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常务理事会暨“大西北文艺”研究高层论坛综述

2019-05-2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西北现代文学师范大学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及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常务理事会暨“大西北文艺”研究高层论坛于2019年9月21日至23日在陕西西安召开。来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省内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近3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21日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常务理事工作会议首先召开。常务副会长刘勇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目的、意义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秘书长萨支山作学会工作汇报。会议讨论了“王瑶奖”评选事宜,安排了后续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及年会召开等相关工作,并一致同意增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跃力教授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工作理事。

22日上午,“大西北文艺”研究高层论坛开幕。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主持会议,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教授、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清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分别致辞。开幕式结束后,南京大学丁帆教授做大会主题发言,他从编撰、修订《中国西部文学史》的实践经验出发,对大西北文艺研究的概念及范围进行界定;同时,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研究现状与新形势下文学研究面临的新挑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哲学的研究方法在当下文学批评、文学评论和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进入一个纯技术化、纯工具性时代后,作为基础学科的人文知识分子,应在四个方面有所坚守:第一,勇于发声,在文学批评中寻求价值判断;第二,客观地反映时代,揭示生活本质;第三,提倡现实主义,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第四,重视作家作品“隐蔽”的社会批判、思想批判意识。此外,他特别强调了当代学者应保持独立的批判态度,更应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文学研究的人性底线。

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代表围绕“大西北文艺”这一主题,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高旭东(中国人民大学)指出,发展大西北文学文化,学者们必须具备一种舍我其谁的文化中心意识,在继承汉唐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坚持文化自信。王本朝(西南大学)在讨论中提及,“大西北文艺”应被理解为地方和地域空间中的某种文学样态,这种解释有助于当下学者对它的研究和开掘,更有助于认识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驳杂性。但是又不能仅仅从区域文化研究出发,忽视“大西北文艺”在文学想象、文学体验和文学精神上的广阔性、包容性和互通性。张中良(上海交通大学)和李震(陕西师范大学)也认为,“大西北文艺”可以从更宏观广阔的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张中良教授谈到,中华文明复杂交织,自古以来均是多元并存。作为当代知识分子,在坚持本土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多元文化的相关性。应积极打破森严的文化壁垒,开阔研究视野,开拓研究格局,从宏观角度更好地发掘与传承大西北文学文化。李震则指出,“大西北文艺”不是一个地方性概念,而是复杂、斑驳、多元的复合性概念。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作为“元资源”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现,具有世界范围上的意义和价值。汪文顶(福建师范大学)则以闽南文化为例,从地域文化再发现的角度,谈及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大西北文艺”的发展前景。他还指出文化区域研究的三个维度是:第一,传统与当代的关系;第二,空间与空间文化关系;第三,地域文化里不同结构层面的关系。

陈国恩(武汉大学)从历史逻辑、时代角色以及历史功能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大西北文艺”的时代内涵与文化功能。他认为相对于西南文学的内敛悲情,西北文学更多地承担了一种历史变迁和国际交往的使命,在艺术功能上也旨在重点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其总体风格是悲壮的、豪放的、开阔的。魏建(山东师范大学)则表示,地域文化有三种含义,即经学含义、史学含义和地理学含义。其中地理学层面极易出现分歧,因此对于区域文学研究,应着力避免使用地理学含义,更多地使用其经学含义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张福贵(吉林大学)则认为,地域文化本身包含了不同的层次和属性,具有不同的价值。研究者应理性看待地域文化热,理性评价地域文化和文学的价值,同时文化研究应具有人文情怀和人类关怀。他指出,地域文学和文化观点的提出,本质上是文学努力摆脱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试图重新获得话语权的一种努力。过度强调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是有缺陷的。

萨支山(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文化中心的转移,不仅体现在地域维度的变化上,而且会引发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发生,并会伴随有关中国性或者说是本土性和现代性之间的争议。在不同时期,“大西北文艺”均表现出了不同的美学特征,这也意味着新时期下应赋予“大西北文艺”怎样的文化和审美意涵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踊跃发言,从多维视域认识、发掘“大西北文艺”的内涵,探寻研究空间,并对当下学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做了思考。王荣(陕西师范大学)谈到了陕甘宁文艺文献史料收集、整理与编写问题。马云(河北师范大学)则以作家老舍《剑北篇》为例,谈到老舍先生的“西北之行”对其创作的影响。韩鲁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针对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当代作家专题研究、五四文化与革命文化关系研究、历史文化传统与地域文化关系研究等,提出了诸多建议。刘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认为研究者首先要明确“大西北文艺”的概念,借助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从知识和空间维度进行研究,在观照地域文学和文化关系的同时,应注重实地考察,研究区域景观和作品中文学现象的关系,寻找新的文学生发点。程国君(陕西师范大学)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高度肯定了“大西北文艺”的丰富文化内涵及研究价值。赵普光(南京师范大学)认为,当前学科研究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文学研究队伍的老龄化问题;第二,新文学研究史料工作的伪研究问题。他认为,在当前学术体系和史料性质本身内外失调的情况下,学科数据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术总结环节,赵学勇(陕西师范大学)高度评价了与会学者的精彩发言,认为这种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不仅丰富了“大西北文艺”的内涵,触及诸多核心问题,更扩大了“大西北文艺”研究的空间和维度,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思考该学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大西北现代文学师范大学
大西北的秋色
大西北儿女
大西北,神奇美丽的地方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大西北 中国梦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