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2019-05-23王泓鉴
○ 王泓鉴
自2000年课程改革至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成果。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无论从国家政策的导向,义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还是从地域音乐文化资源来看,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都势在必行。以教育均衡视角出发,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应立足地域音乐文化特色,统筹整合地方资源,重点关注师资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校际社会联动,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教育功能视角
在我国,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音乐教育的功能有着不同的内涵,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必修课程,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从教育的功能视角出发,可以从学科教育和美育两个层次来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解读。一个层次是从学科教育角度出发,学校音乐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音乐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设置的必修课程。作为艺术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授音乐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欣赏、表现音乐作品,为学生终身学习、热爱音乐奠定基础。另一个层次是从美育角度出发,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学科教育,更是一种美育、人格教育,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化发展以及社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学校音乐教育主要通过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音乐创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塑造学生良好、独特的人格、性格和品质。另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音乐教育能够通过美好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学校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这门艺术实施美育,通过音乐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以向善、向美的艺术追求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地理环境相对闭塞,部分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学校音乐教育更是这类地区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式,不仅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保障,更是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2.教育均衡发展视角
教育均衡发展是丰富而多层次的概念,它是从经济学、物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衍生发展出来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均衡”的概念。2006年,全国人大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并将其确立为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指导性思想,“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发展观的革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教育均衡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国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及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有所缓解。然而,由于诸多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影响,完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存在一定困难。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出发,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义务教育学科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学科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专家长期关注的重点。近几年,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国家及教育相关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学校音乐教育获得了极大发展,但部分地区的学校音乐发展仍存在问题。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相对于其他学科,部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仍处于边缘化,学科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关注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从音乐教育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入手,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均衡、协调发展,为每名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对于实现区域学科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整体均衡发展以及教育公平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鼓励不同地区教育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在物质条件、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应充分发挥地域音乐资源优势,对地域民族音乐资源进行统整,探求适宜于当地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途径,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音乐教育,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多元化均衡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
随着国务院、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相关文件陆续出台,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等成为了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问题。
2012年9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①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2012年。。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发布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对地域文化艺术等资源进行整合统筹,根据地域文化艺术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学校教育,同时要关注和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及同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办法》,都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关注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同时,相关政策文件中也对传统音乐艺术文化、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在其颁布的《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②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2014年。,并提出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发展形成不同地区及学校的特色和传统。国务院也在相关文件中对学校的美育课程开设提出了要求,并指出“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③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2015年。。
针对我国当前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相关政策文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发展方向的指引。在《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提出音乐学科是基础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④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2015年。等基本原则。
2.教育发展需要
作为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发展明确了目标与方向,提供了基本保障。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从教育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可行性,主要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以义务教育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为出发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二是以学科均衡发展为出发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促进各学科教育教学均衡发展;三是以区域教育均衡为出发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推动我国区域教育均衡、特色、高水平发展。
