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率级差对油层实际气液比的影响*

2019-05-23黄先科殷庆国李华斌郭程飞

油田化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段塞渗层级差

黄先科,殷庆国,李 蔺,李华斌,2,郭程飞,4

(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2.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3.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 鄯善 838200;4.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四川 达州 636155;5.吐哈油田勘探公司,新疆 鄯善 838200)

泡沫驱因具有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制备容易等特点而被广泛关注。然而关于矿场泡沫驱成败的关键因素却鲜有报道,根据流度比公式可知,影响流度的主要因素为泡沫黏度,黏度越高的体系波及效率越高,驱油效果越好。在高渗层,泡沫流度小于地层原油流度时,泡沫可有效封堵高渗层,反之泡沫驱失效[1-3]。在实际地层中,泡沫体系气相和液相在多孔介质中的流速不同,地层各小层实际吸气/液量占比,并非是地表注入的理想气液比,泡沫体系达不到理想视黏度,难以封堵高渗层或者启动低渗层[4-7]。因此,为了规避笼统注入给泡沫驱带来的风险性,在同一压力系统下,笔者研究气液两相渗流特征与渗透率级差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渗透率级差地层对气液比的影响规律。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起泡剂XHY-6D,有效物含量35%,成都华阳兴华化工厂;稳泡剂黄原胶XG,相对分子质量3.6×106,固含量91%,任丘市长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实验用水为模拟地层水,矿化度160000 mg/L,主要离子质量浓度(单位mg/L):Ca2+7200、Na+55230、Cl-91321;气体为空气,成都天源气体制造有限公司。

DV-Ⅲ旋转黏度计,美国BROOKFIELD 公司;Mettler Toledo 分析天平,无锡市赛维商贸有限公司;电热恒温箱,上海市凯测实验设备有限公司;驱替装置:平流泵、手摇泵、压力表、中间容器、六通阀、管线等,江苏海安石油科研仪器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利用2 m 长、直径3.8 cm 的并联填砂管岩心开展双管驱替实验。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利用高压自动压实装置填制平均渗透率为75.2×10-3数82.2×10-3μm2(鲁克沁地层平均渗透率)的岩心(根据不同渗透率范围,改变加砂次数及压制压力)。

(2)将填砂管高渗管置放于恒温箱顶部、低渗管置放于恒温箱底部(考虑到油层的重力分离作用以及鲁克沁油层的反韵律特征,室内试验模拟反韵律的作用非常有限)。

(3)先对每支填砂管岩心饱和地层水、饱和原油;然后进行水驱,直至并联岩心出口端无油产出时止,填砂管物理模型参数见表1。岩心出口端回压阀压力固定为20.0 MPa。按气/起泡剂溶液体积流量1∶1交替注入空气及模拟地层水。直至注采达到平衡(压力恒定或注入速度等于产出速度)驱替。

(4)记录高渗管及低渗管的产液量、产气量(入口端压力表量程确定为35.0 MPa,使驱替实验尽量模拟地层高压驱替状态。驱替速度为2.0 m/d左右,气体或水的注入速度41.0数42.0 mL/h)。实时记录不同渗透率级差岩心的气液比数据,高渗管、低渗管产液量,产气量以及高渗管进口端压力数据。

(5)驱替实验结束,综合分析高低渗管原油采收率、含油饱和度等因素,得出渗透率级差对气液比的影响规律。

表1 双管并联填砂管物理模型参数

2 结果与讨论

目前,鲁克沁试验区块实行1∶1气液比,在地表笼统注入,油层温度为80℃,对应空气黏度为0.0211 mPa·s,起泡剂溶液黏度1.899 mPa·s。室内首先进行水驱驱油实验,当水驱含水率达到98%时,使注入压力稳定在20 MPa后进行气液交替泡沫驱驱替实验,按气液体积流量比1∶1 交替注入空气及质量分数为0.1%的起泡剂溶液(0.1 PV 起泡剂+0.1 PV氮气交替注入)。注采达到平衡后(压力恒定或注入速度等于产出速度)观察不同渗透率级差的高、低渗管的产气量、产液量以及气液比变化规律。

