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下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研究
——基于湖南文理学院
2019-05-22□何鑫段玲
□何 鑫 段 玲
201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地方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毕业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考察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一环。尽管各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在管理过程、质量考核等方面已作出较大改进,但学生毕业论文仍侧重于学术基础和理论研究,缺乏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企业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本文将以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研究对象,将创新创业理念和训练方式融入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并建立切实提升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质量提升路径,以此推动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一、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研究小组对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2018届的毕业论文进行了全面普查,并对部分指导教师与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访谈,总结发现当下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升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时间安排不合理。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安排时间为大四上学期中期,每年的10月底才开始正式选题,这一时间段往往与学生考研、考公、找工作相冲突,学生参与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不高。此外,从毕业设计选题至正式答辩期间,只有短短6个月时间,如果扣除指导教师平时的教学时间和节假日,实际上真正进行指导的时间不足4个月,而一名指导教师又往往需要指导8~11名学生,如此计算,指导教师指导1名学生从选题至正式答辩的时间大约在12天左右,论文质量难以提升。
(二)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据调查,经管类毕业设计均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得以展现,对于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参加的创新创业大赛、企业模拟竞赛大赛等活动,学校不认可由其活动转化而来的成果,学生仅能对照科研论文的标准进行模仿写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指导教师与毕业生不能做到有效匹配。经管类毕业生历年的指导教师均是定向安排,若指导教师曾经对某学生在研创项目、学科竞赛等方面进行过指导,而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定向安排为他人,则该指导教师无法对其进行指导,此前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及磨合度也无法发挥其有效作用。
(四)毕业论文创作缺乏有效监管。一方面,过程缺乏监管。指导教师往往兼顾科研和教学任务,时间精力有限,部分教师往往临近毕业论文答辩时才进行有效指导,而对于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任务书等过程通常在答辩后进行添补。另一方面,缺乏合理的奖惩机制。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好坏没有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做好做坏一个样,学生论文的重合率、图表的规范性等重要指标往往都是一再降低标准,这种负外部性的做法也会打击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路径规划
本研究对现有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在现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做法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合理路径,以此最大限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图1 路径规划图
三、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政策建议
(一)将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提前。学生与指导教师可在大三下学期就进行联系,可弥补因考研、考公和找工作而带来的摩擦性制度缺陷,指导教师也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和想法,缩减磨合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二)毕业论文形式多元化。可将创业案例分析报告、创业实践报告、引导学生在参与创业训练项目的基础上,撰写创业实践报告,将其参与创业训练项目的过程、心得、今后的创业构想进行分析。也可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创业项目进行构想,并撰写创业计划书或可行性论证书等。
(三)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可根据各分支理论的特点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理论融入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思路,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该领域有名的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分析现在社会经管领域出现的问题和创新性应对之策,让学生了解经管领域最新动态,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四)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设置双向选择模式,学生可依据自身的情况和对教师的了解程度自行选择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名额应尽量均等化,并根据往年学生的反馈意见,在均等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删减,然后根据最终的名额数量对所选学生进行确定,最大限度保障教师与学生的匹配度。
(五)创新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和监管机制。设置指导教师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和答辩组组长的监督作用,设立奖励和淘汰指标,对论文指导过程中较为认真负责的教师进行奖励,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不规范性内容等不符合毕业要求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采取免除年终考核优秀资格等一系列方法加强过程监管。除此之外,应定期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并将创新模式应用于2019届毕业生,从中期和终期,对论文选题的创新程度、内容的多样性、格式的规范性以及与实践联系紧密等关键性指标进行对比,以检验创新模式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