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建设及其作用发挥

2019-05-24王晓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质量

王晓霞

摘要:2014-2017年数据显示,高校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有关工作开展与育人成效持续改进,各项工作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但总体值得肯定,为推动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需不断深化对高校各项工作立德树人作用的认识,加强对高校各项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挖掘和激发,在加强高校各项工作合力育人机制建设、补齐高校思政工作问题短板、充分激活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功能等方面重点着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工作质量;调查分析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2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098-0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基本任务。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加快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的重点。2014-2017年,课题组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开展状况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问卷调查,积累了反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及其育人成效的大数据,可为我们分析研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实态与育人成效、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创新路径提供数据支撑。

一、调研概况

2014-2017年,课题组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开展状况进行了滚动调查。调研中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考察指标,主要包括大学生对高校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有关工作开展与育人成效状况的评价等。课题组通过随机抽样与立意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4年从全国部属高校中抽取30所样本高校,并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另抽取5所样本高校,共形成覆盖全国20个省份(含直辖市、自治区)的35所固定抽样高校展开年度调研;以抽样高校在校总规模学生人数为分层特征,通过SAS统计分析系统计算出各抽样高校的样本总量,进而根据抽样高校院系数量情况抽取样本院系,确定不同学段及性别大学生的样本数。2014年问卷发放3000份,2015-2017年均为3500份,有效回收率先后分别为96.5%、98.1%、96.0%、97.8%,累计样本量13112个;经信度和效度检验,各年度问卷Cranachs á系数依次分别为0.823、0.875、0.938和0.936,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结构效度达到统计学要求,问卷能够准确反映调查对象的现实状况。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分析

调查认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状况整体较好,育人成效明显提升,“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十大”育人工作的开展状况总体持肯定性评价;与此同时,调研也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

1.课程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其他课程同样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综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力课程支撑。调研表明,“其他课程”教学的育德作用得到大学生总体肯定。2014-2017年,大学生对“其他课程”育德作用持肯定性评价的比例依次为89.5%、91.2%、92.4%、92.9%;对“其他课程”育德作用的好评率先后分别为45.1%、48.3%、50.9%、52.4%,均呈逐年提升趋势。近年来,“其他课程”的育德作用不断加强,但大学生对思政课与“其他课程”育德作用好评率的年度差值由2014年的0.4个百分点扩大到2017年的8.5个百分点,表明“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在育德作用发挥方面的差距有不断拉大的态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级各类课堂仍需下大功夫苦功夫。

2.科研育人

调查显示,科研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2015-2017年,大学生明确表示在学习或参加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教师“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对自己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引导的人数比例依次为74.9%、89.5%和91.5%,呈逐年增长趋势。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学科专业和学段大学生在教师是否重视科研育人的看法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学科专业来看,相对于理工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科学类专业大学生表示“教师较为注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方面引导”的人数比例更高;从学段来看,伴随从本科到硕士和博士学段的提升,大学生认为教师对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引导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综合来看,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对科研育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相对本科生而言,对研究生科研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更高。

3.实践育人

调查表明,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参与意愿与参与度均较高,实践育人成效总体值得肯定。2014-2017年,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九成以上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明确表示有社会实践经历的人数比例先后分别为79.7%、87.3%、86.8%和88.0%,總体呈上升趋势;锻炼实践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见识等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社会实践被大学生视为接触社会、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与之相应,各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关工作得到大学生的高度肯定。“学雷锋”、“创先争优”等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2015-2017年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开展过此类活动的比例先后分别为80.9%、79.0%和78.6%,其中近八成大学生表示参加了此类活动;对于此类活动在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意义,大学生年度好评率在82.3%-84.4%之间。从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工作的整体评价来看,2015-2017年持肯定性评价的大学生比例均在九成以上,其中明确表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5.7%、69.2%和74.1%,呈逐年增长趋势。近年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断加强,值得高度肯定。

4.文化育人

调研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意愿强烈,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酝酿了良好的环境氛围;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得到大学生广泛认可,其积极成效不断显现。近年来,课题组陆续增设了对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自豪感以及自信程度等的考察,大学生以上文化心态各年度指标均较高(参见图1),表现出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感、自豪感与自信心。与此同时,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意愿。2015-2017年,分别有71.2%、70.2%和70.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分别有77.8%、79.5%和82.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八成左右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以上数据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热爱好学的良好文化育人氛围。在此氛围中,文化育人工作积极开展并取得可喜成绩。对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工作,大学生整体评价较高。2015-2017年,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明确表示满意的人数比例依次分别为73.1%、74.7%、78.5%,呈逐年增长趋势。此外,2016与2017年分别有79.0%和79.3%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开展了诸如“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和“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等形式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开展相关活动的高校中,85.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有关活动,其中近八成大学生认为活动教育效果好。