2.1 Kmax/Kmin=3.4时的气液比变化规律

当渗透率级差为3.4 时,交替注入发泡剂溶液及气体,高低渗管产气量、产液量及气液比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泡沫段塞注入量在0.1 PV 时,高渗管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由0 mL/h分别上升为26.00 mL/h和14.00 mL/h,此时起泡剂溶液主要在高渗管中形成窜流通道,低渗管分流量相对较低。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15 PV 时,高渗管的载液速率为20.00 mL/h,载气速率为6.40 mL/h,高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32;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为13.60 mL/h,低渗管未见气,泡沫体系对高渗管起到了较好的封堵调剖效果,高低渗管的载液速率差异变小。这主要是由于高渗管中起泡剂溶液与气体混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泡沫,渗流阻力明显增大,而低渗管由于未见气,渗流阻力增加不明显,基本不形成或只形成少量泡沫。当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0 PV 时,高渗管的载液速率为13.00 mL/h,载气速率为8.90 mL/h,高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68;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为8.10 mL/h,低渗管开始见气,载气速率为6.90 mL/h,低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85。这是由于高低渗管渗流阻力的进一步增加,强化了泡沫体系的封堵调剖效果,造成高低渗管分流量差异进一步减小,但总体上,高渗管的分流量高于低渗管的分流量。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5 PV 时,高低渗管载气液速率趋于稳定,高渗管稳定载气速率为11.17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13.44 mL/h,稳定气液比为0.83;低渗管稳定载气速率为6.59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8.83 mL/h,最终稳定气液比为0.74。

图1 高低渗管产气液速率及气液比变化规律曲线(Kmax/Kmin=3.4)

2.2 Kmax/Kmin=6.2时的气液比变化规律

当渗透率级差Kmax/Kmin为6.2 时,交替注入发泡剂溶液及气体,高低渗管产气量、产液量及气液比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泡沫段塞注入量在0.05 PV时,高渗管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由0 mL/h分别上升为28.00 mL/h 和12.00 mL/h,此时起泡剂溶液主要在高渗管中形成窜流通道,低渗管的分流量相对较低。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15 PV 时,高渗管的载液速率为17.00 mL/h,载气速率为9.00 mL/h,高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53;而低渗管载液速率为14.00 mL/h,低渗管未见气。当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0 PV时,高渗管载液速率为16.00 mL/h,载气速率为11.00 mL/h,高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69;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为11.00 mL/h,低渗管开始见气,载气速率为2.30 mL/h,低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21。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5 PV时,高、低渗管载气液速率趋于稳定,高渗管稳定载气速率为12.34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15.63 mL/h,稳定气液比为0.79;而低渗管稳定载气速率为4.37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7.66 mL/h,最终稳定气液比为0.57。

图2 高低渗管产气液速率及气液比变化规律曲线(Kmax/Kmin=6.2)

2.3 Kmax/Kmin=9.6时的气液比变化规律

当渗透率级差Kmax/Kmin为9.6 时,交替注入发泡剂溶液及气体,高低渗管产气量、产液量及气液比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泡沫段塞注入量在0.05 PV时,高渗管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由0 mL/h分别上升为30.00 mL/h 和10.00 mL/h,此时起泡剂溶液主要在高渗管中形成窜流通道,低渗管分流量相对较低。随着泡沫段塞中气相的注入,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15 PV 时,高渗管载液速率为20.00 mL/h,载气速率为9.30 mL/h,高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47。而低渗管载液速率为10.70 mL/h,低渗管未见气。当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0 PV 时,高渗管载液速率为15.00 mL/h,载气速率为14.30 mL/h,高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95;而低渗管载液速率为10.00 mL/h,低渗管开始见气,载气速率为8.10 mL/h,低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81。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5 PV 时,高低渗管的载气液速率趋于稳定,高渗管的稳定载气速率为14.27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16.17 mL/h,稳定气液比为0.88;低渗管的稳定载气速率为3.83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5.73 mL/h,最终稳定气液比为0.67。

