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池无双实 千岁终一尝
2019-05-23游星
游星
桃是我国先民最早栽培的珍果之一,与枣、李、杏、栗并称“五果”,在我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蟠桃,又称“仙桃”“王母桃”“盘桃”等,是桃类的一个重要变种,亦是中国桃文化的象征。王母娘娘蟠桃盛会、孙悟空大闹蟠桃宴、东方朔偷桃、刘阮二人入天台山遇桃仙等神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唐朝诗人庄南杰曾在《伤歌行》中如此感叹:“ 王母夭桃一度开,玉楼红粉千回变。”尽管世事桑田沧海,但蟠桃的甜蜜不改。无论是祝寿小曲,还是文人辞赋,这种吉祥的水果始终寄托着人们对于幸福和长寿的期盼,也承载着自古以来的“羡仙”和“桃源”情结。
天下第一果
要说蟠桃,首先得说说桃。桃原产于中国西北地区,是华夏先民最早驯化的果树之一,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如今衍生为观赏和结实两大品系,品种多达数百种。根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桃品甚多……有红桃、维桃、碧桃、湘桃、白桃、乌桃、金桃、银桃、胭脂桃,皆以色名者。亦有绵桃、油桃、御桃、方桃、匾桃、偏核桃,皆以形名者也。”公元前2世纪左右,桃子从我国传入波斯(今伊朗高原一带),后又引种到欧美,如今欧美流行的较酸的黄色果肉的桃子正是源自中国。
桃树喜光、耐旱、抗寒,能很好地适应冬季干燥寒冷的大陆性气候,因此桃树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产地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和华东等地,各地桃子的成熟时间不同,因此几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的桃子上市。我国的桃子品类可以分为耐旱抗寒的北方桃、柔软多汁的南方桃、肉质紧密的黄肉桃、硬脆无毛的油桃和果实扁平的蟠桃五种。山东肥城的佛桃、陕西渭南的甜桃、甘肃天水的齐桃、浙江奉化的水蜜桃和杭州的蟠桃等都是桃中的佼佼者。其中,蟠桃造型独特、色泽鲜艳、汁多味美,是桃类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变种。
蟠桃别名“盘桃”、“扁桃”等,原产于中国新疆地区,果形扁平,果顶凹入,因其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由西王母所栽种,故又被称作“王母桃”或“仙桃”。我国最早关于蟠桃的记载可见于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之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这段记载在今存的《山海经》版本中已不可见,但蟠桃生长在海上仙山和桃木能够辟邪的传说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蟠桃形状奇特,颜色鲜艳,滋味甜美,向来为民众所青睐,也常常入诗入画。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蟠桃的形状:“王母桃,在洛阳华林园内,十月始熟,形如括篓。”唐代诗僧贯休则如此形容:“寻常有语争堪信,爱说蟠桃似瓮粗。”在颜色方面,唐人杜光庭这般描绘蟠桃:“大如斗,半赤半黄半红”。王贞白则在《游仙》中感叹桃树风华:“露香红玉树,风绽碧蟠桃。”
中医认为,桃味甘酸,性微温,具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等功效,能够丰肌美肤,补气益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桃子热量低,含钾多,含钠少,桃子中的烟碱酸能促进血液循环,降血压,保护心脑血管。此外,桃花、桃胶和桃核等都具有药用价值。正是桃子本身的甘美味道和药用价值,加上神话的流传演变,蟠桃也从原本甜美的普通果品逐渐演化为能够延年益寿的“仙果”。
殷勤祝寿指蟠桃
蟠桃与长寿之间的渊源恐怕要追溯到西王母的故事。传说中,西王母在瑶池广植蟠桃,被汉武帝求仙的虔诚所打动,因此在七月七日这一日下凡贈其仙桃。《汉武内传》记载:“(王母)又命侍女索桃,须臾,以盘盛桃七枚,大如鸭子,形圆,色青,以呈王母。母以四枚与帝,自食三桃。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录核。母曰:‘何谓?帝曰:‘欲种之耳。母曰:‘此桃三千岁一生实耳,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如何!帝乃止。”正因蟠桃是王母所赠,加之几千岁一熟,凡间难以栽种,自然便成为了难得一尝的“仙果”。《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蟠桃园时,蟠桃园中共有三千六百株桃树,分为三千年一熟、六千年一熟、九千年一熟三种,其中九千年一熟的桃子吃完之后,可以“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民间将蟠桃视作长寿象征至少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玉桃服之长生不老。若不得早服,临死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汉代东方朔在《神异经》中如是说:“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方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认为:“‘桃者,实也,其中有仁,属纯阳;阳气纯全,即是桃熟;桃熟,即是金丹成熟;金丹成熟,采而服之,势不容己。”在内丹家看来,蟠桃的功效甚至可以和道教的金丹相提并论。
