主客体在教育与学习内容的同步是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同步关系的基本条件。如果主客体在教育与学习内容上没有生成同步,就难以生成主客体协同关系。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求和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又要立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客体在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发展需要,贴近客体思想实际,使教育内容与客体发展需要之间实现最大的耦合,实现教育内容与学习内容的同向同行。三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管理与客体学习自我管理的同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基于互联网络虚拟空间的数字符号管理,包括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等管理,也包括客体对网络思想政治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等自我管理,需要通过协商、协调的方式实现教育主体管理与教育客体管理的衔接与同步,才能实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同向同行的整体。
3.认同与融合策略
融合与认同的主客体关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稳定性与整体性的本质体现,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根本保证。认同与融合的主客体关系是指主客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整合与优化、协同与同步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与评价在教与学的认识和行动上的认同与融合,形成主客体内在认同和融合关系的整体,主要包括主客体互相认同和融合两个基本环节。
(1)主客体认同关系生成主客体认同关系是指主客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彼此间形成的信任及其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所达成一致性共识。首先,主客体彼此间生成信任关系。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信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互联网络虚拟空间和平台推送或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客体需要,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通过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实现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信任,就是通常所说的“粉丝”。如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客体能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粉丝”,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客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也就构建起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客体对主体的认同。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内容信息的需要,信息内容力求符合网络信息传播特征和客体的思想实际,并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接受信息方式、形式、途径等。其次,构建主客体认同关系要求主客体要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所达成一致性的共识,并且在一致性共识基础上,主客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自依照所形成一致性共识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的要求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实践活动,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化效益。
(2)主客体融合关系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融合关系体现在主客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与理念上的深度契合与一致性。一是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网络教育思维与客体学习思维深度的融合。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具有网络利他性思维,而教育对象客体应具备网络思想政治学习自主性思维。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首要的是要树立反映互联网络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可以依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类型,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本质是一种利他思维,这是有互联网络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树立起网络利他思维,并运用利他思维方式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等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利他性思维要求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实施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客体的需要,与网络思想政治客体在思维上构建起融合的关系。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学习过程应树立自主性思维,主动对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推送的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从思维上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思维、思路、目标形成高度契合,才能在教育思维上构建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融合关系整体。二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教与学行动上形成融合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要建立并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教与学的行为规则,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与网络思想政治学习行为的深度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为了确保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共同构建起主客体共同认同并自觉执行的教育规则和规范,这些规则和规范更多的是建立在主客体互相认同且自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遵守的规则和规范。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应该协同执行教育计划,自觉执行教学进度,确保在行动上教与学的行为融合同步。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有效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
参考文献
[1]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1-7.
[2]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0-65.
[3]韦丽林.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3):63-65.
[4]王学荣.双重交互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3(3):24-27.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