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2019-05-22孙艺芹冯春梅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同堂双师人力资源管理

孙艺芹,奚 昕,冯春梅

长期以来,一些普通高校因人才培养同质化、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简单、课堂氛围沉闷、信息传递单一而倍受诟病。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内涵发展的形势下,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经管类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征,迫切需要应用型高校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满足社会各界对经管人才的需求。本文围绕应用型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标定位及培养任务,对该课程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究。

一、双师同堂教学法概述

(一)双师同堂的概念与特征

双师同堂又称为协同教学或合作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革新。Bauwens &Hourcade等人把它定义为:在同一间教室中,有两位或多位专家对一群拥有多元特质的学生进行实务教学的一种方法[1]。Downing&Lander认为,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共同合作,而且非常强调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自愿组合基础上的共同计划、执行、实时沟通、协同反省、分享回馈和评价。陈晓丹[2]、王杏飞[3]等认为,“双师同堂”或“多师同堂”教学是协同教学( Team Teaching)的一种形式,即团队教学,由两名及以上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协同作业,共同对同一门课程开展的研讨型教学模式。

LaFauci和Richter[4]研究认为,双师同堂教学方法根据学校中的教学对象和管理制度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学校本位特色与协同组织,双师同堂教学是一种教学过程的重构。主要特征有:

(1)多样性。因不同教师能提供不同经验,以扩充学生的思考角度;

(2)专业性。教师各有所长,学生能学到精华;

(3)系统性。教师们共同整合零星的知识,并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

(4)个别性。教学过程由大班的教学、到小组讨论、再到独立学习,能适应个别差异;

(5)合作性。以合作取代独立作战,教师合力完成教学活动,发挥团队精神。

(二)双师同堂的表现形式

田鹏根据任课教师的角色分派、学科专长、课程模块分工等情况,将双师同堂教学形式分为:不同职称人员组合、教学团队、互助小组、循环教学等类型。我国部分教师采取的双师同堂或类似的教学方法大致有:单一课程协同、跨专业多学科协同、循环式协同、主题式协同等形式[5]。陈晓丹根据双师同堂过程中的教学组织形式、任课教师任务分工及师生沟通方式等不同,将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分为:支持式、平行式及互补式等模式。

(三)双师同堂教学的必要性

采取双师同堂教学模式,首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教学互动,双师同堂通过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这一主体,提高师生互动的内容和频次,增强课程吸引力,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从而对教学过程更加认同、更感兴趣。其次,双师同堂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两位及以上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授课,其理论和实践的信息量会更大、剖析问题的视角会更多,对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团队协同工作能起到“言传身教、行为示范”的作用。此外,双师同堂可帮助高校教师通过团队学习提升教学及研究能力。通过多师协同授课可弥补单一教师的能力不足,搭建校内外教师团队学习的工作平台,不同教师能够有机会相互学习、协同工作、自发开展教学设计与教研教改,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及教改水平。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从教学方法论视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能力、学生求知动因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选择何种教学模式并赋予相应的教学内涵尤为重要。以滁州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其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等。讲授法中又延伸了双师同堂教学法,虽然有三种以上方法的组合,但教学中仍然没有摆脱单一教师、课堂讲授、理实脱节等基本格局,主要问题有:

1.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知识理论传授较多,师生、师师、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偏少;双师同堂、案例辅助、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尚待推进;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实施未能普及;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新变化、新需求未反馈到课堂。

2.实践教学内容仍然薄弱。教学中知识理论内容传授多而实践应用环节少,实践教学及监控手段较为简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实验、实训、实习、社会锻炼等实践教学环节仍有缺失;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内容较少,学生参与面不广,课程的认知与专业实习流于形式。

3.教师团队建设力度有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团队有3名专职教师、2至3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但兼俱理论功底与实操经验的专任教师有限,教师团队协同工作不够紧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不强;在争取课程与教研立项、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课程实验实训活动方面,师生们的积极性不高。

(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经管类专业的地位日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实融合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也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管理理论与企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已从传统管理走向系统战略管理。各国家、地区、组织对人才的渴求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各类组织的人力资源部门及管理者从未像今天这样,既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又要通过人力资源有效配置与开发为企业创造价值。这让高校经管类专业日益关注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2.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适应岗位胜任力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人才“专业化、技术型、创新型”的培养规格,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课堂的实际需求,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不断更新。按经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确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标任务,体现“学用一致、理实融合、服务实践”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保持教学体系的基本完整、知识技术的与时俱进,还必须体现实践应用与创新思维,强调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性和计划性技能的能力。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设计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知识而轻实践,对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明显不足,急需改革。

