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漫谈人体结构在非医学专业中的教学和效果评价
2019-05-23王春旭李正莉肖海涛李忠玉
王春旭,何 佩,李正莉,肖海涛,李忠玉,汪 维,赵 虎*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解剖学系;2.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 武汉 430030)
科学文化素质类教育公选课人体解剖学既能达到普及人体结构基本知识的目的,又紧密联系生活、医疗、保健。这门课程前期在华中科技大学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课堂上使用三年来,取得广泛的好评和良好的口碑,获得最受欢迎的公选课和校级课程建设奖励。本文总结了课程建设的经历和体会,以利于同行间的交流。
一、课程建设的主体思路
课程在设计时,以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老年性痴呆)作引导线,介绍相应的人体器官、系统的正常结构;深入分析当前公众关注和敏感的社会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人体正常结构的损害;同时让社会大众了解疾病,认识疾病,消除对医疗工作者的误解;弘扬社会正能量,鞭挞不良社会现象。
二、专题讲座选题的系统性和代表性
此课程包含六个主题的章节: (1)以雾霾、吸烟对肺的损害为线索介绍呼吸系统;(2)以为什么当不了妈妈为线索介绍女性生殖系统;(3)以我们吃得安全么、饮食安全为线索介绍消化系统;(4)以怎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为线索介绍眼的结构;(5)以怎么运动才科学介绍运动系统;(6)以学习记忆、神经退行性变为线索介绍端脑的结构。这些选题既与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起到了引人入胜的目的;又涵盖人体结构的重要知识点,力求融知识性、社会性、公益性、思想性于一体。
三、课程的整体设计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解剖学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多培养出一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多学科交叉型人才。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历,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课程引入: 开场白以大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为线索。我们以第三讲为例,我们吃的安全么?——饮食与胃肠结构首先通过中央电视台一档热播全国火爆的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举了几个代表性的美食例子,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广东福山的佛跳墙、还有武汉的热干面,绚丽的画面配以深情的讲解。接着画面急转直下,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亚硝酸盐等等一系列的饮食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恐慌,面对这么多危害我们健康的食品,我们的人体能承受的了吗?我们的消化系统是怎么样应对这些有毒食品的?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消化系统,介绍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同时介绍消化系统的免疫防御体系,融合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作科普性讲解。
我们课程的亮点是知识的的实用性和拓展非医学院专业本科生的知识面。例如第三讲在介绍完正常的结构后,介绍不科学不安全的饮食危害。比如过度营养造成人体肥胖,体重指数超标的危害。还有暴饮暴食、吃生冷食物、街边烧烤、过多吃腌制食品以及经常不吃早餐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的危害。另外就是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亚硝酸盐这些有毒食品对我们生活的危害,损害我们的消化系统,甚至诱发消化系统相关的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讲到这儿,同学们自然而然会思考,面对当前严重的饮食安全问题,该怎么办?然后我们从两方面进行了讨论,一是个人层面,二是政府层面。在个人层面,给出了关于食品安全防范应对措施的建议及对健康的饮食习惯的号召。对政府层面,提出了我们要严格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同时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要依法进行处理!最后,对健康合理饮食提出几点建议。民以食为天,食品以安全为先,我们希望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幸福生活。全课首尾呼应,不仅从中学习了消化系统的结构,也了解了健康饮食习惯的相关知识,以及期盼食品安全的呼声和建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科普性和现实性紧密相连。同时在教学中穿插课堂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对影响健康的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让他们能自我督促,从自身做起,并引导他们关心时事,思考社会问题[1]。
实验室开放日也是我们公选课的亮点之一。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课程最后一次安排学生参观同济医学院人体科技馆。老师带领参观标本,首先看的是一具出土的汉朝时候的古尸,然后依次参观人体的骨骼标本、器官标本以及人体的各种纵向的切片。学生们在亲眼见到这些标本时,不禁感叹人体结构的复杂、精密与神奇。
通过实验室开放,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将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总结和复习,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已经掌握知识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研究。对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其原因,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整个实验室开放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医学专业课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撰写是提升了学生对于所学习知识的认识理解,并且上升到应用阶段。学生们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亲身体会和对自己工科、理科和文科知识的理解,体会到知识都是有相互交叉和渗透的。通过学习医学人体解剖学可以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新的领悟和启发,可以指导学生设计开发新型人体功能学设备、仿真的机器设备、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学工作。学生们都说收获特别大。
四、课程的效果评价
课程评价来源于两方面,一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另外一部分是公选课堂上的评价。
实验组为非医学专业本科生70名,和2016级医学管理学专业本科生28名的理论考试成绩作比较。
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相似的(见附表)。
附表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的成绩比较
学生对于公选课给予很高评价,多赞扬主讲教师表达清楚、简洁易懂、内容覆盖面广。这些评价表明公选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与支持,说明对专业难易程度的把握符合大众需求,对课程内容及形式的设置安排上做到了激发受众兴趣的要素。除了这些肯定评论外,也有对老师讲解提出更高要求的,值得我们下一次做改进。有1条评论对课程进行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讲解内容过多,一下接受不了。这提醒今后在内容的组织方面要更加注重选题及重点的把握,尽可能做到重点突出,对所讲内容讲清楚讲透彻。
关于基底核病变的小视频——舞蹈病的案例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反馈说很喜欢这种令人震撼又感觉医学很神奇的案例。同时课堂上穿插的关于学习方式类型的测试和脑容量负荷的测试,这种趣味性的互动环节都很受学生欢迎。
五、人文知识的教育
人文知识一直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在课程中我们在每一讲当中都会涉及到人文知识的渗透。例如女性生殖系统章节——为什么当不了妈妈,讲到妈妈把孩子抚养大的含辛茹苦,要提倡多孝敬自己的父母。介绍端脑的结构和功能当中,由阿尔茨海默病讲到中国现在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要多关注老年痴呆的患者,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还有呼吁公众减少吸烟等话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人文教育[2]。
六、小结和展望
通过这门课程的研究和建设,我们探索了医学基础课程内容与社会健康热点问题、与医疗新进展之间的有机结合之路,力求课程生动而又深刻,既有科普作用又有社会意义,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认为,在当前政治局势和经济建设急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人民群众对指导健康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传统古老的医学基础课程通过改革探索,开拓创新是可以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