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那些渐行渐远的独特年俗
2019-05-22祝新华
◎ 祝新华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拿过年习俗来说,除了祭祀迎新、祈丰纳福、贺拜庆典等传统活动外,苏北赣榆因受齐鲁文化浸润,沿袭着许多独特年俗。
祭灶分三天
祭灶,在赣榆民间也称“送灶王爷”,故俗称辞灶。在当地有个说法,叫:“官辞三、民辞四、乌龟王八辞二十五。”言下之意,官宦之家或祖辈有功名的,腊月二十三祭灶;普通老百姓家里,腊月二十四祭灶;到了腊月二十五,就只剩下乌龟王八才祭灶。可在赣榆,民间祭灶却真的分为三天,除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还有居民腊月二十二祭灶,这又是为何呢?
康熙四十年(1701),刚刚历尽地震波劫的赣榆县,又逢持续干旱,加上朝廷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青口镇张城子村有位秀才叫张涵,字子渊,在当时的东海县南城镇做塾师。康熙四十三年岁末,张子渊返乡过年,目睹乡邻生活的悲惨景象,他一方面召集村中老人,商议如何抗捐抗税;另一方面又邀请几名邻乡秀才、同窗好友,联名上呈县衙,要求免除百姓的所有苛捐杂税。县知事得知后大骂张子渊“无名文痞,竟敢蛊众抗捐”。便详文上报,革去张子渊的功名前程,飞签捉拿张子渊。衙役进村时,乡亲早已将张子渊藏匿起来。为不连累村中父老乡亲,张子渊挺身而出,只身随衙役到县衙投案。
张子渊被判充军天山。临行的前一天,恰是腊月二十二日,村中乡亲凑了点银两恳求押解差役宽限一日,等张子渊祭完灶再上路。然而官限不能延迟,第二天一大早就得上路,于是,张子渊在差役的押解下回到张城子村,在二十二这天晚上举行了祭灶仪式。乡亲们专门新砌了一个露天大灶台,上方张贴着一幅灶君神像,火把明烛,几炷香升起了缕缕青烟。祭罢灶君,又有人将一张子渊的画像悬挂,众皆长跪叩首,唏嘘一片。几百人的祭灶场面悲壮苍凉。张子渊枷锁在肩,面对图像,双手端抱酒碗,就着热泪一饮而尽,辞别了乡亲,怆然而去。
张子渊走了,可他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悲壮义举却时时激励着张城子村人。为了纪念张子渊,张城子村人便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二先行祭灶,相沿成习,流传至今。就连生活在外地的张城子村人,也沿袭此俗。
赣榆人辞灶,一般在傍晚至深夜时分进行,辞灶前应将使用的锅刷干净,摆上贡品。除常规供品外,还有一些寓意奇特的祭物,在升筒(木制量器)里装秫秸葶二十四双(长八双,短十六双)和若干杂粮,象征“丰稔”(一说为灶君准备马料),芝麻秸一束,意为“天梯”,象征“灶爷步步登高”,另有芽糖制作的糖块,叫做“大糖”,为让“灶王爷”高兴,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顺祝来年心想事成。辞灶时,男主人把纸钱、旧灶王爷像、祭品等在灶前焚烧,送灶王爷上天。然后将崭新的“灶码子”(灶王爷夫妇的画像及一年节气日历表,两边附对联一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贴在灶台正上方墙上。
除夕早上“熰狼烟”
除夕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放完鞭炮,打扫院子,把鞭炮屑、草屑等垃圾扫在一起,堆在各自家门口的左侧(即大门的东旁,大门朝南的),拿来一小捆准备好的豆秸,放在垃圾堆上点燃,豆秸和乱草燃烧时“噼噼啪啪”作响,还伴有烟雾,这就是“熰狼烟”。如今,农村还一直沿袭这种过年的习俗。