5.网络育人

调查表明,网络育人工作得到全国各高校广泛重视,但整体上仍需进一步加强改进。数据显示,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而言,大学生总体评价尚可,但满意度仍有待提升。2015-2017年,大学生对所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肯定性评价的比例由84.8%逐年提升至89.4%,其中明确表示满意的比例依年度先后分别为42.2%、48.5%和53.2%,呈逐年增长趋势。

调研中,课题组还考察了高校官方新媒体平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网站建设及育人情况。数据显示,微博微信作为网络育人的重要平台,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九成以上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有此类平台。但是,大学生对此类平台的关注度却不尽如人意。2015-2017年,大学生表示经常浏览学校新媒体平台的比例依次分别为37.1%、40.8%和42.6%,关注度逐年提升但人数比例仍未过半;近半数大学生只是偶尔浏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网站,大学生的关注度同样较低,27%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几乎每天浏览”或“每周浏览2-3次”,而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从不浏览”。针对上述现象,课题组于2017年增设了有关其形成原因的调查。数据显示,说教味过浓(21.2%)、理论性太强(18.5%)、缺乏趣味性(17.9%)、吸引力不强(17.3%)、缺乏互动性(13.3%)是大学生不愿关注此类网站的主因。以上数据表明,高校网络育人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6.心理育人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总体值得肯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评测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疏导等有关工作仍需着力改进。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而言,2015-2017年大学生明确表示满意的比例依年度先后分别为56.1%、60.7%、66.2%,呈逐年增长态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改进中不断加强。但与此同时,调研也反映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2014-2017年,大学生表示经常或时常陷入痛苦、焦虑、忧愁等负面情绪的比例先后分别为19.1%、17.8%、16.2%和23.9%;58%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偶尔陷入负面情绪;表示很少或几乎没有负面情绪的比例各年度分别为23.4%、25.0%、24.2%和19.0%。调研还显示,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咨询的意愿较低。当被问及“如果您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您会去寻求心理健康咨询吗?”时,表示“一定会”的比例在10.0%水平上小幅波动,明确表示不会的比例约占三成,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可能会”或“不确定”;当大学生感到有压力或心情欠佳时,七成以上的大学生会以找人倾诉、参加娱乐活动放松心情等积极方式来进行调节,但仍有1/5左右的大学生会选择“沉默少言”、“抽烟、喝酒、不吃饭或者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的调节方式。由此可见,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的自我调适能力以及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意愿均有待提高,这为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

7.管理育人

在管理育人方面,调研主要涉及师资队伍管理及辅导员工作等有关方面内容。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够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育德作用总体值得肯定,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管理育人方面的积极成效。在教师教书育人方面,六成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多数教师能实现既教书又育人;2015-2017年分别有23.0%、20.5%和19.2%的大学生认为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师资队伍管理工作在推动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方面的成效值得肯定,但仍有一定进步空间。在辅导员管理育人方面,2014年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较为认可,明确表示满意的比例为75.6%。2015-2017年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育德作用较为肯定,近九成大学生持肯定性评价;明确表示满意的比例依年度先后分别为55.6%、59.2%和62.0%,呈逐年上升趨势。辅导员日常工作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工作育人作用,应成为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重要关注点与着力点。

8.服务育人

在调研中,课题组主要对后勤服务育人工作进行了考察。2015-2017年,大学生对本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总体评价较高,持肯定性评价的比例先后分别为87.4%、89.7%和90.3%,其中明确表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56.9%、60.5%和67.0%,以上两组数据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后勤服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与大学生文明行为以及文明素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大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越满意,其在文明行为和文明素质方面表现越好。优质的后勤服务工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呈现出积极影响,其启示是,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各类服务工作育人功能的梳理、挖掘和激发,以充分发挥各项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

9.资助育人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加强,育人成效显著。2015-2017年,95%左右的大学生对本校开展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持肯定性评价,其中明确表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73.4%、75.5%和80.8%,呈逐年增长趋势,高校资助工作得到大学生广泛认可。为更加细致地分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落实情况,课题组将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分为非常优越、比较优越、一般、比较困难、非常困难五个等级,通过相关分析和交互分析发现: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大学生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家庭经济情况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以上数据表明,家庭经济情况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均较高,高校资助工作落实情况较好。

10.组织育人

在组织育人方面,课题组重点考察了高校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等有关方面的情况。调查表明,高校大部分党团组织能够定期开展组织活动,在育人方面积极作用显著;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帮助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激发。