图3 高低渗管产气液速率及气液比变化规律曲线(Kmax/Kmin=9.6)

2.4 Kmax/Kmin=14.6时的气液比变化规律

当渗透率级差为14.6 时,交替注入发泡剂溶液及气体,高低渗管产气量、产液量及气液比变化规律如图4所示。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1 PV 时,高渗管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由0 mL/h分别上升为32.00 mL/h 和8.00 mL/h,此时起泡剂溶液主要在高渗管中形成窜流通道,而低渗管分流量相对较低。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15 PV 时,高渗管的载液速率为21.00 mL/h,载气速率为12.40 mL/h,高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59;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为6.60 mL/h,低渗管未见气。当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0 PV 时,高渗管的载液速率为17.00 mL/h,载气速率为15.30 mL/h,高渗管的瞬时气液比为0.90;而低渗管载液速率为4.50 mL/h,低渗管开始见气,载气速率为3.20 mL/h,低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71。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5 PV时,高低渗管载气液速率趋于稳定,高渗管稳定载气速率为17.34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17.24 mL/h,稳定气液比为1.01;低渗管稳定载气速率为2.76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2.66 mL/h,最终稳定气液比为1.04。

图4 高低渗管产气液速率及气液比变化规律曲线(Kmax/Kmin=14.6)

2.5 Kmax/Kmin=29.6时的气液比变化规律

当渗透率级差Kmax/Kmin为29.6时,交替注入发泡剂溶液及气体,高低渗管产气量、产液量及气液比变化规律如图5所示。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05 PV时,高渗管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由0 mL/h分别上升为36.00 mL/h和4.00 mL/h,此时起泡剂溶液主要在高渗管中形成窜流通道,而低渗管分流量相对较低。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15 PV 时,高渗管的载液速率为23.00 mL/h,载气速率为15.10 mL/h,高渗管的瞬时气液比为0.67;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为1.90 mL/h,低渗管未见气。当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0 PV时,高渗管的载液速率为18.60 mL/h,载气速率为16.80 mL/h,高渗管瞬时气液比为0.90;而低渗管载液速率为0.80 mL/h,低渗管开始见气,载气速率为3.80 mL/h,低渗管瞬时气液比为4.75。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5 PV时,高低渗管载气液速率趋于稳定,高渗管的稳定载气速率为19.11 mL/h,稳定载的液速率为17.63 mL/h,稳定气液比为1.08;低渗管的稳定载气速率为2.37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0.89 mL/h,最终稳定气液比为2.66。

图5 高低渗管产气液速率及气液比变化规律曲线(Kmax/Kmin=29.6)

2.6 Kmax/Kmin=38.4时的气液比变化规律

当渗透率级差Kmax/Kmin为38.4时,交替注入发泡剂溶液及气体,高低渗管产气量、产液量及气液比变化规律如图6所示。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1 PV时,高渗管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由0 mL/h分别上升为38.00 mL/h和2.00 mL/h,此时起泡剂溶液主要在高渗管中形成窜流通道,而低渗管分流量相对较低。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15 PV 时,高渗管的载液速率为23.00 mL/h,载气速率为15.10 mL/h,高渗管的瞬时气液比为0.66。而低渗管载液速率为1.90 mL/h,低渗管未见气。当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0 PV时,高渗管的载液速率为20.00 mL/h,载气速率为18.70 mL/h,高渗管的瞬时气液比为0.94;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为0.60 mL/h,低渗管开始见气,载气速率为0.70 mL/h,低渗管瞬时气液比为1.17。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5 PV 时,高低渗管的载气液速率趋于稳定,高渗管的稳定载气速率为19.76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18.25 mL/h,稳定气液比为1.08;低渗管稳定载气速率为1.75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0.24 mL/h,最终稳定气液比为7.29。

图6 高低渗管产气液速率及气液比变化规律曲线(Kmax/Kmin=38.4)

