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蕴涵的理论思考
2019-05-24王振
王振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运用文化的方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蕴涵。运用文化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的滋养下持续地、绵柔地、隐喻地用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文化驱动力,需要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发展逻辑中实现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方式;以文化人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28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136-05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在生成和发展文化的同时,也在接受文化的滋养。文化对人的滋育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它或隐或显、持续长久,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发展逻辑中,不断提升人認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人在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受教育活动。就一般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应该遵循文化规律,运用一般性文化方式,使人类在自己的劳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实现自身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文化思考,增强文化蕴涵,理解文化的自觉与文化的自信,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优秀文化一道,帮助人类更好地处理好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关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一、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蕴涵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提升质量的艰巨任务。发挥文化的力量、运用文化的方式,不断增强文化蕴涵,是新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的客观需要。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9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较大发展。当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探索其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动力。”[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蕴涵正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即是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要重视教育对象的思想情怀的培养,注重对人的思想的引导和塑造,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2]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蕴涵的探索中,积极有效地运用文化方式是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运用文化的方式能够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就一般意义而言,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文化,无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中必然会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底色。运用文化的方式,能够激活并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深层的文化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的特殊性中充分展现文化的一般性。其次,文化的方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劳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以生成和深化,文化的方式就是人民群众现实的劳动生产生活实践,是人民群众习以为常、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因此它在人的思想养成、价值引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文化的方式有利于教育对象思想情怀的培养。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以文化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教育对象充分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历史观,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
适应教育对象新特点的现实需要。早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就指出:“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3]十余年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进一步完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环境又发生了较大变化,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教育对象的这些特征更加明显,追求个性化、自主性、存在感等特点更为突出,自身的需求表达和价值关切更为直接。适应当代教育对象的新特点,使教育对象更好地完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教育对象的关系。运用文化的方式为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首先,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以文化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人自己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拉近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体现教育对象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其次,文化的方式丰富多样,以文化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满足当代教育对象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再次,文化的方式生动活泼,在教育对象习以为常、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适应教育对象思想多元化、文化需求多样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最后,文化的方式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以文化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积极回应教育对象不断凸显的价值关切,满足教育对象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由此可见,运用文化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对象新特征的客观要求。
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自学科建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后,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环境、对象、制度机制等要素的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发展、教育对象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软实力作用越发凸显。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吸收文化的力量,运用文化的方式,首先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借助新的文化载体、运用新的文化手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最后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满足不同场域、不同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际要求,显隐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二、以文化的方式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人文属性。以文化的方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充分理解和发挥文化的特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人文属性,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探究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发展。以文化的方式表达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解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联系。以文化为视角,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作一般的文化,探索其发生与发展的历程,就是理解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文化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源于人类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在劳动生产中生成并逐渐固定成为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生存方式,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类型、文化形态、文化模式。先进文化致力于不断提升人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使人类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和生成,不是人類社会的主观臆造,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也是在人类的劳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并完善的。从人类有意识的劳动开始,就存在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在劳动生产实践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一种文化最终会发生裂变和转型,形成更为完善的文化形态或文化模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驱动下,人类投身于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无产阶级运动中。在这些实践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方向、内容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人类文化现象不断科学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发展为“谋求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发展符合文化生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实践中要用一般的文化方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其内在的人文性。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属性,需要从文化自身的特点出发,挖掘文化的一般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逻辑联系。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性、科学性、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具有文化底蕴、体现文化内涵的一项系统工程,因而也表现出强烈的渗透、融入、过程性特点。[5]通过文化的形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它内在的渗透、融入、过程性特点,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疏导。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的展现。”[6]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在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展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活动本身的人文精神,使教育对象在人文精神这一认识公约数的感召下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完善人文关怀。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以文化人中,这个结合就是要充分展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教育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劳动中和生活中,给予教育对象细致入微的关心、指导、帮助,通过创造、利用、整合各种资源帮助教育对象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广泛的人文关怀,拉近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距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可。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加强人文疏导。人文疏导是教育者有效运用科学理论,结合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教育对象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解决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人文疏导具有突出的潜隐性,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有突出效用。
