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及治理策略

2019-05-24武文斌

新闻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治理策略微信

武文斌

【摘    要】微信健康类谣言影响公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阻碍我国健康传播的发展。微信健康类谣言传播的原因主要在于,依托微信“强关系”传播的平台,表达方式具有煽动性,并且受众的辨别能力较差。微信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表现在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目标,表达方式上善于抓住受众心理、引发共情效应,内容呈现上多用“伪科学”迷惑受众。微信健康类谣言应当从微信官方、国家、公众三方面入手共同治理。

【关键词】微信;健康类谣言;传播特征;治理策略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对于健康信息的需求也逐步提升。健康传播在我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难题,就是自媒体时代下健康类谣言的传播。自媒体的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也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沃土,近来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等健康领域的问题频发,公众对于健康类信息愈发敏感。健康类谣言抓住公众的紧张情绪,在微信上广泛传播,会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甚至引发社会恐慌。本文旨在分析微信健康类谣言广泛传播的原因及特征,为健康类谣言的治理提出建议。

一、微信健康类谣言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依托家庭群、朋友圈的“熟人传播”

健康类谣言在微信上的传播,有赖于微信这一“熟人圈子”平台。健康类谣言在微信里的散播主要有两大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在家庭群组的传播。中老年群体在家庭群组中分享健康类谣言已成为普遍现象,对于健康类资讯不经辨别就分享传播,分享的文章标题多为“震惊了……”“太可怕了……”这类夸大其词的谣言。另一种途径就是在朋友圈的传播。中老年群体被谣言误导后,恐慌于谣言所述的危害,不仅分享在家庭群组,还分享至朋友圈进行二次传播,擴散谣言。基于朋友圈好友的亲密度和信任度较高,谣言在朋友圈的传播通常缺少理性判断。“强关系连接暗示了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微信平台上传播的信息被认为有更高的可信度,加之不同好友对谣言重复转发产生的叠加效应,用户对信息真伪的辨别意识会降低。”[1]微信这一平台的传播特征降低了受众对于健康类谣言的防范意识,助长了健康类谣言的传播扩散。

(二)公众对于谣言不经查证,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健康类谣言依托转发的方式传播,因微信好友间的信任度较高,受众对于朋友圈的谣言少有查证的习惯,因此就容易被一些危言耸听的言论诱导,这也是网民媒介素养有待提升的表现。一些健康类谣言其实漏洞百出,只要有心查证,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疑点,而一些受众对于微信传播的信息信任度较高,对于信息不加辨别全盘接纳,并且将谣言扩散给亲友进行二次传播,扩大谣言的影响范围。比如非典时期,群众听信“板蓝根能预防非典”的谣言,哄抢板蓝根,造成市场秩序混乱,而事实证明板蓝根并没有预防非典的功效,受众不加查证就轻信,导致社会上的恐慌情绪传播。对于健康类谣言,公众应当保持理性的判断力,多加查证,关注辟谣信息。

(三)健康类谣言煽动性强

微信健康类谣言多以夸张、危言耸听的行文风格迷惑受众,一些公众号文章以数据和图表辅助,表面上疑似有一定的科学性,实则是移花接木、偷换概念得出的谣言。比如,2018朋友圈十大健康类谣言之一“因吃了猪肉感染H7N9的患者于凌晨4点21分死亡。中央二套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猪肉、鸡肉、鸭肉了!”[2]言语煽动性强、表达方式夸张,以“央视新闻播出”迷惑受众,导致很多网民信以为真,减少肉类消费,影响肉类市场的正常运转。再如,2018朋友圈十大健康类谣言之一“长期喝冰水和饮料,会导致肾虚,影响记忆力,严重时还可能会晚年坐轮椅,骨头坏死!”。[3]通常健康类谣言会用夸张的表述编造出一些严重的后果,抓住中老年群体担忧身体健康状况的心理,以此震慑中老年受众,使其产生恐慌心理,从而无法理性判断,被谣言误导。

二、微信健康类谣言的特征

(一)迎合受众心理,引发共情效应

根据腾讯公司《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医疗健康类十大谣言有“洋葱杀死感冒病毒、植入人工耳蜗需要开颅、经常吃早餐很危险、牙膏可以抑制牙龈出血、吸烟有好处专家不敢说”[4] 等,食品安全类十大谣言有“菠菜豆腐一起吃会得结石、咖啡有强致癌物、缺钙喝骨头汤补钙、常吃小龙虾身体长蛆虫、大蒜炝锅引发癌症”[5]等。健康类谣言着眼于公众的日常生活,内容多关于公众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一些健康类谣言迎合受众担忧健康状况的心理,过度渲染危害,比如“……最终导致器官衰竭、血管破裂、中风偏瘫”等表述,引发受众的恐慌情绪,加速谣言的传播。一些健康类谣言以第二人称叙述,如“你中招了吗、你吃对了吗”此类表达,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引发共情效应,增强谣言的传播效果。

