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三峡库区为例
2019-05-23黄梓轩
黄梓轩, 陈 菲
(重庆工商大学 1.经济学院 2.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重庆 400067)
党的十九大做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继续进行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产业兴旺,其核心要义是既要“产得出、产得优”,又要“卖得出、卖得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同等重要。三峡库区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区域,也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地形区。近年来,农业生产态势良好,但农产品出售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许多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提高三峡库区农业综合效益,迫切需要尽快解决当前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问题,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农产品流通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等不经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及有关信息以货币作为媒介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流动而发生交换的过程,以及在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经过加工、包装、配送等环节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的过程[1]。农产品流通效率是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流通产业发展绩效最好的衡量指标[2],而农产品流通效率反映的是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与产出的价值的比值,不能用单一指标来衡量[3]。不同学者分别从交易费用[4]、流通损耗[5]、市场整合度和集中度[6]等角度构建了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有定性和定量研究两类,其中定性主要是专家评价法[6],定量包括了层次分析法[7]、模糊综合评价法[8]、因子分析法[9]等。对于三峡库区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物流上,但缺乏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而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测度是构建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础,因此本文从流通规模、流通速度和流通效益三个层面构建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就农产品流通效率对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现状进行量化,并建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将各个影响因素与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值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并就此提出提高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对策。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定
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变量指标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通过构建因子模型,寻找支配多个原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的少数几个独立的公因子。
假定有p个变量指标含有m个彼此独立的因子,即:
或用矩阵表示为X=AF+ε。其中,F1,F2,,Fm称为新的综合因子,它们按方差大小依次递减,它们的系数称为因子载荷,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ε是特殊因子,是不包含在公共因子的部分。在实际的问题分析中,通常选择方差占比最大的前几个综合因子(通常方差总和大于85%),这样就可以对复杂的指标体系进行简化。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产品流通规模体现了农产品流通业的集中化程度,流通业越是集中,越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农产品流通效率越高。本文选取了农产品消费集中度和农产品批零业集中度两项指标来衡量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业集中化程度,这两项指标越高,越能体现规模效应,因此这两项指标都是正向指标。
农产品流通速度体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的速率,流通速度越快,表明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所用的时间越少,流通效率越高。本文选取了农产品周转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两项指标来衡量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速度。其中,农产品周转率能够反映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灵活程度,农产品商品率反映的则是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故这两项指标都是正向指标。
表1 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
注:“+”表示测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正向指标;“-”表示测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负向指标
农产品流通效益是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最直接体现,高效率带来高收益。本文选取了农产品批零业购销率和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两个指标来衡量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益(见表1)。农产品批零业购销率可以反映农产品流通主体获利多少,购销率越高,则证明中间商收益越低,故这一项为负向指标。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则直接反映了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空间获利状况,销售额越高,效益越高,故这一指标为正向指标。
二、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选取2007—2016年数据进行分析。二级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2008—2017年《重庆统计年鉴》、各区县的统计年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及《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蓝皮书》。由于数据统计口径差异和部分数据的缺失,本文对部分数据进行了处理:农产品交易额等于三峡库区各区县农业商品产值之和;农产品批零企业相关数据等于限额以上农产品批发业数据加上限额以上农产品零售业数据。其中农产品批发主要包括农畜产品批发业和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品批发业数据;农产品零售业数据近似等于零售业数据与农业生产总值占GDP比值的乘积。农产品综合市场相关数据等于重庆库区各区县农贸市场相关数据之和。
在本文选取的六项指标中,有的指标为正向指标,有的为负向指标,故不能对所选取的指标值进行直接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先对指标值进行预处理。在所有的指标中,正向指标代表指标值与流通效率呈正相关,负向指标代表指标值与流通效率呈负相关。为了准确反映不同指标值所表示的流通效率效果,在分析中将负向指标值取倒数,以得到与正向指标相同的正相关作用效果(见表2)。
(二)因子分析过程
本文基于SPSS19.0,运用因子分析对表2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如下的分析结果。
表2 2007—2016年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数据
数据来源:由2008—2017年《重庆统计年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及《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蓝皮书》数据计算所得
