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拳师 璀璨太极
2019-05-22扎西
◎文/扎西
杨德厚先生,满族人,1919年生,今年99岁,原一机部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机电专家。先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额驸武勋王杨古利,战功赫赫。受家庭影响自幼习武,13岁时跟随二哥杨益臣开始习练陈式太极拳。16岁拜陈发科为师,是目前唯一健在的跟随陈发科学过拳的人。杨先生虽已99岁了,但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表演起二路炮锤来,刚柔并济,收发自如。时而行云流水,时而虎虎生风,尽显习练太极拳80多年沉淀的内涵底蕴,享有“太极活化石”“太极健康老人”“太极寿星”之美誉。
靠练拳强身健体
初见杨德厚先生是在北京月坛公园。春节刚过,北京零下两三度的气温还是有些冻手。早上不到7点钟,杨先生就已经带着徒弟们在园子里打起了太极拳。据杨先生的儿子介绍:“一年365天,老人363天都会来这里教拳、练拳,已经坚持数十年。”而这份执着带给老人的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好身板儿。虽已年近百岁,但杨先生耳不聋,眼不花,胳膊腿儿还很灵活,打破人们对百岁老人习惯的印象。
尽管现在有着让人羡慕的身体,但很多人并不知晓,杨先生在幼年时孱弱的身体状况。杨家总共兄弟5人、姊妹3个,杨德厚是老小,比最大的姐姐小18岁。杨先生3岁那年出了麻疹,病情持续了一个多月,总不见好,母亲带他去医院看病,大夫诊治后小声对母亲说,即使这孩子能扛过这一关,也活不过20岁。或许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因此更加疼爱,没有听从医生的话放弃希望和治疗。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地把杨德厚一点一点拉扯大。7岁那年,杨先生父亲因病离世,这对于母亲和杨先生的兄弟姊妹来说,宛如晴天霹雳,家中不仅少了主心骨,还没了经济来源。一家人举步维艰,靠着家里积蓄和母亲不辞辛苦的工作,维持着这个家。杨先生10岁那年,母亲因为劳累成疾,撒手人寰,幸亏大哥、二哥和三哥陆续有了工作,由大姐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不仅支撑起整个家,还供他上学读书。
杨先生13岁那年,他的二哥杨益臣拜了太极宗师陈发科为师,学练陈式太极拳。由于当时杨德厚岁数小,又在上学,闲暇时偶尔跟着二哥比画比画,虽然没有正式学拳,但身体状况有了些起色。
16岁那年,杨德厚对太极拳愈发感兴趣。平时放假和寒暑假期总随着二哥一起到西安骡马市大街的“中州会馆”向陈发科先生学拳。虽没有正式磕头拜师,但杨德厚经常得到陈先生的指点,“当时陈先生还让他的儿子陈照旭具体指导我动作。”杨先生回忆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后,虽然学业很重,但杨先生利用课余时间练拳。由于坚持练拳,他的身体也逐渐强壮起来,生病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练几遍拳就痊愈了。而且平时常常跟同学切磋一下,不仅加深了彼此间的交流,也让杨先生品尝到胜利的喜悦,增加了一份自信。
太极精神支撑先生走过
俗话说得好:中国功夫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年幼时,杨先生靠练习太极拳强壮了身体,而在过往的人生经历中,太极拳的精神帮助他走出低谷,豁达心胸,利用太极以柔克刚的理论,杨先生解决了很多困难和难题。
“文革”中,因为家庭背景问题,杨德厚被隔离审查,关进了牛棚。“我记得当时同我一起关进牛棚的还有两个人,经过第一次审查询问后,大家都非常疲惫。当时我们睡在用干草铺成的床榻上,我睡中间,他们睡在我两侧。”杨先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第二天,当他醒来时,发现那两个人都自杀身亡了。而杨先生靠练拳始终保持着一个平和的心态,坚持到问题最终解决。
而后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期间,无论是挑水浇菜地,还是上山扛毛竹,干再重的农活,受再大委屈,杨德厚先生都挺过来了。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山上挖毛竹,由于当时锄头、筢子等这些工具数量有限,像杨先生这样接受改造的人,干活时经常拿不到一件像样的工具,有时只能徒手挖毛竹,或者拿着尖一点的石头刨,最开始干的时候,每天手上都是血泡。”杨德厚先生感慨道。可这些苦难并没阻止他继续练习太极拳。干校后期,农活较闲,对杨先生的审查也放宽了一些,每天早上他都会抽出时间打几遍拳,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跟着他一起练。“他们跟我练的时候,是我每天最愉快的时候,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孤独。”杨先生说。
从干校回到北京后,杨先生延续了早上练拳的习惯,每天早上到月坛公园,向雷慕尼老师学习陈发科先生后来增加的三换掌等九个式子。这种习惯始终坚持着,除了大年初一和特殊天气外,杨德厚先生每天练拳,历时45年。北京武术协会多次聘请杨先生担任陈式太极拳研究会荣誉理事和顾问。2012年,杨先生还获得了北京市武术协会授予的“太极寿星”的荣誉称号。
授拳数十载收徒近千人
杨德厚在月坛公园教拳近半个世纪,每天清晨都会在公园的东北角打上两套太极拳,一套太极剑,再和徒弟们切磋切磋推手。杨先生教拳不图名不图利,几十年没收过徒弟一分钱,大家都是慕名而来找他学拳。虽然没有像武侠电影里演的那样磕头拜师,但徒弟对杨先生有着深厚的感情。逢年过节,很多徒弟都会带着年货、礼物看望杨先生。而他对每位热爱太极拳的人,也都倾囊相授,用心教拳。几十年过去,杨德厚累计教授徒弟几千人,其中还有不少国际人士。
在这几千个中外徒弟中,有一个徒弟对陈式太极拳的酷爱,让杨德厚印象深刻。“我总叫他小黄,跟我学了30多年拳,他现在经常在香山公园授拳,有时间也会来我这里跟我学拳,他的推手很厉害。”杨先生回忆道。小黄刚开始跟杨先生学拳的时候才12岁,跟随父亲在北京做木材生意。由于杨先生大儿子也是做木材生意,和小黄的父亲在生意上有往来,因此跟小黄也逐渐熟悉起来。当小黄得知杨先生是教陈氏太极拳的师傅后,就每天早晨来月坛跟他学拳。“当时,小黄家住在通县北边,每天带着妈妈骑20分钟的自行车到通州公交车站,再让妈妈把车骑回去,自己就坐公交车到大北窑,然后又倒车到复兴门,最后跑着到月坛公园。我觉得这孩子学拳太刻苦了,就经常给他开小灶。”就这样坚持了7年,最终由于父亲生意方面的原因,小黄一家回到了福建老家。后来,小黄参军了,由于有武术功底,因此在武警部队里非常有优势。上级得知他会陈氏太极拳后,就让小黄带着其他士兵一起练拳。退役后,他又回到了北京,继续跟着杨德厚学拳。
太极拳是中国功夫门类里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经历千年流传至今。人们从最初为强身健体而习武,到后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再到现在演变成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之所以可以流传千年被全世界所熟知,正是因为有像杨德厚先生这样德才兼备的武术家,一代又一代继承发展,才能将太极拳让更多人所了解,才能将中国武术推广到全世界。杨德厚先生不仅是太极拳的传承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者,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让更多国人对本国的文化增加了更多的自豪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