2.7 Kmax/Kmin=88.3时的气液比变化规律

当渗透率级差Kmax/Kmin为88.3时,交替注入发泡剂溶液及气体,高低渗管产气量、产液量及气液比变化规律如图7所示。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05 PV时,高渗管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由0 mL/h分别上升为38.00 mL/h和2.00 mL/h,此时起泡剂溶液主要在高渗管中形成窜流通道,而低渗管分流量相对较低。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15 PV 时,高渗管的载液速率为23.00 mL/h,载气速率为16.10 mL/h,高渗管的瞬时气液比为0.70;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为0.90 mL/h,低渗管未见气。当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0 PV 时,高渗管的载液速率为20.00 mL/h,载气速率为18.10 mL/h,高渗管的瞬时气液比为0.90;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为0.10 mL/h,低渗管开始见气,载气速率为1.80 mL/h,低渗管的瞬时气液比为18.00。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25 PV 时,高低渗管的载气液速率趋于稳定,高渗管的稳定载气速率为19.96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18.32 mL/h,稳定气液比为1.09;低渗管的稳定载气速率为1.68 mL/h,稳定载液速率为0.04 mL/h,最终稳定气液比为42.00。

图7 高低渗管产气液速率及气液比变化规律曲线(Kmax/Kmin=88.3)

2.8 不同渗透率级差下气液比变化规律

不同渗透率级差的高、低渗管的稳定产气、产液速率见表2,气体流量以按气体方程换算至高压条件下的体积流量。

根据表2可得到不同渗透率级差的高、低渗管的实际气液比变化曲线(图8),同时,当达到注采平衡时,相较于注入压力,高、低渗管泡沫驱的封堵压差变化如图9所示。

当渗透率级差在1.0数14.6 的范围内,随着级差的增大,高渗管的载气速率和载液速率增高,而低渗管的载气速率和载液速率降低,但变化幅度相对不大。当渗透率级差在14.6数38.4 的范围内,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高渗管的载气速率和载液速率急剧上升,而低渗管的载液速率和载气速率急剧下降。当渗透率级差在38.4数88.3 的范围内,随着级差的增大,高渗管、低渗管的载液速率、载气速率的上升幅度和下降幅度均较为缓慢,在渗透率级差为88.3时,大量的气、液沿着高渗层流动,低渗层载气速率仅为1.68 mL/h,载液速率仅为0.04 mL/h,此时,低渗层处于泡沫驱启动极限,产生严重的所谓“气走气路、水走水路”的现象。

图8 高低渗管产气液速率及气液比变化规律曲线

图9 高低渗管产气液速率及气液比变化规律曲线

当渗透率级差在1.0数14.6 的范围内,油层相对均匀,高渗管的气液比先下降至0.79再缓慢上升至1.01,变化幅度不大;而低渗管的气液比先下降至0.57,再上升至1.04。当渗透率级差在1.0数8.2 的范围内,高渗管内气液两相在岩石的剪切作用下生成高黏度的泡沫体系,封堵压力大于水驱压力,有效封堵高渗层,从而改善地层非均质性;低渗管的气液比由0.96下降至0.66,载气液量占比由0.5下降至0.3。虽然低渗管实际气液比偏离理想气液比,导致泡沫液膜强度下降,但低渗管的相对吸水及吸气量较为理想,能形成理想的泡沫数量从而启动低渗层,低渗管封堵压力由31.40 MPa 下降至25.20 MPa,此时,泡沫驱启动低渗层,气液两相生成泡沫,在孔喉中收缩、扩张以及卡断变形来剥离油膜,从而提高低渗层的采收率。当渗透率级差在8.2数14.6的范围内,低渗管的气液比由0.66上升到1.04,低渗管实际气液比虽然接近理想气液比,但相对吸液及吸气量不尽理想,远远低于高渗管,仅为0.14,此时,低渗管的封堵压力差进一步降低,由25.20 MPa 下降至23.40 MPa,低于注入压力。这表明低渗管的载气液量过低,导致泡沫数量变少,再加上泡沫遇油消泡的特性,起泡剂分子大量进入原油中,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低渗层的采收率[8-10]。