表3 基础指标值解释的总方差
第一,对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所选的指标数据进行KMO抽样适当性检验和Bartlett检验,以判断因子分析的适用性。KMO检验的结果为0.540,大于0.5,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54.928,对应的p值为0,则可以拒绝“相关矩阵是单位矩阵”的原假设。即指标数据通过了KMO检验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适合做因子分析。
第二,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个指标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其中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两个,分别记为F1和F2,第一个综合因子的特征根为3.333,方差贡献率为55.546%;第二个综合因子的特征根为1.788,方差贡献率为29.807%。前两个综合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5.353%,说明提取出来的两个综合因子包含了基础数据85.353%的信息,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这两个综合因子能很好地解释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发展情况(见表3)。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计算得到F1的权重为0.6508,F2的权重为0.3492,进而得到农产品流通效率计算公式E=0.6508F1+0.3492F2,此公式计算出来的综合得分越高,表明其农产品流通效率越好。
第三,为判断F1、F2与各个指标之间的影响程度,建立了因子载荷矩阵,并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 对原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见表4),因子载荷矩阵是各个原始变量的因子表达式的系数,表示提取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影响程度。因子得分系数绝对值的数值较大,则影响程度越大。结果表明,F1与X1农产品消费集中度、X2农产品批零业集中度、X3农产品周转率等指标的载荷系数很高;F2与X4农产品商品率、X5农产品批零业购销率、X6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等指标的载荷系数很高。以上表明提取的综合因子对这些原始变量的影响程度较高。
表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第四,为计算出三峡库区各个年份的综合因子F1和F2,列出了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故有F1=-0.248X1-0.240X2+0.291X3+0.154X4-0.102X5-0.250X6,F2=0.308X1+0.314X2-0.027X3+0.363X4+0.416X5+0.245X6。
表5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第五,计算出综合因子F1和F2之后,将值代入公式E=0.6508F1+0.3492F2中,即可以得到2007—2016年三峡库区的流通效率值E(见表6)。
表6 2007—2016年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值
(三)效率趋势分析
根据计算的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值E,可以进一步看出最近10年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见图1)。从农产品流通效率整体趋势图可以看出,流通效率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仅在2018、2010、2012年有所下降。10年间,农产品流通效率值从0.622上升到了0.709,实现净增加值0.087,从时序变化来看,可以将演进趋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7—2011年的波动起伏阶段,第二阶段为2011—2016年的平稳增长阶段。由此趋势图可以预测,在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值将继续保持逐年稳定增长。
图1 2007—2016年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整体趋势
三、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评价
(一)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为进一步考察影响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因素,本文构建了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其中,农产品流通环境是指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外在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相关规章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整体教育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等众多方面;农产品流通市场是指农产品经营主体集中进行农产品现货交易的场所,目前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市场类型;农产品流通主体包括承担农产品流通职能的经营者和为农产品流通服务的中介两个部分,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网络化程度等都是影响流通的重要因素;农产品流通条件主要指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等,其中仓储和交通条件尤为重要。
根据实地调研情况,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及影响因素是否便于度量等因素,分别选取了居民消费水平、交易市场状况、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仓储及交通条件作为具体指标。其中,居民消费水平的测度数据为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10-11];交易市场状况的测度数据为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12];流通主体组织程度的测度数据为大中型批零企业占比;仓储条件测度数据为农村农户仓储和邮政业固定投资[10-12];鉴于三峡库区农村农产品运输主要依赖于公路运输,因此借鉴吴盛汉等学者的做法[13],选取公路里程这个基础设施指标来衡量道路因素,将抽象的道路因素量化为可测量的公路里程(见表7)。
表7 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二)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为了使选取的各项指标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本文主要采用最大值法对影响因素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模型:Iij=aij/Max(aj)
(1)
式(1)中,Iij为第j指标第i项标准化值,i为各类指标数目,j为评价指标个数,aij为第j指标第i项的实际值,最后计算出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数据(见表8)。
根据上述数据,借鉴张鸿、贺瑞娟的做法[10],即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将各个影响因素与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值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农产品流通效率值与居民消费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相关系数为0.771,这表明农产品流通效率值与居民消费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农产品流通效率值与交易市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相关系数为0.340,表明农产品流通效率值与交易市场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农产品流通效率值与市场组织程度在1%显著性水平下相关系数为0.758,表明农产品流通效率值与市场组织程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农产品流通效率值与交通运输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相关系数为0.767,表明农产品流通效率值与交通运输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农产品流通效率值与仓储条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相关系数为0.681,表明农产品流通效率值与仓储条件呈较强正相关关系。
