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鹅绒里的 江南气韵

2019-05-23琴夏

莫愁·智慧女性 2019年5期
关键词:天鹅绒雕花钢丝

琴夏

天鹅绒有“中华奇绝、东方瑰宝”的美誉,却也避免不了现代技术对其的冲击。在这门技艺即将失传之际,丹阳人戴春明伸出了拯救之手。他用六年时间,在不改变天鹅绒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完成半机械织造天鹅绒的技术改革,为天鹅绒传统技艺注入活力。戴春明因此并获得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如今,戴春明的女儿戴玲接过了传承接力棒。

慢工细活出巧匠

2005年,戴玲从南京师范大学环境保护专业毕业,看到父亲对天鹅绒的执著,她回到丹阳,加入了振兴天鹅绒的行列。

隔行如隔山,初学时,每一个环节对戴玲来说都困难重重。传统雕花天鹅绒织造以桑蚕丝为原料,使用古老的木织机,织造工人坐在机架板上,手脚并用,织三梭纬线,再织一根钢丝,织成布满钢丝的胚布,然后将胚布从织机上取下,在胚布上用白粉画出要雕刻的纹样,再用刀按照画好的纹样将钢丝上的蚕丝一刀一刀手工刻出。最后将钢丝从布中抽出,所有工序才算全部完成。

戴玲说:“尽管现在已经可以机械化生产胚布,但是雕花依旧是个纯手工的功夫活。而且想要学精悟透雕花天鹅绒技艺,也必须掌握最传统的制作工艺。”

例如,从准备工具开始,就凸显着“人”的重要性。雕花的刀是特制的,钢刀买回来后,要做成圆头和尖头两种。雕花时要把握使用的力度,握刀的方向不能随便更改,不能“回刀”,要一刀成型。为此,戴玲常常挑灯夜战,雕花至夜里十一二点,眼睛发花。就算最重要的雕花工序完成了,也不能大意。拔钢丝必须按照顺序一根根拔,要有手感,仔细看、听声音,一不小心就会“抽丝”,这样就前功尽弃了。

因为雕花天鹅绒技艺精细、要求严格,最熟练的雕花工人一天也最多只能雕出10厘米左右的花样而且不管从事这项工作多少年,雕花过程中都要足够专注,一旦雕错,只能重头开始。

戴玲记得,当初她织一幅1米长、70厘米宽的《醉翁亭记》,花了20多天。纹样粗犷雕刻面积大的作品,考验的是刀工;纹样复杂线条精细的,考验的是耐心。

传承发展需创新

经过多年探索,如今的戴玲技艺日臻成熟。在传承的基础上她还不断创新,使得天鹅绒这一特殊丝织品不再局限于制作服装,还开发出独特的工艺品。她创作的天鹅绒作品《伟人像》《醉翁亭记》等,色泽沉净,富有立体美,令人赏心悦目,多次在各类展会上展出、获奖。上海世博会举办时,她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文创作长达6米的大型天鹅绒作品《中国元素》,该作品世博会期间在江苏展馆展出时,受到了广泛好评。

在雕花天鹅绒申报非遗的过程中,戴玲研究了不少古代的天鹅绒丝织品,深深惊叹于古人的技艺,她开始探索创作仿制古代天鹅绒织品。2013年,戴玲成功复制了清朝初年的雕花天鹅绒椅披,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获得了一金一银的佳绩。

天鹅绒产业举步维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戴玲依旧忧心忡忡。她担心的是,由于制作工艺等天然的局限,天鹅绒不同于云锦等其他丝织品,在面料配色上大多只能呈现单色或明暗双色的搭配,视觉上略显严肃拘谨。改革面料、创新雕花样式风格、改进基础工艺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实践。

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戴玲作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鹅绒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既要把纯手工的天鹅绒工艺传承下去,还要加入现代元素不断开发新产品,使这个产品有更广阔的前景。

戴玲说:“融合现代元素不意味着摒弃传统文化,而是为了让传统技艺‘活起来,真正、鲜活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而不是以高不可攀的工艺品形式留存在博物馆中。”

2018年以来,戴玲广泛与丹阳市妇联、当地的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开办雕花天鹅绒技术培训班、文化沙龙,让更多人感受天鹅绒织造技艺的魅力,也为当地妇女传艺,解决就业难题。

虽然转型中会遇到瓶颈,但戴玲很有信心。“我们做的生活类产品得到了很好的客户反馈,只要坚持工艺与实用并重,我相信这项珍贵的技艺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戴玲2018年申请了微信公众号,今年准备借助新媒体力量全方位展示天鹅绒织造技艺,发布天鹅绒產品,开发拓展线上订单。不仅如此,戴琳还在筹备引入新鲜血液——美学设计、文创开发等专业团队,通过他们支持传统技艺的转型发展。

从戴春明到戴玲,两代人,一个梦。“任何传统技艺的传承都需要把好方向、静心钻研,还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个重担,我必然全力以赴,不辜负一缕蚕丝,让天鹅绒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江南气韵,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丝雅致和美好。”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猜你喜欢

天鹅绒雕花钢丝
树干雕花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旧钢丝球防下水道被头发堵
纸杯变身雕花椅
纸醉金迷
了不起的天鹅绒如今秒变少女心
傲娇天鹅绒
苏州的雕花楼
钢丝上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