我国自古有尊老祝寿的传统,蟠桃果形奇特,颜色鲜艳,正好可与长寿老人的童颜鹤发媲美,又有仙人传说的加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寿宴上必不可少的存在。老寿星南极仙翁的标志性象征除了梅花鹿和拐杖之外,便是手里捧的那颗巨大桃子。一直到今天,给老人祝寿的宴席也少不了蟠桃或是用面食制成的“寿桃”。
在传统的祝寿诗和祝寿戏中,蟠桃是最受推崇的意象。元杂剧中有不少同祝寿相关的本子都以蟠桃为名,如钟嗣成的《宴瑶池王母蟠桃会》、朱有墩的《群仙庆寿蟠桃会》、杨维中的《偷桃献寿》等。明代传奇剧剧本也有《偷桃记》和《蟠桃会》等类似创作。明代笔记小说《梼杌闲评》开头描写过戏班子为祝寿唱堂会的情景:“吹唱的奏乐上场,住了鼓乐开场做戏,锣鼓齐鸣,戏子扮了八仙上来庆寿。看不尽的行头华丽,人物清标,唱套寿域婺星高,王母娘娘捧着鲜桃送到帘前上寿……”明末浙南地区流行的“八仙戏”通常是在喜宴或者寿宴上表演的吉庆短剧,表演内容中有一项便是“蟠桃庆寿”,八仙中蓝采和便是手提装满蟠桃的花篮的少年形象。直到今天,河北唐山一带专门用于老人祝寿的例戏《庆八十喜影词》中还有这样的唱词:“麻姑下凡来献寿,手捧寿桃种寿星。一口仙桃吃下去,消灾去病免灾星;二口仙桃吃下去,身体康健满堂红;仙桃全部咽下肚,万寿无疆永康宁。”在传统的年画、祝寿图等吉祥画里,蟠桃和灵芝合称“仙寿”,蟠桃和蝙蝠合称“福寿”。《蟠桃献寿图》、《群仙拱寿》等都是年画常见主题。慈禧太后曾经亲笔绘制过《蟠桃图》,传说蟠桃千年结实,因此用九颗蟠桃代表“九千年之果”,寓意“天长地久”。
如今,这些以蟠桃为主题的祝寿活动或者文艺创作已经不多,但蟠桃作为长寿和吉庆的象征却未曾彻底从人们生活中淡去。许多地方仍有在三月三这一天祭祀王母的习俗。如老北京的蟠桃宫庙会,从三月初一到三月初三连开三天,是北京城最著名的民俗活动之一。从2007年恢复之后,每年都有不少民众前往蟠桃宫道观看烧香,特意去体会“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的盛景。
蟠桃岂是等闲芳
农历三月三日是西王母诞辰,这一日王母会召开蟠桃盛会款待诸位仙家,只有地位尊贵的神仙有资格参加。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中,详细描写了瑶池蟠桃的珍贵和独特:“夭夭灼灼,株株颗颗。夭夭灼灼花盈树,棵棵株株果压枝。果压枝头垂棉弹,花盈树上簇胭脂。时开时结千年熟,无夏无冬万载迟……不是玄都凡俗种,瑶池王母自栽培”。没有被邀请参会的孙悟空偷取蟠桃大闹盛会,埋下了日后被镇压五指山的伏笔。而《西游记》中其他几位主角的命运也和蟠桃盛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天蓬元帅正是在盛会上醉酒冒犯嫦娥才被打落凡间,而卷帘大将也是在会上打破琉璃盏而被剥夺了仙籍。
东方朔是民间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说他是太上仙官,曾经三次在瑶池盛会上偷取蟠桃。根据《汉武故事》的记载:“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衣冠具足。……召东方朔问,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上大惊,始知朔非世中人。”有趣的是,东方朔偷桃的故事在唐宋广为流传,而到了明清,随着西游记故事的书写与传播,瑶池偷桃的主角改头换面成了战天斗地的齐天大圣,于詼谐戏谑之中更多几分突破界限的狂傲和恣肆。
蟠桃作为能够令人长生不死的“神馔”,在诗歌中往往是“羡仙”与“慕道”情节的代名词,却也有人发出过不同的感慨。唐代张碧在《惜花三首》中如此感叹:“老鸦拍翼盘空疾,准拟浮生如瞬息。阿母蟠桃香未齐,汉皇骨葬秋山碧。”传说中汉武帝得到西王母相赠的蟠桃,却并未能真正长生不死。桃树能够生长千年,而人的生命却如同蜉蝣一般。
或许是人事代谢的不可阻挡,被视作“不死神药”的蟠桃渐渐有了几分隐逸避世的味道。六朝小说《幽明录》中记载了刘晨、阮肇遇仙的故事。两人入天台山采药乏粮濒危之际,“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两人不仅吃了蟠桃恢复体力,更是有缘和两名女仙结为夫妇。等到十日之后再下山,才发现原来世间已过了数百年。
刘、阮遇仙的故事出自人们关于“桃源”世界的想象,与陶渊明著名的《桃花源记》源出一脉。“桃源”成为人间仙境与理想世界的代称,巧合的是,宋元之际,中亚和西亚的突厥部族因为发音之故,直接称汉族与中国为“桃花石”,仿佛中华文明与桃天生有着不解之缘。就连金庸笔下仙风道骨的黄药师,隐居之地也是蓬莱仙山般的“桃花岛”,可见“桃源”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一直是可以乘风归去的一方福地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