第一点,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出了硬性要求。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在教育整体发展相对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应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人才培养观,发展学校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第二点,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科均衡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教育均衡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校音乐教育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发展状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综合素养的有力抓手,更是促进该地区基础教育学科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一点,教育均衡发展鼓励不同区域教育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教育均衡发展观以客观现实为出发,尊重不同区域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尊重地域文化的多元性,鼓励不同区域教育依托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借助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域文化艺术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学校教育整体水平,促进学校教育高质、特色发展,有利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3.地域资源丰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族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不同形态、风格的音乐构成了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宝藏。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资源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这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环境资源。
首先,不同地域民族音乐文化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储备。音乐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基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音乐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为教师教学及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预留了空间。民族音乐通常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关系密切,这样的音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更适合作为地方音乐课程的补充性内容。其次,不同地域从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社会机构人员、老艺人等,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师资源。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为当地少数民族,这为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师资条件。另外,很多从事当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社会机构人员及民间的老艺人,都可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师的补充资源。最后,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氛围为当地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资源。民族音乐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的音乐与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相关,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这样的音乐文化环境为当地学校开展具有地域音乐文化特色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资源。
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1.开展音乐教育师资精准培训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教育均衡发展这一议题中,教师不仅是一种重要资源,更是关键资源。因此,师资情况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更与教育均衡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培训是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能够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音乐学科教师培训都是以统一培训的方式开展的,而我国不同地区音乐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师资发展不均衡,统一的教师培训难以满足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应采用分类、分层的教师培训方式,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方面,应根据区域音乐教育发展特点及教师群体特点对音乐教师进行分类培训,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全面提升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水平,促进全国基础音乐教育均衡发展。受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我国不同地域音乐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受地域音乐文化影响,不同地域音乐教育各有特色。根据这一特点对音乐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以地域音乐文化特点为基础,因地制宜开展教师培训,满足不同区域音乐教师群体的发展需求,促进基础音乐教育区域均衡、特色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存在较大缺口,在整个音乐教师群体中,兼课音乐教师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在开展教师培训时,应充分考虑兼课音乐教师的特点,实施分类培训,切实有效提升兼课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整体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应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对音乐教师进行分层培训,提升音乐教师培训的精准性,促进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个体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受学习经历、学历、个人能力及素养等多方原因影响,音乐教师个体之间的专业化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教师培训不能满足音乐教师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分层培训主要对参训教师群体和现有培训课程进行分层,以此提升教师培训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对参训教师群体的分层主要以自评的方式实现,在实施分层培训前,通过教师自评了解受训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并根据自评情况将音乐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对培训课程的分层是对同一门课程设计进阶式的学习内容,依据音乐教师所在层级水平,制定适合该层级音乐教师的培训方案。音乐教师分层培训打破了以往统一的培训模式,为每一名音乐教师量身定制培训课程,突出“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教师分层培训较传统教师培训更精准,时效性更强,针对音乐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情况设置的培训课程能够促进音乐教师能力素养均衡发展,全面提升音乐教师素养。
2.丰富学校音乐教师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音乐文化丰富,音乐民俗活动活跃,从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播、传承和发展的民间艺人群体庞大,这些民间艺人是发展学校音乐教育重要的社会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挖掘民间艺人,将其作为重要的师资补充,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
民间艺人出身于艺术世家,多为某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或长期从事某项民族民间艺术传播、发展和研究的社会人员,具有良好的艺术专业素养。从教育均衡发展角度来看,民间艺人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的、非常宝贵的教师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数量相对较大,是一种丰富的教师资源。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人对“民间艺人进课堂”持肯定态度,且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将民间艺人作为重要的师资,参与学校音乐教育。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特色音乐教育方面,音乐教师与民间艺人各有优势,应处理好两种资源的关系,以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在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品的整体把握、舞台表现和音乐文化内涵等方面来说,相比学校音乐教师,民间艺人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然而在学情分析、课堂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音乐教师则更有经验。因此,当民间艺人作为一种教师资源走进音乐课堂教学时,应与音乐教师相配合,发挥自身长处,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鼓励民间艺人与音乐教师共同参与教师培训活动,将民间艺人的教学活动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特色音乐教育,应统筹地域音乐教师资源,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与民间艺人的合作,打通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促进区域音乐教育均衡发展。
