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部文学论坛综述

2019-05-23杨天豪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西北师范大学山本一带一路

杨天豪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丝绸之路》编辑部协办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部文学论坛”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1月3日至4日在甘肃兰州召开。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本次论坛通过主题讲演和大会研讨的方式,围绕西部文学与丝路文学、西部文学的自觉化、西部文学的发展机遇与精神面向等主要话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会议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晓琴教授主持。西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郭国昌教授代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致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傅光明代表编辑部致辞。

在主题发言中,兰州大学程金城做了《西部文学与丝路视域》的演讲,他认为西部文学与丝路文学有交叉也有疏离,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丝路文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北京师范大学张柠做了《作为灵感之源的梦幻西部》的主题发言,他从地理学意义上的西部、符号学层面的西部、想象中的西部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他指出,正是因为西部的包容和宏阔,才形成西部文学的发达和现状。西北师范大学郭国昌对新世纪以来西部长篇小说的历史文化书写和文化自觉做了阐述,重点梳理了新世纪以来雪漠、徐兆寿、李学辉、马步升、冯玉雷、王登渤、姚运焕七位作家的作品特点和写作转向。宁夏师范学院钟正平对宁夏三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的农村题材小说做了分析,指出他们有碎片化的书写流、民间礼仪的原生态记录、现实主义创作、恒定的生活常态等特点。陕西师范大学程国君以李木庵《窑台诗话》为中心考察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与文学史意义,认为以《窑台诗话》为中心考察这些诗作,延安政治革命家诗词创作的思想价值、美学风格和文学史价值才能彰显出来。甘肃省文联张存学在发言中辩证地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问题,他指出,对西部文学的定位和解释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西部文学的发展和壮大有建设性意义。西北师范大学徐兆寿讲演的《西部文学发展的四个机遇与精神面向》显示出他对文学长期的思辨惯性和学术勇气,认为“一带一路”转向、复兴传统转向、媒介的转向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转向给中国西部文学带来四个发展机遇。

在分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就西部文学地域性、精神还乡、本土写作、民族记忆等展开了热烈、开放的讨论。

对西部文学的理论界定、历史定位、创作动态等讨论成了本次会议的热点。天水师范学院王贵禄认为西部散文“追寻—精神还乡式”既是对现代还乡书写的承续,又是对古代还乡书写的回应。中国人民大学唐小祥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西部散文具有鲜明的民间意识,其话语形态主要表现为写民间、为民间而写和在民间的写作。西北民族大学李小红从西部小说中的“村庄”意象、民俗人生和乡土风物以及“最后一个”系列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究西部作家怀旧书写的表征及其文学意义。西北师范大学李生滨关注的是西部诗歌研究,指出80年代研究重在积极批评中厘清概念,而新世纪研究突进到对诗歌品格和精神审美的“形而上”层面,研究对象由个人而至群落,其研究价值在于对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的追求。

作为西部文学重镇,陕西作家作品的讨论自然是本次论坛的热门议题。河北大学雷鸣将王蒙与红柯的新疆题材小说做了深入比较,重点分析了二者在相同题材下的不同追求,他指出,王蒙和红柯都写新疆题材小说,都有着精神还乡的特质,但王蒙更重温情的叙事,而红柯多写激荡的豪情。延安大学李冠华分析的是高建群的“作家地理”和“北方”情怀。关于贾平凹及其新作《山本》有许多与会学者发表了精彩见解。西北师范大学张晓琴从民族之龙脉、传统之创化、现代之左史三个板块对贾平凹《山本》做了阐释。她指出《山本》不厌其烦地对动植物的描写是一种叙事策略,意在接近更真实的自然和历史。她认为《山本》叙事的传统性一是叙事时间的模糊性,二是时间修辞的完整性。《山本》是贾平凹用现代人独特的眼光呈现的“现代左史”,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缩影。兰州大学张春燕独辟蹊径,着重探讨了《山本》中“铜镜”的核心象征意象,其一是叙事的虚实交错间的“史鉴”意味;其二是《山本》中以死写生、以生写死的笔触中包含的救赎之志;其三是《山本》“诗”“史”对话中由“山之本”到“人之本”的精神落点。兰州大学邱田将《山本》中民间史观的现代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山本》中描绘的是具有异质化、陌生化特点的近代乡村图景,传递的是现代民间对历史的一种重构,即“历史的越轨”。上海社会科学院袁红涛富有创见地从“地方社会空间”角度对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进行重新解读。首先是叙事和写作模式从侧重环境描写转向空间呈现;其次是地方世界的地方性叙事突破了国家话语覆盖下的宏大叙事;最后“商州叙事”是对进化论支配下的线性时间观念的挑战,在空间意义上实现了传统与当下的现代交融。哈尔滨学院孙胜杰就贾平凹新笔记小说的中国体验展开论述。认为贾平凹小说《秦腔》《老生》《山本》中的整体意象都是国族想象和民族历史见证,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体验。哈尔滨学院胡亭亭关注的是贾平凹《古炉》中的乡土书写,集中表现为宗族观念下的利益纠葛、权力欲望下的“文革”冲突和乡村秩序的失范。

