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共生理论的三明县域农村电商生态圈构建研究

2019-05-22郑庆伟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9年4期

郑庆伟

摘要:县域农村电商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互联网+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县域农村电商需要以当地县域为载体,改变过去各要素资源孤立、封闭状态,使用互联网串联互通,构建电商生态系统。本文以三明县域农村电商发展为例,基于协同共生理论,探讨县域农村电商生态圈的构建。

关键词:协同共生;县域农村电商;电商生态圈

县域农村電商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互联网+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县域农村电商需要以当地县域为载体,构建电商生态系统。三明地处福建中西部,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是福建的“农村”。农村电商是推动三明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实施农村精准扶贫重要抓手。近年来,受益于国家政策与互联网技术发展,三明农村电商迅速发展,做了扎实的基础型工作,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县域农村电商发展的经典案例。

1.县域农村电商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述评

1.1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概念框架

目前,被研究学者广泛使用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源自商业生态系统,认为其是商业生态系统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认为电子商务可看作一系列关系密切、超越地理位置界限的企业和组织机构,把互联网作为竞争和沟通平台,通过虚拟、联盟等多种形式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结成有机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受制于研究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对象上多以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平台为核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各种群之间的互动等,多以核心企业构建的生态系统为对象。

1.2地理学视角下的电子商务研究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电子商务企业的空间发展规律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电子商务的概念界定、内涵及经验借鉴,电子商铺的企业区位特征,电子商务模式对企业空间组织的集聚与扩散,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电子商务对消费者购物行为及城市商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等。

1.3电子商务生态圈协同机理的研究

德国物理学家哈克在1973年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认为群体中成员之间彼此合作可以改善生活条件的数量和质量,获得在离开此种方式时所无法取得的成效。协同学主要包含协同效应原理、支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国内,邱国栋等学者从价值生成的角度搭建了基于协同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他们认为协同效应是资源或者资产的共同效果、互补效果和同步效果之和。后续研究学者在这个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电子商务生态圈的协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了协同过程、协同机理和协同效应,通过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使生态圈从不平衡状态发展到平衡状态。

1.4县域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学者选取目前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县域农村电商为研究对象,跟踪其发展历程,总结出多种成功发展模式:遂昌的“生产方+服务商+网络分销商”模式;通榆的“生产方+电商公司”模式;货通天下的“农产品供应商+联盟+采购企业” 农商产业联盟模式;沙集“加工厂+农民网商”模式;清河的“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模式;武功的“集散地+电子商务”模式;成县的“农户+网商”模式;赶街的“赶街网+农村电商代购点+农户”模式。上述的县域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县域自建平台驱动发展模式,一类是依赖外引大平台驱动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概念定义不多且不统一。大多数学者使用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源于商业生态系统,认为其是商业生态系统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当前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研究多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企业,并不适用于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县域农村电商生态系统的研究是空白,仅停留在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层面。

2.三明县域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2.1政府背书,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自2015年开始,三明市以尤溪等五县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基础上,由政府归集整理出10大类共100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农特产品,涉及农产品供应商两百多家。在统一文创、包装和推广同时,建设集产品供应链整合、品牌设计、产品营销、物流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商服务中心。电商前端的扁平化协同和市场化运作,使得三明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公信力和品牌价值。三明区域公共品牌形成集群优势,成为三明县域电商品牌的重要因素。

2.2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外部优势资源

三明以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搭建县一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先后引入阿里巴巴村淘项目、赶街项目京东、苏宁易购等落户三明,在县域设立运营中心。

2.3培育本地化电商创业人才

政府全面出资举办各种短训班,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公开遴选师资团队,对农民培养集中培训孵化。电商孵化培训模式试水成功后在全市大面积推广。

2.4消费品下乡渠道打通,倒逼农业升级

目前三明农村电商通过搭建平台,有效开拓农产品外销市场。电商网点渐密,不断畅通消费品下乡渠道。这个发展的过程倒逼农业转型,促进传统农业产销升级。

3.三明县域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区域差异明显

从县域绝对水平来看,三明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差异的原因可以细化到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程度、发展环境、人口规模、受教育程度等影响因素。

