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八年制医学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2019-05-23陈少锐吴映莉郑龙飞田云婷王淑珍
陈少锐,刘 鹏,吴映莉,郑龙飞,田云婷,王淑珍*
(1.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中山大学教务部,广东 广州 510080)
一、引 言
八年制医学教育为中山大学医学教育的工作重点,我校大胆探索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新思路,依托学校文理医工结合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优势,加强八年制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为其今后成为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储备必要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潜质[1]。
八年制医学生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与五年制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如课程多、双语授课、全英文考试、分阶段的分流淘汰等,八年制医学生普遍反映学业压力较大。八年制医学生对职业期望值高,但由于医患矛盾上升,社会舆论等因素,对其就业和择业产生了困惑,学习年限长造成对未来的发展容易迷茫。为引导八年制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培养医学临床和科学研究能力,中山大学建立了长学制医学生全程导师制度。全程导师的职责可归纳为三导,“导心,导学,导能力”。具体的来说就是: (1)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健康的人生计划,树立积极的人生观;(2)科学导学,引导学生正确的制定学习计划,形成好的学习方法;(3)启迪临床思维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八年制学生的全方位培养。自2006 年起,中山大学在八年制医学生中推行全程导师制,学校从中山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聘请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八年制医学生的全程指导老师。学校加强对导师制的宣传和引导,完善全程导师相关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全程导师培训交流会和导师学生见面会,利于师生间的信任与交流[2]。
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导师工作手册的统计和记录意见反馈,同时从学生和导师的角度,较全面地了解导师和学生的指导方式、沟通频率、沟通内容等信息,分析全程导师制度实施的效果和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为推动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八年制医学生培养质量提出建议和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方法与结果分析
2014-2016学年度有效的导师与学生沟通情况调查问卷表总计284份,2014-2016学年度全程导师工作手册527份。结合导师、学生情况调查及意见反馈,对八年制医学生全程导师制进行总结和分析。
1.导师与学生沟通情况(见表1、表2)。从统计结果和反馈内容来看,学生和导师之间沟通较为顺畅和频繁,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主动联系全程导师,寻求生活、学业的指导,较好地达到了设定全程导师的目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常采用的是导师实验室研讨会、临床带教、学校讲座、导师实验室聚会等形式。面对面的沟通的优点是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导师的团队,不仅和导师能直接沟通,而且和同龄的高年级学生或导师的研究生之间建立联系,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方式。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更具便利性的非见面方式如微信、电话、QQ、邮件等,多样化沟通渠道也方便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师生之间的沟通内容包括学业问题、课程的学习方法、未来临床专业选择、医生职业的日常、科研工作的开展、生活问题、情感问题等,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通常都能得到导师的理解和耐心指导,学生整体满意度高。
表1 学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表2 导师工作手册调查情况
2.实施全程导师制度的效果。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助力了八年制医学生的成长。从2009-2011级八年制学生在进入临床二级学科培养阶段前(本科学习阶段)的统计资料来看,每个年级均有多人次参加全国性科研设计大赛、临床技能大赛等并获得奖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共发表SCI论文25篇。学生调查问卷中也反映,“在导师的实验室,首次看到活细胞状态,接触到科研实验,激发了科研兴趣”。“对医院的工作和医生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原来医生职业这么不容易”。导师们的悉心教导,明晰了学生的努力方向,促进了八年制学生的整体水平,临床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全程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程导师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少数师生之间面对面沟通频率偏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导师教、研、医工作繁忙,学生分布在不同校园学习,与导师物理空间距离远,部分学生主动性不够等因素,使导师和学生协调见面的机会少。(2)虽然对导师的职责有了原则上的规定,但较粗略,不同的导师理解不同,不同导师的指导侧重点不一样,有时候难以保证指导效果。(3)考核和激励制度模糊。导师考核仅依据见面和沟通次数,不仅过于机械而且容易流于形式。导师的指导工作只给与一定学时的教学工作量及优秀全程导师名额的限制,也影响了导师的工作热情。
四、讨论与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全程导师制度的重视。学校、学院、附属医院的各个层面都要提高对全程导师制的重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方能促进全程导师制的有序有效地实施。
2.进一步明确全程导师的职责。学生在不同的学程阶段,其学习安排不同,相应的导师导学安排也应做适应性的调整,建议各导师所在的学院/附属医院,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进一步细化全程导师的具体职责。
3.进一步完善导师工作量考核制度。建议在现有的基本工作量基础上,可根据导师导学数量和质量(如直接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的文章、获得国家级的奖项等),给予额外的教学工作量或导师津贴等,以鼓励全程导师工作热情,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4.搭建师生的即时互动交流平台,丰富导学内容。以学院或附属医院为主导,定期组织和开展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导师学生交流会。建议建立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制度,鼓励学生与导师主动联系。促进师生相互了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和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培养对象的个性特质也随时代发生着变化。我们将探索八年制医学生培养新思路,建立和完善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全程导师制度,推动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