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5-22程强尹雪婷赵敏
程强 尹雪婷 赵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在教学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延伸教学信息化范围、弥补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缺陷、提升教学信息化实践人员能力、强化校园教学信息化安全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进而为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决策、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水平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6-0126-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如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在此形式下,各高职院校都在加快推进本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如何提升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效率,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已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合理的教学信息化管理提升对策,会对学院教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将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
1.1 教学信息化应用范围局限
教学信息化实现了教学课堂知识的综合补充与应用,为丰富教学课堂结构体系提供了保障。但从当代高职院校的教学信息化应用情况来说,诸多高职院校均存在着数字化资源应用局限性的情况。一部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数字信息实践资源有限,许多数字技术中较专业的部分仍无法对应。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中的数字信息化技术受到技术程序开发难度的影响[1]。
1.2 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缺失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实践受到实际教学环境的影响,也极易出现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缺失的问题。首先,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的授课效果方面,而无须考虑课堂授课知识的适应性和全面性,但教学信息化实践后,要求高职院校要同时兼容两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转型困难较大;其次,教学信息化管理时,缺少目标性、计划性的管理策略,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盲目性管理的问题,其实践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1.3 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能力有限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快速普及,高职院校领导信息意识的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对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认识不足,使信息化管理工作无法配备并组成优秀的管理团队,其管理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没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并且工作人员往往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接受水平较低,还有一些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止步不前,很难有全新的突破。
1.4 教学信息安全防范效果较差
教学信息化實际应用也受到虚拟程序安全性低的问题干扰。相关教育部门给予的资料显示:98.19%的高职学校存在着教学信息化安全问题;88.95%高职院校存在校园平台存在病毒干扰问题。这些隐藏在教学信息化内部的危险因素,无形之中增加了高职教学信息化资源应用的危险指数[2]。
2 应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问题的策略
2.1 延伸教学信息化范围
1)实践要点
将教学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资源丰富教学课堂,首先要拓展教学信息化在课堂中的应用范围。其一,在现有教学信息化程序基础上,实行学习软件的专业性开发,弥补高职院校中课程与数字化技术不相适应的缺失。其二,进一步加强对教学信息化程序中知识强度的拓展,确保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全面性服务。
2)实践案例
如,某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信息化优化期间,在当前广泛使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学习平台应用的基础上,分别针对会计、计算机、数控技术等专业技能要求较强的学科领域进行了教学软件的创新开发。这些数字化程序开发后,先在局部专业中试用,再结合具体的测验结果进行问题调整。同时,该高职院校在校园实践培训区域内,开设了网络实践教程体系,高职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可通过登录校园技术网进行实践学习。
与基础的“学习通”等混合式学习平台相比,新延伸出来的教学信息化应用平台,突出对应性、系统性、服务性等特征。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1学期的教学信息化技术应用后,不仅理论学习水平有了较高水平的提升,也增加了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教学信息化管理效果较好。
2.2 弥补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缺陷
1)实践要点
引导高职院校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是生搬硬套的进行新教学方法的融合,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课程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信息化方法的运用,明晰授课质量与数字化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学信息化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也应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形成课堂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三位一体的资源整合机制[3]。
2)实践案例
如,某高职院校借助教学信息化程序进行管理时,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将数字信息教学作为实际管理的核心部分,通过课堂授课知识补充资源开发和自主研究数字资源开发两大方面进行技术深入性研究。同时,高职院校还制定了数字化教学信息考核体系和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将学生理论学习成绩考核、实践考核、以及教师授课教学资源运用等环节,均作为该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实践的后续完善体系。
该高职院校经过为期半学期的数字化教学管理体系整合,实现了借助数字化技术辅助高职学生科学性学习的优化目标。
2.3 提升教学信息化实践人员能力
1)实践要点
教学信息化实践工作持续性、综合性开展,与实践教学人员的能力高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一,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自主开发能力的深入性引导。其二,不断提升高职学校在职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认知高度,在教学信息化实践的参与者层面上进行把握。
2)实践案例
如某高职学校为推进教学信息化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管理者在传统的数字化教学程序应用过程中,不断鼓励、引导教师结合机械技术、程序开发、设计等领域知识,实行独立性、多维度的信息化资源创新,并将教师的这一研究成果作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考核的一部分。这种客观性教学信息化程序研究过程,可为高职学校突破阶段性信息化管理问题提供思路。同时,该学校还实行了不定期的教师能力培训,及时结合当前学校内新型信息化的研究成果,为在职教师进行网上授课、课后辅导等服务性学习指导软件培训,确保高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随时通过微信、网络沟通平台获得教师的在线指导。
教学信息化人员能力提升过程,不仅可以增加教师对新型教学资源的熟悉程序,也解决学生学习中问题。
2.4 强化校园教学信息化安全体系
高职院校中应用教学信息化程序是新时期社会教育实践的主要趋向,为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就要加强对内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
如,某高职院校进行教学信息化安全实践时,先聘请专业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结合高职院校的网络教学资源需求,建立IP局域网安全管理体系,设定校园网络信息平台代码,强化教学信息化信息防护。同时,该院校还制定了《校园教学信息安全应用管理制度》,对教师和学生日常网络应用进行了管理。一旦校园内教学信息化体系出现问题,将按照登录账号信息进行问题处理。
这种技术与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化校园教学信息化安全体系的作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是新时期教学实践探索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延伸教學信息化范围、弥补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缺陷、提升教学信息化实践人员能力、以及强化校园教学信息化安全体系,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及管理人员信息素养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因此,文章研究结果,将为当代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创新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能昌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探析[J].智库时代,2018(43):111+124.
[2] 向云晴,邱议稼.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411.
[3] 李惠华.论高职院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95-97.
【通联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