3.建设地方特色音乐课程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为学校音乐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充分挖掘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整合,形成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校本教材,为开展学校特色音乐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也应关注隐性课程建设,以特色音乐教育带动学校艺术教育整体发展,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应挖掘地域特色音乐文化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具有地方音乐文化特色的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重点关注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统整,并同时关注隐性课程的建设。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相关教师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对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价值,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师对所在区域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已经形成具有地域音乐特色的校本教材。课程资源统整是将各类课程资源以科学合理的形式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课程资源统整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服务教学。
在整合课程资源建设校本特色音乐课程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处理好校本课程与国家统一课程的关系。校本课程建设应以国家统一的音乐教育课程为主体,在国家课程基础上,统整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资源形成补充性课程,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二是要筛选课程内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应将适合学生学习的作品纳入课程建设,并根据不同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特色音乐课程。三是要关注学科融合。校本特色音乐课程建设不仅要关注音乐本体,同时也应关注相关学科的内容,以渗透的方式将其他学科内容与课程内容相融合,通过地域特色音乐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在关注校本音乐课程建设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也应注意校园音乐文化这一隐性课程的建设,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音乐文化学习氛围。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显性课程不同,隐性课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产生影响。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课程的一种形式,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关注的重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将地域音乐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特点,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及民族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4.转变音乐教育发展方式
学校音乐教育的范畴不仅指音乐课堂,也包括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团、民乐团、管弦乐团等等。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都有与音乐相关的艺术社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也多以音乐社团的形式来开展地域特色音乐教育。笔者认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特色音乐教育应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从单一的社团发展方式向多元化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合唱团、民乐团等形式的音乐社团是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当前开展学校特色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开展地域特色音乐教育的学校,大多也选择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等社团形式发展学校地域特色音乐教育,极少有学校将地域特色音乐教育纳入音乐课程。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充分用地域资源优势、师资优势及环境优势,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社团、社会音乐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形式,发展学校特色音乐教育。
首先,将地域特色音乐文化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发展具有普及性的特色音乐教育,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其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利用课前五分钟教唱学生当地民歌、民谣等小型音乐作品;第二种方式是在保证完成国家统一音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设地域特色音乐课程;第三种方式是将地域特色音乐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以渗透的形式开展特色音乐教育。其次,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特色音乐社团,为想深入学习地域特色音乐文化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音乐社团建设应以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地域音乐文化特点,作为地域特色音乐教育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拓展,与音乐课堂教学相配合,尽可能为想要深入学习地域特色音乐文化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再次,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音乐民俗活动丰富,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环境优势,鼓励学生观摩、参与社会音乐民俗活动,深化学生对地域音乐文化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僻,环境相对闭塞,保留了丰富的音乐民俗传统。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打破自身与社会的界限,建立开放的音乐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地方音乐民俗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地方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最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隐性课程,它通过校园环境影响学生,以内隐的方式引导、培养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将地域音乐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如用民族音乐、舞蹈编创课间操,用民歌旋律代替上下课铃声,结合音乐民俗活动在校园宣传栏普及民族音乐文化等,将地域特色音乐文化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打造具有地域音乐特色的校园文化。
5.构建音乐教育发展共同体
区域教育均衡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科教育均衡发展,更能促进学校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区域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展特色音乐教育,通过加强地区校际交流互动,开发社会资源,打造地域特色音乐教育发展共同体,整体提升地区音乐教育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校特色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地域资源统筹与整合,通过加强区域校际之间、音乐教师之间的联系,借助社会音乐教育资源,将各校音乐教师、民间艺人及社会艺术团体三方形成合力,建立区域音乐教育共同体,提升地区学校音乐教育整体均衡发展。一方面,教师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资源,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水平,发展地域特色音乐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应根据区域学校音乐师资的实际情况,打造多层次教研网络,通过校级教研、区级教研等,加强音乐教师交流,形成地区音乐教师发展共同体。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校特色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民间艺人这一社会资源优势。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民间艺人、从事民间艺术研究及表演的社会团体资源丰富。在采用民间艺人与音乐教师共同完成地域特色音乐课程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也应组织音乐教师向民间艺人学习当地特色民族民间音乐,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加强与社会音乐艺术团体的合作,将社会音乐艺术团体作为学校特色音乐教育发展的外延,与社会音乐艺术团体合作,建立学校特色音乐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助力区域特色音乐教育发展,促进区域学校音乐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落实美育的重要途径。与发达城市地区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在硬件设施、师资建设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但其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却十分丰富。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充分利用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学校特色音乐教育,推动地区学校学科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特色、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