包括“小说八骏”在内的甘肃作家作品的讨论是这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忻州师范学院刘彪对“甘肃诗歌八骏”的书写特征按地域做了归类和概括。西北师范大学杨红从通俗化角度对徐兆寿的长篇传记小说《鸠摩罗什》做了细致解读。认为《鸠摩罗什》的通俗化体现在三个层面:叙述风格的通俗化、通俗化的意象展示、传统文化自信的当代通俗化。西北师范大学杨光祖评论马步升的《刀客遁》评论时指出,侠文化的精彩展示充分显露了作者对西北历史文化和侠文化的精深研究,作品的一大亮点是通过大量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塑造出了一些真实可亲、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题多义和情节丰富又给读者带来天然的砂砾感。西北师范大学李晓禺从空间的诗学角度对弋舟长篇小说进行了解读,首先用“阳光下的秘密”“城市文学”“成长小说”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弋舟小说的总体特征。兰州大学尚敏帮认为,现代性时代对人的裹挟、“单向度”和“巢寄”的情感形态和采用询唤结构是弋舟小说的主要叙事特征。西北师范大学吴婧雯按年代列举了1950—1990年代甘肃的作家群体,并对王家达的《敦煌之恋》、叶舟的《我的帐篷里有平安》、弋舟的《出警》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另外,何延华、冯玉雷等作家讲述了创作的心路历程和选材趋向,为与会者提供了面对面和作家交流的机会,将研讨会的气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兰州城市学院李晓梅通过曹锐戏剧的地域化书写展示她的本土化创作本色。兰州大学季春雨对尔雅《同尘》中的女性做了文化解读。广西民族大学罗翻文侧重对尔雅小说西部精神的探讨,指出尔雅小说集《哑巴的气味》中一系列小镇人物形象充溢着思想上的迷思和乡愁,铺现出丰富内涵的西部精神图景。

少数民族文学是西部文学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次西部文学会议上,西部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也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广州大学马为华认为李娟散文虽然是新疆书写,但她的作品却呈现出的是一个非异域化的新疆,不再是某种抽象的精神、信仰、情感的象征表达,她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写新疆的日常生活,建立起了充满质感和生命力的空间。楚雄师范学院杨荣昌关注的是彝族诗人倮伍拉且诗歌的生态精神。认为他的诗歌体现出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混合美学。西藏民族大学的魏春春以《西藏文学》2018年第4期《甘南小说专辑》为考察对象,对甘南藏族汉语小说的在地性做宏观的论述。兰州城市学院白晓霞探讨的是当代藏族小说讲述的“中国故事”,包括写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中国公民故事、改革开放的中国藏地村落故事、亚文化空间的“中国藏彝走廊”故事、中国藏区的长征故事等。西北师范大学孙强将铁穆尔散文中的生态意识作为研究对象,指出铁穆尔对裕固族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描写,并没有停留在自然和社会层面,而是深入到族群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文化生态。基于强烈的民族尊严感,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母族的文化命运进行深刻反思,毅然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对其他省份作家作品的热烈讨论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特点。河北大学陈黎明探讨的是阎连科乡土小说中的文学地理基因。“耙耧山脉”的文学地理之于阎连科的影响并非停留在对创作主体的外貌、气质和价值选择的塑造上,而是深入到文本的主题、叙事方式和话语风格等层面。兰州大学董婕关注的是郭文斌小说中的诗意叙事及其价值意义,认为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模糊性、人物精神与景物的谐和共生、“让孩童讲故事”和“讲孩童的故事”构成了郭文斌诗意叙事的基本内涵。西北师范大学郭颖颖对新疆诗人沈苇的诗歌做了深入分析,指出沈苇诗歌具有鲜明的西部地域特征,大漠边疆是他诗歌生命的养分来源,但沈苇的诗歌又能跳出地域性的窠臼,充满温情的关怀。

对当下某种文学现象做宏观的理论梳理是本次论坛的重要收获之一。西安财经学院王玉珠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梳理了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在民族性和世界性上的所持态度。江南大学张春梅讨论的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学沿袭。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而更像一个文学交融发展的大平台。西北师范大学赵勇探讨的是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与文学的现实主义责任。指出在当下文学创作需要“内外兼修”,致力创作出能真正把握时代变动、清晰描绘时代图景的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研讨期间,孙强、雷鸣、钟正平、王贵禄、程国君、王秀涛、袁红涛、陈黎明、白晓霞、韩伟、刘晓林十一位专家、学者参与主持和评议,他们对每位学者的发言做了精彩点评。西北师范大学李生滨教授最后做大会总结发言。

猜你喜欢

西北师范大学山本一带一路
西北师范大学作品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螳螂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