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后记

2019-05-2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郑振铎茅盾当代文学

1949年到2019年,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当代文学也将走过七十年。七十年来,当代文学及其研究不断在经典化、历史化,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当下性和在场感。本期“新现象研究”栏目推出了三篇文章,对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下文学”做了富有启发性的梳理和研究,不光有新的研究对象,而且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既具有“史”的意识,也显示了当代文学研究的生机与活力。邵燕君借用“传统网文”的概念,对“网络文学二十年”的发展史进行总结和阐述,问题直指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及其经典标准的确立,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眼光。而张莉对当代六十位新锐男作家的性别观的调查报告,弥补了现有文学史材料的不足,为近二十年当代文学的性别研究提供了鲜活、直接的样本。战玉冰则把时下流行的大数据应用到了文学研究领域,以《收获》复刊以来四十年所刊载的小说为考察对象,整体分析其特色和规律,相当得心应手。

本期的作家研究专栏颇具实力。“茅盾研究”的两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同一个对象——茅盾的话剧作品《清明前后》,可以形成有意味的对读。廖海杰结合历史语境,着重论述了《清明前后》所披露的战时经济问题,也因此正面肯定了该剧的文学史价值。而李永东关注的是《清明前后》文本的生产过程,认为茅盾对创作大纲的仓促调整造成了剧本艺术价值的缺失。“鲁迅研究”栏目中,刘彬的论文揭示了《呐喊·自序》写作前鲁迅的运思过程及写作时的微妙心态,认为鲁迅重视“心理真实”甚于“事实真实”,立论富有新意,表述明白晓畅。张晓峰对《狂人日记》中“狂人”之“早愈”的细节做了新的解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鲁迅的心路历程。“郑振铎研究”的两篇文章也各有特色,邱雪松讨论的是郑振铎作为“五四”前后有代表性的“新青年”是如何形成的,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个案。王晓冬则着眼于郑振铎的学术史成就,探讨其“白话小说”研究的独特之处。

其他栏目也颇有可观之处。其中,李建立对洪子诚先生文学史观念转型的探讨,角度新颖,眼光独到,表明“学人研究”还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郑振铎茅盾当代文学
十二点钟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郑振铎炒股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茅盾手稿管窥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