(二)多用“伪科学”及煽动言论迷惑受众

健康类谣言多采取“标题党”的方式吸人眼球,比如“震惊!……竟然……!”“不转不是中国人!”,诸如此类的标题,吸引受众阅读。通常健康类谣言的逻辑、内容都采取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等形式,“传播者对健康信息通过核心内容边缘化、关键数据模糊化、专业术语混淆化等手段进行包装”,[6]对事实进行部分杜撰、重组,以此迷惑受众,促使受众产生恐慌心理。此外,健康类谣言中,经常会出现“研究表明”、“相关专家表明”或是“央视新闻已播出”这类迷惑性的表达,加之杜撰的数据、图表来增强谣言的可信度,营造出有科学依据的假象,通过“伪科学”的方式迷惑受众,增强谣言的说服力。并且,一些谣言会变换形式反复传播,比如食物相克类谣言,在辟谣后隔一段时间又会经过包装再次传播,反复出现在朋友圈和家庭群组中。

(三)核心受众为中老年群体

根据腾讯公司《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健康类谣言的主要传播群体为中老年人,并且“相比城镇中老年人,农村的中老年群体更有可能传播谣言”。[7]中老年群体相比青年群体,更为关注健康方面的信息,对健康状况更为焦虑。同时,受教育程度也决定了中老年群体在辨识谣言方面的能力弱于青年群体。中老年群体对于健康状况的担忧以及相关知识的欠缺,导致面对健康类谣言时缺乏理性判断,容易轻信谣言。加之健康类谣言危言耸听的表达方式,容易诱发中老年群体的恐慌心理,加速健康类谣言的传播扩散,不利于中老年群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微信健康类谣言的治理

(一)微信官方从谣言始发、谣言传播两个阶段治理

一方面,谣言始发阶段,微信应加强审核监管。微信官方应当对于文章的发布加强审核,完善监测技术,改进“关键词监测”等旧有的监测手段,从谣言的源头上严格控制。对于谣言文章的举报应当及时处理,删除被举报的谣言文章;对于经常散布谣言的公众号和个人,采取警告、封号等惩罚措施。

另一方面,谣言传播扩散阶段,微信应当完善辟谣机制。目前,腾讯公司对于微信谣言的治理已经做出了一系列举措。微信开设了官方辟谣平台“谣言过滤器”,设有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对于微信上广泛传播的谣言进行辟谣,“谣言过滤器2018年生产的文章数超200篇,文章传播总量超1000万”,[8]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微信谣传“桃胶可以补充胶原蛋白,有美容功效”,谣言过滤器发布文章辟谣,指出“桃胶中不含胶原蛋白,且胶原蛋白美容缺乏科学依据”,[9]起到了一定的辟谣效果。

(二)国家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健康类谣言的传播,国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使得谣言的治理有法可依。健康类谣言的传播,不利于受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对受众的健康造成极大损害。据新浪新聞报道,2019年2月22日,湖南一名51岁的女士盲目养生,将鲜榨果汁输入静脉,导致全身感染、器官损伤,抢救5天才脱离危险。可见,错误的养生知识对于受众的健康有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治理谣言的法律法规,但仍要进一步完善法规,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不断变化的谣言传播形势。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相比传统媒体时代,谣言发展得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大、影响力更强,谣言在传播中不断变形,可能引发大范围的社会恐慌。因此,对于谣言传播的法律法规,国家相关部门要不断适应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细化法律法规。

(三)网民增强辨别能力,提高媒介素养

根据腾讯公司《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谣言传播与受众的受教育水平相关,受教育水平高的受众辨别能力较强,受教育水平低的受众辨别能力较弱。根据传播学者克罗斯扩充的谣言传播公式,“谣言的影响力=重要性×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10]可见谣言的传播效果与受众辨别能力直接相关,受众缺乏辨别能力与批判能力,就会扩大谣言的影响力。因此,治理谣言不光要从官方入手,受众的媒介素养也是重要的提升部分。面对谣言的传播,网民应当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对于健康类谣言要多加查证,增强自身辨别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多关注辟谣信息,科学获取健康类信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语

公众对于健康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健康类谣言的扩散不利于公众获取科学的健康信息,也阻碍了我国健康传播的发展。微信健康类谣言大肆传播的原因主要在于,传播环境上依托微信“强关系”传播的平台,表达方式具有煽动性,并且受众的辨别能力较差。微信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表现在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目标,表达方式上善于抓住受众心理、引发共情效应,内容呈现上多用“伪科学”迷惑受众。健康类谣言的治理需要微信官方、国家、群众自身多管齐下。网络运营商应当加强对健康类谣言的审核,及时发布辟谣信息;国家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惩治措施;公众则应当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

注释:

[1]王英翠.微信食品安全类谣言的传播逻辑[J].青年记者,2016(05):52-53.

[2][3]年度盘点| 2018朋友圈十大健康类谣言.https://mp.weixin.qq.com/s/yNO6IbfMcVxGHuq8EGyjuQ

[4][5][7][8]关于辟谣,2018年腾讯做了什么.https://mp.weixin.qq.com/s/WRd32cv8j051n0cPqn8NWw

[6]杨晓旭.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动因与环境[J].青年记者,2017(11):16-17.

[9]“平民燕窝”桃胶美容养颜?桃胶里没有胶原蛋白.https://mp.weixin.qq.com/s/q7VkZHZJf4c2wf6SFkoDA.

[10]喻国明.网络谣言的文本结构与表达特征——基于腾讯大数据筛选鉴定的6000+谣言文本的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8(02):53-59.

(作者: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治理策略微信
微信
浅析公路路基边坡病害的防护与治理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对策略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常规治理策略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
网络失范言论的治理策略分析
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