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是人类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因此它的生成与发展都与人的需求具有紧密关系。随着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类的文化需求也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量和质上均有所提升。在内需的推动下,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回顾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除了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市场需求是其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但是忽视市场的客观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不相匹配,容易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文化生活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市场需求,就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产生活领域中需要解决的现实思想问题,在自身生存发展中需要的科学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在自身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中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在个人发展逆境中的方向指引和正能量激励需要,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在生动的社会生活中了解教育对象的文化需求,在人民群众文化领域的现实需求中,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运用文化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在规范人、滋育人、影响人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方式。这种方式持续、柔性、隐喻,它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并践行。运用文化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育人实践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的滋养中持续、绵柔、隐喻地用力。
在文化的滋养中持续用力。对于一般教育对象而言,接受教育内容或者说完成思想上的转变,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原有的思想道德认知需要同教育内容形成有效互动,使教育对象在认同的基础上逐渐理解、接受、内化并逐渐转换成自己稳定的思想道德认知。短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域可能会使部分教育对象接受,但是不容易使教育对象真正将其转化为自身行动的准则。但是,就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除了特殊的教育对象(比如学生、公职人员、部队官兵等),部分教育对象是不易做到持续受教育的。在以文化人中,通过运用文化的力量,利用文化育人的持续特性,是对一般教育对象进行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运用文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持续用力,主要表现为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延展。对教育对象持续用力,并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累加,而是在结合文化力量的基础上,在时间上延续它的作用时间,在空间上扩展它的作用范围。一方面,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对象的文化生活有效融入,使教育对象在习以为常的文化生活中持续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使教育对象在家庭文化、社会文化、职业文化、校园文化等领域持续地接受教育,实现空间上的协同用力。
在文化的滋养中绵绵用力。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注重完善实施方式,努力在和谐、绵柔的工作方式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运用文化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绵绵用力,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到文化现象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7]。以文化人,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种文化现象当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同文化现象一道,绵绵用力,使教育对象在文化现象的吸引、感召、感化下,逐渐接受教育内容。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科学创新思维方式。“要怎么想”“要怎么做”虽然可以给教育对象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导,但是容易忽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和成长体验。在文化的视域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绵绵用力,要“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文化,在完善制度安排中凸显科学制度的价值导向,在关注学生的日常养成中注重成长体验”[8],使教育对象在鲜活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自觉接受教育内容,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
在文化的滋养中隐喻用力。从哲学意义上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者同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原有思想认知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客观矛盾。这些矛盾是在人思想形成和發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客观矛盾,在文化的滋养中消解这些矛盾,是遵循以文化人规律,运用文化的方式的重要表现。首先,通过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疏导,淡化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客观矛盾,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中消除教育对象心中与教育者的矛盾。其次,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育对象的文化生活,使教育对象在熟知的生活环境、工作领域、话语体系、情感认知等文化氛围中,感受和理解教育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教育对象原有思想认知的联系。最后,运用文化的表现形式,聚焦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帮助他们在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四、以文化的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优秀文化使人民群众在其滋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反思周围的自然界和社会,最后在优秀文化的感召下完成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自强。这即是优秀文化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方式,通过文化内在的驱动力,滋养生活在这一文化中的人,促使人自觉地接受、内化、践行这一特定文化,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这一特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文化内在的驱动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积极运用文化的方式,使教育对象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发展逻辑中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图式。首先,文化自觉是文化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它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9]只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才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真正了解自身文化,把握自身文化的根基,明确自身文化的发展方向。其次,文化自信是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文化自觉基础上,人们通过树立对自己文化的信念,坚定对自己文化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才能推动文化本身不断适应人类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文化自身不断创新进取,焕发活力。最后,文化自强是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自强中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0]特定的文化形态要想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谋求一席之地,在多元文化交锋中持续发展,就需要做到文化自强,这是全球化驱使下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这是利用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体现了文化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也需要积极运用这种方式,谋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就是要使教育对象在理解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树立坚定的信念,并自觉践行和发展这一内容。首先,增强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觉。理解和认识教育内容,就是要深入把握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厘清教育内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合中国改革发展大势,融入到个人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过程;就是要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中,全面把握教育内容同其他文化的区别和联系,积极回击落后的、腐朽的、错误的社会思潮。其次,增强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信就是促使教育对象明确教育内容价值,树立对教育内容的信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关系,明确其价值导向,使教育内容内化为教育对象内心坚定信念,自觉践行教育内容。最后,增强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强。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在激发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觉、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促进教育对象在践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力量,使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发展。
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身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与受教育、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因此在部分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心理。运用文化的方式,就是要增强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自觉、自信和自强,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对象主动寻求的成长发展路径。首先,增强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一种,与人的劳动生产生活实践密不可分,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鲜活的学习、生活、实践中认识、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同时,帮助教育对象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价值、发展过程,使教育对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国外公民教育、通识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其次,加强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信。在全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帮助教育对象树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坚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信念。自信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自信要靠实践的发展来获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信任与信念,要充分把握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增进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在他们切身的实践活动中增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自信。最后,加强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强。增强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成为教育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最终实现教育对象与教育实践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激活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不仅要积极接受教育,同时更要与教育者一道,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刚.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6.
[2]冯刚.在遵循规律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7(4):54.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8.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6-141.
[5]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7(7):4.
[6]许苏民.人文精神论纲[J].学习与探索,1995(5):75.
[7]本报评论员.沿用好办法 改进老办法 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8]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7.
[9]费孝通.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J].民俗研究,2000(3):13.
[10]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下)[J].红旗文稿,2010(17):4.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