3.双师同堂是岗位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教学手段。“双师同堂”由于采用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突出理论和实践的同等重要地位。同时,实践教师通过本身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导入,引起三方(理论教师、实践教师、学生)讨论,探讨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式,促进学生人力资源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双师同堂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在经管类课程中多次被采用,其中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已经连续开展9次。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操作误区,双师同堂也陷入了只有实践教师一人授课、缺乏三方互动、上课内容偏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因此,重构双师同堂教学方式,真正做到“理实结合、三方互动、重能力培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三、双师同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为重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师同堂教学方式,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员工招聘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等章节,进行连续一周或间断多次的“双师同堂”教学,设计了“课程设置、课前合作备课、课中协调教学、课后持续反馈”四个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双师同堂教学模式重构

(一)课程设置阶段

课程设置阶段包括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教师团队建设和学情调研分析三个方面:

1.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包括课程目标、教学模块、教学手段,并指出在哪些模块需要导入双师同堂。

2.教师团队建设。主要是选择合作教师。基于学校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团队,聘请的行业专家、企业高中级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政府职能部门专家等任担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形成来自学校、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师团队,构建灵活机动的双师教学团队。学校主讲教师(简称甲方教师)会根据学生需求、教学任务、课时分配等情况,选择长期从事或擅长人力资源管理某一职能领域的校外兼职讲师(简称乙方教师),双方共同商定双师同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及内容,并就本次双师同堂教学达成合作意向。

3.学情调研分析。通过对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调研了解,选择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二)课前准备阶段

课程准备阶段主要是双师就课程内容、上课形式、学生参与等方面信息的持续沟通过程。首先,甲方教师主动联系乙方教师,共同设计授课内容,并就教学方式方法、师师互动与师生互动形式进行反复协商,课前达成共识并保持课堂上配合默契。其次,乙方教师也将提前了解授课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甚至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实际需求,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三)课堂实施阶段

课程实施阶段是“理实结合、三方互动”的过程。在“双师同堂”教学实施中,甲方教师会在课前导入及课后总结阶段介入,对乙方教师开讲前进行破冰导入,以及对乙方教师的教学内容、形式等进行总结和点评。乙方教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某个专题(如:员工招聘、培训开发、绩效考核等管理中的理论应用或实操案例)进行嵌入式的一次(2节课)或数次(4-6六节课)的课堂主讲,讲课形式可以是讲座式教学或案例式研讨,一般会在课间穿插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如招聘环节中的面试模拟、绩效沟通中的面谈模拟等。然后是三方互动,兼顾采用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互动、学生和两位老师之间的互动等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偏差、原因及改进方式进行探讨。在整个双师同堂过程中,甲方教师的理论导入应该是宏观性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乙方教师的实践授课以企业实操案例为主,时间控制在50分钟;三方互动应该留有较为宽裕的时间,可以在30-40分钟以上。

甲、乙双方教师的串讲、点评以及学生的互动参与,可有效实现课堂上角色人物的多元化,通过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实现教学信息流的多向性。此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学生们在交流互动中也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的认知改变。此外,通过学生对问题和观点的充分表达与讨论,教师不同思路、不同逻辑的开放式解答与回应,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拓展,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效果明显。

(四)课后持续交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很少会与教师作持续的教学沟通和课程研讨,而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从课前、课中,直至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也能开展师生、师师、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借助信息网络时代社交活动便捷的优势,依托QQ、微信等功能建立一个课程信息交流平台。在课堂教学前,任课教师会引导学生开展课前案例准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并进行一些学情分析。双师同堂之后,甲乙双方教师会为学生提供开放式问题及分析思路,学生可以与双方教师就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反复沟通;双方教师也会在信息平台上定期分享或推送相关行业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案例及学习资源,参与学生对实践案例的分析研讨。在信息交流平台上,学生将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双方教师会根据讨论情况给出咨询或建议。此外,课程教师也会利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经理人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网站及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提供获取最新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在课余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些方面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研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效性。

四、结论

双师同堂教学既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更是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双师同堂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上的运用,极大弥补了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理实割裂、知行不一、交流不充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使该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同时,双师同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对于教师,课程同堂的双师既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还需要具备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执行能力,能够总结归纳他人观点并予以及时回应的创新思维活动。对于学生,课程同堂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较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通过双师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书本上的概念与理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客观、系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目前,就双师同堂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双师同堂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质量标准尚不明确;双师在教学中的考评标准尚无明确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及课改奖励制度不完善,缺乏对校内教师相关工作量的科学界定,且学校现行的课时津贴制度对于兼职教师的教学补偿标准偏低,无法调动校外兼职教师的参与热情。

总之,双师同堂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教师和高校职能管理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在全面挖掘这一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在完善中推广、在推广中发挥其效益。

猜你喜欢

同堂双师人力资源管理
李政成:集名家名剧同堂,聚五湖四海之友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多师同堂面对硕士研究生授课研究——基于我校多师同堂授课教改实践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