在党团组织育人方面。2015-2017年,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党团组织定期开展组织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6.0%、68.5%和71.5%,呈逐年增长趋势;分别有24.6%、21.6%和20.9%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经交互分析发现,所在党团组织能够定期开展组织活动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四个自信”程度、参加政治理论报告(学习)会议的积极性和对社会道德模范或英雄的向往程度更高,与此同时,做诸如“抗震救灾、山区支教、环境保护”等相关活动志愿者以及到西部地区或基层就业的意愿等均更加强烈。党团组织工作的育人成效显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应高度重视发挥党团组织的育人功能。

在社团组织工作开展及其育人方面。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被吸纳进了学生社团。2014-2017年,分别有68.1%、67.0%、69.5%和65.5%的大学生参加了学生社团;文体活动类和公益服务类社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最大,在参加学生社团的群体中有95.0%以上的大学生加入,相比之下,思想理论类社团的吸引力较低,各年度仅不足一成的大学生加入。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整体评价较高,2015-2017年明确表示满意的比例依次分别为69.4%、73.3%和76.6%,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学生社团之于个人的帮助作用,2014-2017年大学生的好评率依次分别为58.9%、65.7%、66.5%和66.1%。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作用总体值得肯定,但仍需进一步提升。

三、对策建议

近年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各方面建设总体值得肯定,但有关工作仍有较大改进空间。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仍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激发;“十大”育人体系各方面工作的合力育人机制亟待建设;育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等等。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建设,或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2014-2017年各年度结构方程模型(参见图2)均显示,“十大”育人工作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文化观、道德观等思想观念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并进而对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与行为产生积极作用,说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通过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来影响其行为表现的研究假设是正确和有意义的。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相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选择呈现出了更显著和更大的积极作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育德作用值得高度肯定。以上调研结果表明,“十大”育人工作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对大学生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主阵地”意识,将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系统梳理归纳各个岗位、各项工作的育人元素,推进高校各方面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重视育人成效成为高校教职员工的重要工作理念;将育人职责与要求融入高校各项工作的制度设计与具体环节,切实提升“十大”育人体系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合力育人机制建设

2014-2017年数据显示,调研涉及的“十大”育人工作在开展状况与育人实效方面,彼此均呈显著(P<0.001)正相关关系,即对以上任何一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或育人作用评价越高的大学生,其对其他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或育人作用的评价也越高。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在自身建设与育人成效方面,呈现出彼此相互促进的合力作用。这从较大程度上印证了,“十大”育人体系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项工作都会对高校育人体系整体育人作用的发挥产生深刻影响的研究假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理清各项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理,从系统论的角度统筹推进各方面建设,尤其要加快研究和建设“十大”育人体系协调配合、合力育人的工作机制,“构建齐抓共管且责任明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1],努力实现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均衡发展与整体性育人功能的提升。

3.补齐制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问题短板

调查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建设情况与育人成效参差不齐,尽快补齐工作中的问题短板,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紧迫任务。2014-2017年各年度结构方程模型数据显示,在调研涉及的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各项工作对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整體育人成效的贡献度不尽相同。相比而言,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就业指导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贡献度较高,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贡献度较低;有关数据还显示,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在调研涉及的有关工作中最低,“其他课程”教学育德作用的好评率刚刚过半(参见图3)。其中,对于资助育人工作值得特别关注和思考的是,大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满意度在调研涉及的高校有关工作中最高,这与资助育人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的低贡献度形成强烈反差。有理由认为,目前高校资助工作虽卓有成效,但其蕴含的育人功能尚未充分激活,而这也是高校其他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必须解决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主要矛盾,聚焦突出问题,通过精准发力来补齐短板,打破制约瓶颈。为此,需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测评及时发现问题;要以问题短板为靶心,研究制定配套解决方案和工作计划。

4.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值得高度关注,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尚未有机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功能未充分激发。为细致分析不同建设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否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课题组以2017年教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评估结果为标准,将马克思主義理论学科建设水平由高到低划分为A类(含A+/A/A-)、B类(含B+/B/B-)、C类(含C+/C/C-)、“C类以下”四类10个档次。在35所抽样高校中,有7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位居A类、13所高校位居B类、4所高校位居C类、11所高校位居“C类以下”。

基于2015-2017年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满意度或育人作用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未显示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越高,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或对其育人作用越认可的现象;同时经交互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不同的高校,在各项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据此可从较大程度上推断,各高校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工作支撑力不强的问题。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作用,应成为高校育人体系建设需重点思考和加强探讨的问题。高校各工作部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应加快推进合作机制的建立,加强对话,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针对高校育人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切实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功能与支撑功能;与此同时,高校各工作岗位人员应进一步树立并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工作思维,主动掌握并自觉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工作中,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注释

①在图中所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其他课程”为育德作用评价,包括“很大”和“较大”两项;“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另外九项工作为满意度评价,包括“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两项。

参考文献

[1]严仍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及构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113-117.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质量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倾斜式子棉清理机工作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