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台湾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2019-05-24李汝青
李汝青
关键词: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文化融合式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海峡两岸英语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从大陆的情况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一般采取“专业叠加式”,即英语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同时修双专业或主修英语、辅修另外一个专业。近年来,台湾地区在通识教育、全人教育、教育国际化理念的影响下,在部分院校对英语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就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改革案例,该系采取“文化融合式”——在一个专业内通过文化融合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主要经验
(一)教育理念:以文化育人为引领
从专业名称看,“英美语言文化”与通常采用的“英美语言文学”虽一字之差,但意蕴全新。英美语言文学是用“文学”来学英语,培养的是传统的文学或语言学意义的英语专业人才;英美语言文化则用“文化”来学英语,在语言文学的基础上,造就更广泛文化意义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淡江大学的英美语言文化是一个强调“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学习专业,“‘语言与‘文化是开展有效沟通的两项必须工具,该系透过语言学群课程的设计加强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透过文化学群课程训练学生体认文化如何影响个人思维及行为,并促使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文化及社会方面的了解增进沟通技巧”。[1]
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中的“文化”包含以下3方面涵义:一是跨文化,强调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融通与对话;二是跨學科,不仅通过语言、文学进行文化育人,而且通过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宗教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来进行文化育人;三是强调文化功能的多样化与融合性,既强调文化促进全人发展的人文价值,也重视文化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的价值。
“文化”引领了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的整个培养过程,特别强调培养能适应多元文化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淡江大学把“文化”作为与“语言”并列的课程群,专门开设了《全球化概念》《跨文化沟通》《文化分析导论》《多元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终身学习》《性别与文化》《绘本中的多元文化议题》《族群与文化》《文化导览与解说》《多元文化与教育》《英国文化与社会》《美国文化与社会》《视觉文化分析》《大众流行文化》等全英文文化类课程[2],以此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体认,达到知识、能力、人格协同发展的效果。
(二)课程设置:以通识教育为主线
重视通识教育是淡江大学的办学传统与鲜明特色,也是该校英美语言文化系“文化育人”更“上位”的教育理念。近年来,淡江大学恪守“朴、实、刚、毅”的校训,推动由“专业、通识、课外活动”课程和“德、智、体、群、美”所形成的“三环五育”教育,培养“学有专长、心灵卓越、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3]。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引下,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以通识教育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大一、大二课程着重于语文训练、全球化理论、文化研究、语言学概论等基础课程训练;大三、大四课程划分为多元文化课程、文化比较课程、语言学课程、研究方法课程四大学群”[4]。该系除了英语类的听说读写译及语言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外,其他课程几乎全部是通识类课程和具有通识性质的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占比达70%。
该系课程设置与实施具有以下特点。其一,重视中国语文教育。《中国语文能力表达》(2学分)作为“基本知能课程”,是必修课程。其二,重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该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达14学分,包括《哲学与宗教学》《国际规范与礼仪》《信息教育学》《未来学》《公民社会及参与学》《艺术欣赏与创作》《全球科技革命》《课外活动与团队发展》等多门课程,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三大领域。其三,专业选修课体现了专题化、通识化、问题化的特点。该系现有50多门专业选修课,涵盖文学、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其四,建立校内学分互认机制。学分互认机制方便该系学生跨领域选修其他系的课程。其五,社团活动课程化。《课外活动与团队发展》(1学分)课程实际就是学生的社会活动,该系将其列为“基本知能课程”的必修课程,修读这1学分必须参加某项活动并担任一定职务或负责一定工作。
可见,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开设的通识类课程多、比例大,而且专业课的通识性也比较鲜明,其目的还是培养适应面广、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三)国际交流:以大三出国为关键
根据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的培养计划,在大一暑假期间,学生要参加托福或雅思考试,大三须全部到国外姊妹大学交流学习一年。该系的培养计划指出:“出国这一年不仅促进学生直接与英语母语人士一同学习,促进其英语能力的养成,而且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文化场域,反思文化意涵及语言、个人、文化间的关系,开拓国际视野并培养全球观念。”[5]
为了增强出国学习的有效性,并使大三出国的学习与其他三年的学习有机融合、相互贯通,英美语言文化系制定了《大三学生国外修习课程之建议修课参考指标》,要求大三出国要学习语言、多元文化、人文与社会基础课程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分别建议了多门具体的课程,如人文与社会基础课程建议了《世界文化》《文明史》《世界哲学与宗教》《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音乐》《戏剧》《美学》等课程。
据统计,2011-2018年,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共派出大三出国学生306人,学生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捷克、芬兰、奥地利、波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11个国家的33所大学[6]。从大三出国的效果看,学生出国一年不仅加强了语言学习,而且开拓了国际视野,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这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四)实践应用:以就业导向为旨趣
