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彪:新生代大工匠筑梦未来
2019-05-23亦来
亦来
常州技师学院的传技广场上,红铜鲁班锁雕塑落座其中,这件巧工之作,让人不禁想起诞生过鲁班、墨子、李春等巨匠的时代。近代工业革命后,从詹姆斯?瓦特到亨利?福特,西方现代工业催生了一批能工巧匠,而曾经辉煌的中国匠人却一度式微。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下,中国迎头赶上,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格外受到重视。一个匠心回归的青春时代正潮涌向前。
如果不是事先了解,很难把“江苏大工匠”的身份,安放在眼前这位腼腆的年轻人身上。他叫宋彪,常州市技师学院2014级学生,2019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最后一场比赛,19岁的宋彪正准备出场,裁判组突然通知他,因为之前比赛计时失误,他需要延迟30分钟出场。看着其他国家选手陆续进入工位,而自己预定的计划全部被打乱,宋彪的额头沁出汗珠。他告诫自己,不要抱怨,不带情绪,专心致志。在等待中,宋彪在脑海里把作业流程过了一遍,接着从容参赛。
对于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技师而言,融合不同工艺技能、提高精确度是一种考验,而把控好心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更是一种挑战。虽然要比别人晚出场,但宋彪制作的脚踏水动力净化系统,因为制作更加精良,以全场最高分获得“阿尔伯特?维达奖”,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走上世界技能大赛的巅峰。把自己的精神融入工艺技能操作,精益求精完备其物,这也是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
2018年,宋彪被层层破格推选,获得江苏省政府授予的“江苏大工匠”称号。宋彪非常谦逊。他说,这份荣誉应该属于所有的青年技师,属于时代,因为是时代召唤青年技师,让他们为制造强国而蓄力。不过,宋彪对“匠心”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传统的工匠精神,是专注,是经验,而新时代的匠心,又融入了精益求精和创新的一面。”
精益求精,是不断练习技能,也是不断思考,改善技术。车床、铣床加工中,技师凭借设备上的刻度判断尺寸。普通设备上的最小刻度单位为0.05mm,如果产品加工需要更加精细,技师就只能够凭借自己的感觉加工。宋彪则用百分表抵住设备、测量工件,从而读取到0.01mm的误差,制作出尺寸更加精准的产品。
宋彪还发现,车床上,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毛坯加工时,每一件工件表面都有粗糙度的要求,如果过于光滑或过于粗糙,就不符合工件性能要求,而用车刀的后角挤压零件,可以改变工件粗糙度。谈到这些时,宋彪原本的腼腆消失了,他拿着身边的器械比划着,一如工作数十年的技师,自信大方。
从安徽蚌埠怀远县一个小村庄的留守儿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青年技师。其中有机缘巧合,也有价值选择。中考结束后,宋彪和父亲都很犹豫,因为成绩不佳,究竟选择读镇里的高中,还是选择技校?
直到7月初,绝大多数学生早已报名,宋彪和父亲才来到常州技师学院实地考察。8号楼的模具车间里,学生们都在实训。看到这里的数控设备都是国际上比较主流的型号,父子倆觉得好好学一门手艺,以后也能有所作为,决定留在这所学校。
宋彪考上技校的消息传开,同村的初中同学家长时常到宋彪爷爷奶奶家里串门,言语之间透露着对技校的轻视。宋彪感受到爷爷奶奶的遗憾和失落,决心要让奚落自己的人看一看,技校也能出人才。上学后,宋彪非常勤奋。他的教练杭明峰、戴文博也说,宋彪刚进学校时看起来很普通,却是课上提问最多、实训时间最长的孩子。
“李克强总理接见我时,曾说‘你们这些青年人,肩上有重担,要为国家走上制造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宋彪越发感到荣誉越大,责任越大。
带着这份责任,宋彪思考的也越来越多。“在录取流程上,职业技术学院往往只能接受无法升入高中、大学的生源,大部分的优秀生源,依然走进了高校的课堂。”但是,四年的理论课程和间隔性的实训,无法让这批大学生充分接触生产,会延误他们的职业生涯。宋彪回忆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很多外国选手都是十四五岁开始接触技师行业,到上大学的年龄,再接触理论知识,因而都具有过硬的本领,所以,宋彪也在尝试借助自己现在的力量,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向科学化改革。
虽然还没有毕业,但宋彪已经决定留在母校任教,现在的他还是学校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助理教练。他的目标就是帮助更多年轻人走上成才的道路。
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每一篇华章都离不开工匠。而青年产业工人更是时代精神的传承者。“彪哥是我们的榜样,在训练中,我们都以他的纪录当作赶超的目标。”集训队选手贺立凡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世界技能大赛的集训中。
这些充满朝气的面庞,令人不觉想到,青春的大国工匠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用锲而不舍的奋斗锻造着时代的精气神。百年已过,场景已易,他们,依然唱响着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在中国梦的召唤下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