3.2县域物流体系不完善

三明现有的县域物流体系能够实现快递物流到县到村,但相对城市地区发达的电子商务物流网络,农村地区还是相对薄弱。三明县域农村电商的业务结构呈现明显的失衡状态,县域网络购物规模远大于网络销售规模,县域农村电商“逆差”严重,农产品网络销售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3.3县域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农村电商服务还没有巨头出现,小而美的电商平台依然受欢迎。在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时,我们感受到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别是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网速还比较低;物流是农村电商的痛点之一。三明市大多数的县域信息化覆盖工作仍未完成,此时把脆弱的县域经济和强大的互联网生态做最簡单的加法,只会加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县域的贸易逆差,这并不是理想的县域农村电商发展构架。

3.4县域农村电商人才匮乏

三明人口外流严重,农村电商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既懂种植,也会经商,又了解电商的复合型人才。留守农民电子商务意识薄弱,对农产品的品牌化、标准化理解不够,使得三明上行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三明县域农村电商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地化人才队伍。

4.三明县域农村电商生态圈的构建

4.1构建理念

如何把更多“互联网+”的收益留在县域?龙头项目进县域如何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可持续?县域农村电商发展的资金和力量的条块分割亟待统筹整合。一个好的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促进当地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打造一套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新综合解决方案体系,把电商平台、电商人才、电商数据都留在当地县域,对县域经济构成元素进行互联网升级,改变过去相对封闭的状态,与外部生态进行链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县域农村电商生态圈。

县域农村电商生态系统将县域内地方政府、企业(包含本地与外来企业)、当地农户、消费者、服务商以及电商平台等电商要素使用互联网串联互通,形成县域农村电商生态圈框架,改变过去各要素资源孤立、封闭状态。县域农村电生态圈内要素稳定地相互协作运转,主动与外部生态进行链接、互通,使其具备外部竞争力,形成良好发展方向。

4.2运行机理

发展中吸收新元素。县域电商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互联网将县域和消费终端距离缩短。现有物流系统应在实现工业产品下行的基础上将县域原生态产品以最短时间配送至消费端。健康的县域农村电商生态圈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产品下行的同时,吸收外界新的发展成果和经验,吸收新的资本、企业和人,以此保持县域农村电商生态圈的活力。

稳定中使各方获益。现有的县域农村电商发展模式过多的将农产品上行依赖与平台或者政府,这导致一旦系统个别要素被替换,系统将变得极其不稳定,损害参与方积极性。因此需要稳定的机制来维持整个县域农村电商系统的运行,将县域农村电商生态圈标准化、体系化。

竞争中自我调节。当前市场竞争尤其激烈,这也成了当前对县域农村电商发展最好的试金石。拥有高品质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市场发展规律,最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品和策略,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互动中把握需求。建立县域农村电商生态圈的真正目的是能将县域农村电商发展的自主权掌握在手上,而不是让县域内的自由生长。县域农村电商借助于网络技术与平台链接消费者,掌握最重要的电商终端即消费者动态,提升整个生态圈的抗风险性,最大限度地将利益和资源留在当地,反哺当地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交织中创新模式。目前三明各县域经济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和外部平台资源,出现了多种电商模式交织的现象,还没有完成从传统模式向电商模式的转型,又受多种电商模式的影响。此时需要多方合力优化县域电商环境,培育农村电商人才,进行县域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创新,打造三明县域农村电商竞争优势。

4.3发展目标

在协同共生的理念下,三明县域农村电商生态圈应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三明农村电商的发展优势,使得县域经济获得发展、农户获得劳动回报、企业蓬勃发展、消费者得到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潘剑英,王重鸣.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回顾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09)

[2]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演化路径[J].经济管理,2009(06)

[3]徐伟.区域电子商务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

[4]MCAFEE A,BRYNJOLFSSON E. Big Data: 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2(10)

[5]丁文云.县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模型构建[J].e business juornal,2015(06)

[6]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J].经济体制改革,2015(05)

[7]喻林.县域电商发展[J].电子商务,2015(03)

[8]谭晓林,谢伟,李培馨.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应用及其创新[J].技术经济,2010,29(10)

[9]刘修煌.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应用及其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