表2 高低渗管稳定载气液速率及实际气液比数据

当渗透率级差在14.6数38.4 的范围内,随着级差的增大,非均质性变得更为严重,高渗管的气液比由1.04 上升至1.01,载气液量占比由0.86 上升至0.95,大量气、液沿着高渗层流动,尽管高渗管泡沫体系的黏度较高,但已不能理想地改善吸水及吸气剖面,低渗管载气液量占比由0.14 下降至0.08,同时,由于气相较于液相,流速不同,气相优先进入低渗层,气液比由1.04上升至7.29,严重偏离理想气液比1∶1,初步产生“气走气路,液走液路”现象,导致泡沫稳定性极差,低渗管压力差进一步下降,此时,主要依靠起泡剂溶液降低界面张力的特性,提高低渗管的采收率。

当渗透率级差在38.4数88.3 的范围内,高黏度的泡沫体系已经不能有效封堵高渗透率层,高渗管封堵压力差进一步下降,大量的水、气沿着高渗层流动,低渗层载气液量占比由0.08下降至0.04,气液比由7.29上升至42.00,低渗层吸气量仅为1.68 mL/h,吸水量为0.04 mL/h,低渗管产生明显的“气走气路,液走液路”现象,此时,低渗管由于载气液量过低,几乎只吸气,不吸液,泡沫驱难以启动低渗层位,主要提高高渗层的驱油效率,进而提高采收率。

泡沫驱结束后,高低渗管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当渗透率级差在1.0数14.6的范围内,渗透率级差较低,油层相对均匀,此时泡沫体系的较高黏度及较好的封堵性,对于调整高低渗管的吸液、吸气能力的作用及效果能充分体现,泡沫驱能有效启动低渗层,提高低渗层采收率,超过2.30%。当渗透率级差在14.6数38.4 的范围内,尽管泡沫体系的黏度及封堵率较高,但注入的大量起泡剂溶液及气体进入高渗层,主要提高高渗层的洗油效率,进一步提高高渗层采收率,而低渗层由于载气液量过低,气液比严重失衡,开始出现“气走气路,液走液路”现象,主要由起泡剂溶液降低界面张力来提高采收率,泡沫驱效果变差,当渗透率级差在38.4数88.3的范围内,明显出现“气走气路,液走液路”现象,难以提高低渗层采收率,仅为0.40%,泡沫驱相对于低渗层位失效。

表3 泡沫驱油、高低渗管提高采收率数据

3 结论

鲁克沁试验区块平均渗透率为75.64×10-3μm2,通过研究油层渗透率级差对油层气液比的实际影响,探讨空气泡沫驱在该条件下“气走气路、水走水路”的反应特征,详细分析、讨论其地下形成泡沫情况以及“气走气路、水走水路”是否存在或存在的程度。在渗透率极差在1数14.6 的范围内,低渗管层能形成足量泡沫,有效启动低渗层位;在渗透率极差在14.6数38.4 的范围内,低渗层载气液量占比明显下降,气液比开始偏离理想气液比,出现“气走气路、水走水路”现象,此时,主要依靠起泡剂溶液降低界面张力提高低渗层采收率;在渗透率极差在38.4数88.3 的范围内,明显出现“气走气路、水走水路”现象,再加上载气液量占比极低,泡沫驱难以启动低渗层位。

猜你喜欢

段塞渗层级差
机械能助渗法制备Zn-Mg合金渗层的显微组织及耐蚀性
级差会话隐涵推理的若干问题探析
钒对高铬合金铸渗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GH710合金Al-Si渗层制备及燃气热腐蚀性能研究
一种碳酸盐岩断溶体油藏油井堵水方法
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组合段塞工艺解除凝析气井水锁伤害实验评价
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层系优化组合合理渗透率级差数值模拟研究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农网10kV配电线路分段开关级差保护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