数据来源:由2008—2017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三)主要结论分析
由以上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多个因素都显著影响了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这表明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第一,总体而言,除交易市场对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较小以外,居民消费水平、交通运输及仓储等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流通组织程度对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较大,且这几个要素的影响程度相当。
第二,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居民消费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整体经济水平较高时,农产品流通效率也较好。这表明经济水平的提高将对农产品的流通起到积极作用,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交通运输、仓储等流通业基础设施对流通效率影响作用突出,它们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完备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产品流通的前提。
第四,农产品流通效率与交易市场正相关程度较低,而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三峡库区农产品交易大多都依靠传统的市场交易,通过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占大多数,就其发挥的核心作用,从理论上看是可以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但实证结果并不显著。这表明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并不取决于交易市场数量及规模,而取决于农产品交易市场是否有效率,阻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正是“有场无市”。
第五,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组织程度也对农产品的流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流通主体组织程度越高,对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促进作用越强。这表明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三峡库区应该积极鼓励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规模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管理效率。
四、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效率优化建议
(一)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水平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产品流通效率有着密切关系,农业农村经济水平发展是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的前提。而三峡库区农村贫困人口众多,受贫困影响人口占总库区人口的45.2%。三峡库区大多数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同时三峡库区的山地和丘陵面积达94%,优质耕地稀少,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生产极易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在用活用好中央对于三峡库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当地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建设的投资,通过税收、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入民间投资,整合资源集中帮扶,增加农民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三峡库区本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对于发展得好的特色农业农户、合作社和企业等给予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二)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产品流通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础,对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显著作用。三峡库区多数区县处于山地丘陵地区,大多数农村都处于偏离中心城区和乡镇的地区,乡村公路建设还不够完善,农产品流通交换也受到了阻碍。此外,三峡库区仓储和冷藏条件较为落后,冷链物流也尚处于起步阶段,仅20%的肉类和35%水产品通过规范的冷链系统进行流通。因此,必须要加强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尽快完成偏远地区与中心城镇的连接,保证农户、农业生产基地与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的运输通畅,为生鲜农产品的运输提供时间保障。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产品仓库标准化建设,在增加农产品冷库、加工配送中心的数量的同时,还要按照国家和行业要求,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加快冷链物流的建设,减少农产品的亏损。
(三)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
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 政府农业机构组织一直是农产品流通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据统计,美国90%的农产品是依托政府农业机构组织销售,日本的比例则达到80%[14]。当前三峡库区农产品生产分散,流通主体众多,组织化程度低,仅25%左右的农民参加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议价能力低,农民能获得的收益仅为农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的20%~50%不等,而流通成本达最终销售价格的30%~70%左右。因此,需要促进农产品流通主体之间的合作,实现农产品流通主体的规模化发展。要大力培育农村合作社及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等,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龙头企业+农户”或者“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户”的生产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合起来,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的规模效应,降低农户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提升农产品交易市场运行效率
根据调研数据,目前三峡库区农产品流通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的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途径流通的农产品约为农产品商品值的70%,传统农产品市场交易主导了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虽然三峡库区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数量和规模近年来不断增加和扩大,也基本实现了乡镇农贸市场全覆盖,但大部分市场还处于“有场无市”的状态。为提升三峡库区农产品交易市场运行效率,首先,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好农产品市场,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鼓励各大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联合与兼并,提高市场的辐射影响范围;其次,还必须重视农产品交易市场信息化进程,通过交易市场将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连接起来,自主形成真实反映供需价格、有竞争有活力的交易市场;最后,完善农产品市场管理制度,建立以特定政府行政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克服多头管理、职能分割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