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良心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研究

2019-05-22晏双平范嘉琪

时代人物 2019年18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干预

晏双平 范嘉琪

关键词: 良心道德;手机依赖;干预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道德良心干预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帮控研究》(JC17212);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思想研究”(17KS15)

随着移动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手机因为其智能化、网络化、多元化、及時性走进了千家万户给我们学习及生活带来很大方便和乐趣的同时,也给我们生活造成很大消极影响。特别在大学生中,课堂、寝室、食堂、路上,聚会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整天手机不离手,过度使用手机,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在手机中,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时间,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这就导致一种新的现象手机依赖症的产生。这个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大学生中存在手机依赖问题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升高,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一、关于手机依赖的概念及形成原因的深层心理分析

国内学者师建国[1] 认为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等,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周博[2]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个体过度地依赖手机而无法自拔,在心理、生理上产生不适应同时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在百度百科上手机依赖症的解释是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

手机依赖者核心特征是使用手机行为失控、自控力和意志力薄弱,无法控制自主的控制使用手机的冲动。手机使用失控,跟内外部因素有关,外因主要指手机本身功能强大,具备上网、阅读、音乐、照相、通讯、游戏、购物等功能,还有手机使用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等全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够随时随地与人进行交流,为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增加了使用的时间和机会。对大学生而言,造成手机依赖的更重要的是个人内部因素,大学生目标的缺失,个人动力不足,及对自己人生欠缺负责感,在课堂、在寝室等场所沉迷于手机世界寄情于手机;对待父母欠缺感恩孝敬心,在学校读书花费父母的血汗钱来读书也不珍惜学习的机会,把大量的时间贡献给手机;对社会欠缺责任感、对于网上信息一味盲从无分辨真假是非的能力;在大学考试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是企图通过手机舞弊缺失诚信。大学生手机依赖表层心理是自身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深层心理是与大学生个人相关的责任心、羞耻心、感恩心、是非心,诚信心的缺失密切相关,而这些均是良心包含的重要内容[3] 。

二、手机依赖与道德良心的相关研究

目前良心道德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大都是在思辨层面,戴晋[4] 认为解决大学生手机使用道德缺失的问题迫在眉睫。韩翼祥[5] 认为网络道德建设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强化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通过对网络道德情感的培养使之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并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坚定意志,最终形成自律习惯。根据科尔伯格道德理论道德自律的最高阶段是良心定向的境界。吴奕晓[6] 认为大学生过分依赖手机却引发一系列失德问题,比如手机作弊缺失诚信等,高校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德育引导,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合理的使用手机。代大成[7] 更细一步从网络道德耻感培育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耻感培育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培养大学生网络耻感、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最终帮助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可见,道德良心与手机依赖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及研究基础,但是从良心道德角度具体操作性的实证研究还有待探索研究!

三、良心道德教育与手机依赖干预的理论及具体干预设想

田克俭[8]认为良心是个人对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主观认同,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方面的表现,是个人以自律准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道德判断力和自制力。康德认为一个人行为除了受法律规则的约束之外,最高道约束就是还要受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在手机依赖这个目前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需要靠我们自身的良心道德来约束。良心对一个人的行为具有调控力。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燕良轼团队所研究的良心所包含的几个维度—感恩心教育、责任心教育、羞耻心教育、是非心教育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干预的理论探索研究[9] 。让大学生从自身良心道德层面真正约束自己,合理的有效的使用手机。

1、良心维度之感恩心教育与手机依赖的干预

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主要是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建立感恩价值观、鼓励实施感恩行为这三种形式完成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感恩心教育,唤起学生时常记得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生育之恩,让学生写感恩信给父母,每周至少打两次电话回家报告自己在学校认真读书,写感恩日记。怀有感恩心孝敬心的大学生,上课不会一直玩手机,依赖手机,因为当一个怀有感恩之心的人,他总想着报答他人,相信他是积极的,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2、良心维度之责任心教育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

责任心是指对自己、对家庭、对在社会中所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的态度的总和。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知道约束自己的言行的,同时也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青少年的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培养的,如果说一个人缺乏自律,那么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缺乏责任心。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责任感及对自己未来人生担当感,帮助学生制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危机和要完成的使命,当学生有事做、有目标感,有对未来的责任感的大学生会逐步控制自己使用手机,合理使用手机。

3、良心维度之羞耻心教育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

羞耻心是良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朱熹说:人须知耻,方能改过。知耻就是良心。羞耻心是任何时代人们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的心理基础。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耻”直接与人自身理性认识下的“道德自律”有关。当一个人具有了正确的理性认知,就会由于外在的表现行为上的缺点而出现羞耻感。大学生手机依赖过度者经常把手机带在身边,完成作业毫无羞耻心的复制粘贴盗用他人的劳动成果,一心想依赖手机来完成任务。在日常的思政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多用与大学生生活相关事例来引导大学生知耻,并意识到自己需要加强的地方,从而做到自觉自律正确合理使用手机,发挥羞耻心的自律自我行为矫正功能帮助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4、良心之是非心教育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

孟子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对事物是非曲直对错的认識,在大学生手机使用过程中,有些大学生一心迷恋手机,迷恋手机中的信息,分不清信息的是非真假,所以导致了“魏则西事件”的惨剧。有些手机依赖的大学生非常信服网上提供的信息,盲目信从,固然手机能给我们随时随地查阅些信息,但是有些信息是不真实、虚假的,或是谣言。而很多大学生分不清信息真实与虚假,故进行是非心教育,正确认识手机及手机中的信息,正确使用手机。通过课堂讨论会或者辩论会的形式来辩论手机使用的利与弊,通过辨析或者讨论让问题更明确,也让学生正确的看待手机,促进是非心的培养。还可以通过榜样作用,角色扮演加强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特别是手机的利与弊,是与非,让大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手机。

四、总结

大学生生手机依赖者核心特征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良心作为我们每个人“公正的旁观者”,对我们的行为有重要的审查作用,监督作用和评价作用和调控作用。所以可以通过教育唤起每个人良心道德来监控管理约束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未来可以围绕着这些理论及实际干预设想进行相关实证研究为更好的干预大学生手机依赖奠定实证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 138-139.

[2] 周博.大学生手机依赖帮控对策的研究及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10) :65-66.

[3] 邱小艳,燕良轼.青少年良心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2).240-244.

[4] 戴晋.大学生手机使用道德研究 [D].南京林业大学.2010;2.

[5] 韩翼祥,李明.何崇赞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04:94-96.

[6] 吴奕晓.大学生手机依赖所引发的伦理思考[J].天中学刊.2016第3期1-3.

[7] 代大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耻感培育研究武[D].汉纺织大学.2016;3.

[8 田克俭.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J].道德与文明.2004,(01):29-31.

[9] 邱小艳.青少年的良心发展及团体干预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46-51.

作者简介:

晏双平( 1984—) ,女,江西高安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范嘉琪,(1997-)女,汉族,宜春市人才交流中心无职称,本科,研究方向:经济与金融专业。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干预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分析
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