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浅谈

2019-05-22杨俊山

农民致富之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雌虫玉米螟茎秆

杨俊山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玉米螟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危害较为严重,可减产百分之十五以上。本文通过分析玉米螟的形态、生活习性以及发生规律等生物学特征,讨论玉米螟的有效防治措施。

1玉米螟的生物学特征

1.1形态

1.1.1卵

玉米螟的卵一般接近于圆形,呈扁平状。其长宽比例约为5:4,大小约为为1mm3,表现的光泽度略为明显。通常,十几或几十个卵构成鱼鳞状卵块。卵块初为乳白色,后转变为半透明的黄白色。在孵化前,可看到卵中的黑点,其余部分为白色。适宜温度下,可直接孵化而变成幼虫。

1.1.2幼虫

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幼虫长度为1.5mm左右,头部为黑色,身体为半透明乳白色。经过几个龄期后,玉米螟幼虫可长至二、三十毫米,头部从黑色转变为深棕色,身体则变成浅红或浅灰褐色。

1.1.3蛹

玉米螟虫蛹一般为纺锤形,长度约为15mm。成蛹初期为粉白色,逐渐转变为黄褐色,再转变为红褐色,羽化前为黑褐色。

1.1.4成虫

玉米螟雄性成虫体长约为10mm,翅展可达30mm,胸部背面颜色为浅褐或浅黄,前胸为淡暗褐色,胸部腹面为浅黄白色,前翅有褐色波纹形状的两条横纹,横纹间还有两条短纹,后翅灰褐色,中央有浅色宽带。雌虫与雄虫形态基本形同,不过,与雄虫相比,雌虫稍大,翅色较浅,前翅为淡灰黄色,稍带或不带黄褐色。

1.2生活习性

1.2.1卵

玉米螟雌虫一般在超过地面0.5m生长旺盛的玉米叶背面中部产卵。一只雌虫的产卵量可高达700个。通常,卵期一般情况为4~5天。

1.2.2幼虫

玉米螟幼虫孵化出来后,集中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为害。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可在风的作用下转移到其他的植株上,形成转株为害。三龄前,幼虫主要在幼嫩新叶、雄穗以及苞丝等部分活动;四龄以后,幼虫主要在茎秆部分活动。五个龄期后,幼虫在玉米、高粱等茎秆中越冬。

1.2.3蛹

在茎秆中的越冬幼虫一般在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变化成蛹。成蛹后,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蛹羽化成成虫。

1.2.4成虫

玉米螟成虫一般在夜间活动,具有较好的飞翔能力,和赤眼蜂是天敌。玉米螟成虫也有趋光性。每年七、八月份,玉米螟成虫活动频繁。

1.2.5发生症状

玉米螟危害以幼虫危害为主。三龄以前的幼虫咬食嫩叶,降低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咬食雄穗,导致植株常发生折断,影响授粉;咬食苞丝,提高玉米空秕率。四龄以后的幼虫,咬食茎秆,提高玉米的倒折率,减少千粒重,影响玉米品质。

2玉米螟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种

选用丹玉13、中原单4号、掖单4号、沈试31与沈实29等抗玉米螟虫害性强的品种进行培育。需要注意的是,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区表现出的抗虫性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选用抗虫性玉米品种时需要对地理环境因素做充分的考虑。

2.1.2整地

五个龄期后的玉米螟幼虫会在玉米、高粱等茎秆中越冬。所以,对收获后玉米田地中的残余茎秆进行处理可有效防止幼虫变化成蛹,实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处理茎秆的方法有:将有虫茎秆用作燃料;铡碎饲料用茎秆;封垛存放轻工业用茎秆,并做到隔年启用。

此外,可在播种前约30天选择近幼虫越冬的地方设置诱集田,以吸引成虫集中产卵,并结合化学药剂消灭成虫及虫卵。实践证明,设置诱集田加使用化学药剂的方式对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超过90%。

2.2化学药剂防治

2.2.1心叶期药剂防治

心叶期玉米螟幼虫对药物比较敏感,而且,心叶期被玉米螟幼虫咬食的花叶率达10%。心叶期药剂防治方法为颗粒剂防治,例如,使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地1千克对5倍细沙,制成毒沙,撒在玉米心叶。

2.2.2穗期药剂防治

穗期玉米螟大龄幼虫在植株上活动,并咬食花丝和茎秆。可用80%敌敌畏乳油,稀释成2500~3000倍液,每株玉米灌10~15毫升,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同时对玉米蓟马的兼治效果可高达96.8%。

2.3生物防治

2.3.1天敌防治

赤眼蜂对消灭玉米螟有显著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节约防治成本。引入赤眼蜂时,在玉米螟产卵的开始时期、盛期以及末期分别放蜂每亩地放蜂10000~30000头,设2~4个放蜂点。用玉米叶把卵卡卷起来,并将卵卡放在距离地面1m的位置。

2.3.2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就是借助微生物寄生破坏虫体活性,实现虫害防治的手段。例如,在玉米螟集中的地区通过人工释放白僵菌孢子,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到玉米螟幼虫虫体上,在温度的作用下产生菌丝进入幼虫虫体,使幼虫变成白色僵虫而死亡,并不断地侵染新的虫体,达到持续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2.4物理防治

2.4.1灯光诱杀

由于玉米螟有趋光性的特点,所以可使用灯光吸引玉米螟,并消除。以高压汞灯诱杀法为例,在七、八月份成虫活动频繁时期,将高压汞灯安装在田间或村庄内,并在灯下修建水池,保持灯与灯间距为150m、灯与水池中央的距离为15cm。下午8点开灯,第二天早上4点关灯,并将水池中的玉米螟捞出。每3天水池的水换一次,并加洗衣粉拌匀。实践表明,使用高压汞灯诱杀的玉米螟成虫量占总体成虫的六成,平均减少超过七成的落卵量,减少六成雌穗折茎、七成雌穗倒茎、六成以上虫孔数,平均受害度减轻大于65%。

2.4.2性信息素防治

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干扰雄虫寻找雌虫交配的正常行為,减少下代玉米螟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50%、羽化率10%左右到当代成虫发生末期的一个月时间内进行性信息素防治,可诱杀成虫,减轻下代玉米螟的危害。

综上,在玉米螟防治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玉米螟的生物学特征,从玉米螟的生物学特征入手,探寻玉米螟的生活规律以及对玉米的危害规律,基于此,采取针对性的手段从农业、化学、生物等多方面对玉米螟进行综合防治,通过减少玉米螟的种群数量达到有效防治玉米螟的目的。

(作者单位:112000辽宁省铁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猜你喜欢

雌虫玉米螟茎秆
普通大蓟马子代性比对同种成虫气味的响应
水稻茎秆接触物理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扶桑绵粉蚧交配行为及能力的研究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谷子茎秆切割力学特性试验与分析
施肥量与施肥频率对紫花苜蓿茎秆直径及长度的影响
昆虫“奶爸”也受青睐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