作为台湾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淡江大学历来重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据《快乐工作人》(Cheers)杂志2018年“2000大企业最爱大学生”调查,淡江大学连续 21年蝉联台湾私立大学第一名,全台湾各院校第九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就业。该系重视文化育人和通识教育,且除中国语文外的所有课程全部采用全英文授课,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英美语言文化系重视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常规平台。该系在教学环节要求严格,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提出问题、制作课件、编辑板报等;教师考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主要通过学生上交英文研究报告、学生上台演讲等方式。
在这一基础上,英美语言文化系强化了实践应用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一,为了保障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实效性,将《校园与小区服务学习》列为第一至第五学期的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进行不少于一定课时的校园与社区服务;将《产业实习》作为选修课程,“实习时长依各实习单位要求(不少于 160 小时),完成实习返校后,每人需撰写至少6页(不含附录)的实习报告,并于期末上交实习报告”。其二,建立实习保障机制,由系安排赴产业实习的机会,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寻职业生涯方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职场经验并培养良好的职场工作态度[7]。近年来,该系积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已经建立的实习合作单位包括科见英语、凯斯教学机构、台湾新闻英文报等教学机构、新闻报社等。
据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官网的统计,2013年和2014年,该系的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分别达97%和94%,2015年和2016年分别达81%和76%[8]。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台湾地区,英语专业毕业生有如此高的就业率实属难得,这足以说明该系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二、借鑒意义
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21世纪大陆英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一培养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外语教学发展的潮流。此后十几年,各地高校英语专业都在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双专业或主辅修就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培养模式。
从实际情况看,这种“专业叠加式”的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可通约性,两个专业之间有时难以达到“平衡与融合”,甚至出现“1 +1<1”的窘境;二是由于同时学习两个专业需要修读更多的课程、花费更多时间,许多双专业的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导致两个专业都学不好。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于2001年与本校电信系合作,招收了“英语—通信双学位”本科生。四年后,有学者对这些本科生学习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并把“课业任务太重”和“课程分配不合理”作为“需要改进”的前两位选项[9]。可见,有必要对“专业叠加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些反思和改革。
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的“文化融合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以下4点可供借鉴之处。
第一,“文化融合式”以一个专业为平台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避免了因为双专业或主辅修带来的课程多、课时多、学科难以融合、学习负担过重、两个专业都浅尝辄止等弊端。
第二,“文化”是不同学科之间达到交融的枢纽和催化剂、孵化器,也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工具与载体。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不同学科经过文化的滋润,学科沟壑得以弥合、不可通约性得以消解,复合型人才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养成。
第三,以通识教育作为课程主线有利于不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学科叠加式”主要还是专业教育导向,虽然专业指向明确,但不同学科的课程之间常常难以达到整合或融合的效果,导致“两个专业两张皮”。而通识教育超越专业教育的功利性与实用性,重在“育”而非“教”,强调学科的交汇、整合和融通,使得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复合”的功效得以彰显。
第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和就业需求。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对就业导向的理解不是狭隘的“专业对口”,而是通过更广泛的专业适应面来取代具体、明确的专业指向性。从这一意义上看,复合型人才不仅是专业与专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复合,还是学校与社会、教育与市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复合。
由于大陆现有的英语专业绝大多数是语言文学类型,故在学习和借鉴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的“文化融合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尝试打破现有以专业、学院、系为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专业为枢纽、以多学科参与为路径、以通识教育为主线、以校内外学分互认与转换为保障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 愿景与策略[EB/OL]. http://www.elc.tku.edu.tw/zh_tw/intro/vision,2019-01-01.
[2][4]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 课程规划[EB/OL].http://www.elc.tku.edu.tw/zh_tw/course,2019-01-01.
[3]熊建辉,罗淑华,吴婷. 落实三化教育理念 迈向精致卓越的综合性大学——访台湾淡江大学校长张家宜[J].世界教育信息,2014(22):61-63.
[5][6]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 大三出国[EB/OL].http://www.elc.tku.edu.tw/zh_tw/abroad,2019-01-01.
[7]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 产业实习[EB/OL]. http://www.elc.tku.edu.tw/zh_tw/practice,2019-01-01.
[8]淡江大学英美语言文化系. 毕业生追踪[EB/OL]. http://www.elc.tku.edu.tw/zh_tw/career/career2,2019-01-01.
[9]梁丽,吕良,樊葳葳. 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个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