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

2019-05-24郭华鸿刘社欣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复兴社会主要矛盾使命

郭华鸿 刘社欣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社会主要矛盾密切相关:科学认识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实现“初心”的基本依据与根本途径;“不忘初心”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力量源泉和精神保障;新时代“不忘初心”就是要竭尽全力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关键词:初心;使命;社会主要矛盾;幸福;复兴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24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116-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 同时,对主要矛盾也做出了新的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纵观党的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密切相关,准确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党的初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 “初心”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

1.“初心”的科学内涵

所谓“初心”,在语义学上就是出发时的目标、誓言或承诺。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一位老党员的回信中,首次提到了“初心”,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3]这里提出的“不忘初心”,主要是强调每一位共产党员都不能忘记入党的初衷,要时刻牢记入党为了什么,入党追求什么。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4]这里提出的“不忘初心”,“主要是强调中国共产党面对过去,要始终不忘党因何而建;面对现在,要始终不忘党因何而立;面对未来,要始终不忘党因何而兴。” [5]其实质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坚持不懈、终生奋斗的坚强意志。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6]这里的初心不仅仅包含前面所讲的一些精神价值的追求,更是用完全肯定的语句明确了具体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要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实现这一初心与使命,必然要求共产党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7],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8],“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9],砥砺前行,体现了具体的使命目标与精神追求高度统一。

2.“初心”的价值意蕴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初心”的用法,可以发现,“初心”是一个既具有内在联系而又有层次区分的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价值意蕴。从整体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指精神层面的共产党人的信念追求。主要包括四个要求:第一,不忘“本质”。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是立党为民,立党为公,因而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场和宗旨,不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第二,不忘“祖宗”。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成立的政党,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不断发展壮大的党,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第三,不忘“出身”。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绝大多数党员都是农民。党所领导的革命能够成功,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由农民提供的。正如陈毅元帅所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广大农民和农民党员的支持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共产党人不忘“出身”,就是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能够发展壮大,从哪里获得的巨大力量源泉,始终牢记广大农民的付出和牺牲。第四,不忘历史。我们党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历史背景下,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用鲜血、汗水和泪水走過了一条曲折坎坷而又成就辉煌的路。我们要牢牢记住曾经走过的路,曾经经历的艰难困苦。今天尽管日子不那么苦了,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10]。因此艰苦奋斗的传统要永远发扬下去,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居安思危、不畏艰难、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砥砺前行。总而言之,不忘初心就要时刻牢记 “从哪里来、怎样走过来、要到哪里去”,就是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另一方面,是指实践层面的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1],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个初心和使命又可分为两个角度:

从国家角度讲,其目标与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将其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然而,其实现又何其艰难,非一日之功,而是要根据具体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来实现。如第一阶段,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第二阶段,让国家“富起来”,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第三阶段,让国家“强起来”,真正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九十多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已基本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历史任务,昂首迈向了“强起来”的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从人民角度讲,其目标与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的夙愿。然而,何谓“幸福”?有人认为幸福是一种个人主观感受的东西,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幸福”是虚无缥缈的,所谓“谋幸福”不过是“忽悠”人的。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只看到了幸福的主观方面,却忽视了幸福作为人的主观感受,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舒适感、满足感、自在感等诸多美好感受的综合体。正如马克思所言:“‘幸福绝不单纯是指‘人对生活世界的直观感觉或心理感受,其关键在于既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能否保证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实现”。[12]只有真正“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13] ,一切异化和一切压迫性的生存状况和境遇的消解,人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幸福。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决不是外在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主体的“虚幻的幸福”,而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帮助中国人民逐步摆脱各种压迫和束缚,使人的能动性与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的“真正的幸福”。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况创造使人民产生幸福感受的客观条件,一步步消除使人民产生痛苦感受的种种境遇:第一步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将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奴役”中“解放”出来;第二步是帮助人民逐步摆脱“物质”的束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第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广大人民更多方面更高层次的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民有了更充分的条件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回归。纵观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就是循着人民幸福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条件来努力奋斗的过程。

