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情绪在说话

2019-05-23雯颖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5期
关键词:帮帮我共情人会

雯颖

你最近一次有情绪,是什么时候?是因为什么?情绪不好的时候,你一般会做些什么?

每个人应对情绪的方式都不同,有的人会一直叨叨个不停,冲身边人发泄;有的人会一言不发,对谁都没有好脸色;还有的人则是其他自己惯用的方法。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前几天睡前和老公吵架,气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半夜起床洗衣服,直到洗痛快了才躺下。

她属于情绪上来了必须要马上释放的人,很多人其实和她一样。尤其是小朋友,根本不知道情绪是什么,只是感到我受委屈了、难过了,总之心里很不舒服。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他们要么大哭,要么摔东西发脾气,常常是身体不听指挥,非得做些事来缓解。

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孩子的无助和无力,他们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或者知道却不会处理,情绪的背后是孩子们的呼救:爸爸妈妈快来帮帮我。

前几年我看过一套国外的绘本,每本书上写着一种情绪的名字:《我嫉妒了》《我难过了》《我生气了》,简单的图文让三四岁的宝宝可以了解,这些情绪怪物是什么,为什么它让我很不舒服,出现这种情绪我可以做些什么。

但是书本能够列出的情绪类型毕竟不多,更多的对于情绪的解读和帮助还是需要父母来完成。

比如,在孩子发脾气或者大哭的时候,妈妈能够听懂孩子内心想玩儿玩具却又不能得到的那种挫败、愤怒;爸爸能够明白孩子算数总是做不对的烦躁与无奈;父母能够理解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小伙伴儿不知如何处理时的那份无助与失落……

如果我们读懂了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试着与孩子共情,少看现象,多听情绪。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們的说教,他们只是需要有个人能够感同身受地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些什么就好。

妈妈给你买个别的、不许哭、有什么大不了……这些大人思维的劝解往往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被忽视、被隔绝而更加伤心。

前几天,一个17岁的男孩跳桥,视频触目惊心。那个孩子在作出决绝举动之前,一定也有着他的情绪表达,比如顶嘴、沉默或者其他,可惜的是,他的妈妈因为正在气头上而没有感知到。后果无法挽回,让人唏嘘。

其实,孩子每一个“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是一个情绪的求救信号。那些情绪所说的话,或许不在言语和动作之间,却一定在心灵的感知和关切之中,但愿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读懂它。

[—请参阅本期P42《孩子情绪背后的呼救》]

猜你喜欢

帮帮我共情人会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为什么人会打哈欠
早餐吃够 人会更瘦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为什么人会掉头发?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自作自受的小树
为什么有的人会说梦话
高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