二、党的“初心”实现与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紧密相联

1.科学认识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实现初心的基本依据与根本途径

所谓主要矛盾,是指“在某一时期发挥主导作用的矛盾,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相对于基本矛盾的恒久不变,主要矛盾是阶段性变化的。”[14]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但在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不同,也就决定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有所不同,对主要矛盾的解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现初心的具体内容和行动。纵观九十多年党来的成立、发展、壮大的历程,可以说是不断“科学分析并有效解决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主要矛盾”[15]的历史,同时也是“在遂行时代任务的历史实践中实现初心、完成使命”[16]的历史。由此可见,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在不同时期实现初心的具体内容和行动的基本依据,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又是党一步步实现初心的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华民族外遭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军阀控制混战,广大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过对种种社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造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最为主要的矛盾。从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与解决出发,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提供根本政治前提。为完成这一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由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有了为幸福、美好生活去努力奋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基本得以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凸显出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这一变化,中国共产党及时做出了正确判断,制订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了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政策。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由原来的阶级对抗性矛盾发展为人民内部的供求关系矛盾。因此,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17],“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8],今后的主要战略部署,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后来,由于一些极左错误认识致使我们对主要矛盾认识产生了一些偏差,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再次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基于这一主要矛盾判断,党的主要战略部署就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时期,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民族不断振兴而不懈努力。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使千百年来饱受困苦的中国人民实现了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伟大飞跃,使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美好生活和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20]

2.“不忘初心”是解決社会主要矛盾的力量源泉和精神保障

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在革命高潮阶段还是低潮阶段,无论是在关起门来搞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在竭尽全力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努力消除对人民生活的不利因素,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因为不忘初心,才能形成实现初心的意志;因为不忘初心,才能以不变的初心应万变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九十多年来,因为“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艰难困苦中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攻坚克难,解决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双重矛盾,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新起点;因为“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建设面临重重阻碍形势下,通过改革开放这场合乎时代潮流的新的伟大革命,破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不断“富起来”;因为“不忘初心”,在“站起来”“富起来”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忘乎所以,而是继续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直面新时代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硬骨头”等各种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向全体人民庄严宣告要在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描绘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要求全党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三、新时代“不忘初心”就是要竭尽全力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1.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美好生活制约因素的集中概括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水平已显著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都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指出在进入新时代之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这一新判断新认识,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了影响制约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问题,非常符合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实际。

“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需要变化的敏锐捕捉和科学判断。过去几十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使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生产供给总体化解了早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需求的结构与层次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已从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转变为更多生活内容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质”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类”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实现美好生活,意味着有更令人满意的教育、更高水平的社保医疗、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合理的收入、更宽敞舒适的住房、更优美宜人的环境、更安全放心的治安和更开放自由的意志表达等。如果说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量与需求量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则更体现为需求“量”上由“少”到“多”,需求“类”上由“窄”到“宽”、需求“质”上的由“次”到“优”和需求“面”上“总体小康”到“不要让一个人落下的全面小康”的重大变化。

然而,在需求侧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社会供给侧显然还不能完全适应与满足这种需求侧的变化。“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正是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这种变化不相适应的集中反应。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领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行业群体发展不平衡和人自身身心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发展的不充分则指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主要体现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尚不丰富、发展程度尚不够高、发展态势尚不够稳固等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也必然成为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根本突破口。

2.新时代“不忘初心”就是要为人民美好生活创造条件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是要全党充分认识到,在进入新时代之际,要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努力消除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各种障碍,创造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各种条件,这是党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的基本内涵与根本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努力解决好社会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主要制约因素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同时也是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主体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坚持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原则。  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根本途径,通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等具体举措,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解决社会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行动指南。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决定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基于我国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转变传统的依靠高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为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进行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对外开放与之前的对外开放不可同日而语,“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协调发展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要加强社会民生建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突出解决的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共享发展就是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贫困问题,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的分配更加公平,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坚持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以此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必然会逐步解决我国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更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愿望。

參考文献

[1][2][6][7][8][9][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1,1,1,1,1,15.

[3]习近平.在党爱党在党为党 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EB/OL].(2015-07-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1/c_1115786921.htm.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5]黄相怀.深刻理解和把握“不忘初心”[N].浙江日报,2017-11-23(1).

[12]杨楹.马克思幸福论的特质[J].道德与文明.2013(5):27.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9.

[14][20]孙倩倩,张平.变与不变: 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54,6.

[15][16]肖贵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5,5.

[17][1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3,293.

[1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3.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复兴社会主要矛盾使命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