赣榆人用“熰”这个字,意思是烧火时柴草等没有充分燃烧而产生大量的烟,如熰了一屋子烟;把这堆柴火熰了;用燃烧的艾草等烟驱蚊蝇,叫熰蚊子。当地自古就有“熰狼烟、杀鞑子”的特殊习俗。“鞑子”是以前南方人对蒙古族人的称谓,和北方人将南方人称“蛮子”一样,并无贬意。传说在元朝时期,蒙古贵族统治者为了防止老百姓造反,实行刀具管制,汉人家里切菜的菜刀、裁剪的剪刀和割草的镰刀等,只能在烧饭和缝衣或从事生产活动时找鞑子借用,用后交还。比如菜刀,十户汉人才能用到一把,以至于现在人们还有将自家菜刀称为“十刀”的。
相传“熰狼烟”,原本是“杀鞑子”的信号。汉人气愤至极,举义旗反抗,苏北鲁南等地群众纷纷响应。大家相约于除夕之日的大清早,齐举烟火为号,一起动手,杀掉鞑子好过年。随后,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人们奔走相告,互相传送杀掉鞑子取得胜利的消息。此后,为了纪念这一举动,人们每年除夕早晨都在门前空地边,烧麦草升起烟来,这就是除夕“熰狼烟”习俗的来历。
当然,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熰狼烟”的习俗也没有传承的真正价值了,加之现在雾霾加重,过年再“熰狼烟”只能造成空气污染。想必这一习俗会逐渐消失。
春联门笺一块贴
除夕午后贴春联,赣榆人是春联、门笺一起贴。
门笺,俗称“过门钱”“门吊子”或“花纸”,民间剪纸艺人用刻刀,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裁制成五张带有图案和文字的彩色刻纸,分别对应为银、绿、蓝、红、黄五种不同的颜色,规格一般三寸六分宽、五寸六分长,可大可小,但长宽一定逢六四,象征顺心顺意,四周镌有图案,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为吉语题额,中为“吉庆有余”“五谷丰登”之类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下呈多种多样变化的穗状。五张为一门,粘贴于门楣上,称作“喜笺”。当地人有“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的说法。
赣榆人贴春联十分讲究,不同的门和用具,要贴不同内容的对联,不能混淆,标准的春联基本上分成四部分:最上是“福”字,之后是压门条子、也就是横批,下面是过门笺,最后是竖贴的对联。
赣榆沿海渔民,在自家船上贴的春联,就更有意思啦。一般是不同的地方,贴不同内容的对联。如驾驶舱前面正中通常贴“招财进宝”,两面则为“生意兴隆通四海平安,财源茂盛达三江吉祥”;船头中间部位贴变体吉祥字“聚宝盆”,两边对联为“虎口长银牙,龙头生金角”;船甲板的吊架上贴“力吊万吨”;船两侧船帮外面分别贴“右利市、左招财”;船尾处贴“通达逍遥远近遊(又走),江河湖海清波浪(有水)”;厨房门前贴“饭菜飘飘香、鱼虾满满仓”;厨房的烟囱上贴“青云直上”;方向盘贴“一家之主”;船舱上贴“满载而归”;船舱内贴“招财进宝”,两面对联为“机器一响,黄金万两”。1990年后,渔船都是轮机船,没有桅杆,以前的木船一般都贴竖条单句:大桅杆“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杆“二将军起步先行”(行船一般先起二桅蓬);三桅杆“三将军日行千里”;四桅杆“四将军一路福星”;五桅杆“五将军五路财神”。内容不一的对联,反映渔民们渴望丰产的期盼。
以物寓意添喜庆
赣榆人年俗上讲究,还表现在以物寓意方面。
除夕晚上,在锅内放上豆腐、发糕和两棵大葱,叫做“压锅”。意在一年到头不空锅,有饭吃。除夕在院子中间摆上供桌,放上供品,桌前“聚宝盆”内放满五谷,寓“五谷丰登”之意,五双筷子插在盆内成梅花状,寓“四方平安,天下太平”之意。这一天,家家要竖一根青枝绿叶的竹子,叫“摇钱树”。贴过春联后,家人一般都不出门,就用麦麸撒在门口,意为全家福。合家团聚,备丰盛菜肴,吃团圆饭,必有几样象征意义的菜,鸡寓“吉祥”,鱼寓“年年有余”,圆子寓“团团圆圆”,粉丝象征“长寿”。晚饭后,全家人围坐一起,称“守岁”,吃着家乡特色小吃,一起收看“春晚”。同时,在院子设“香案”,摆山果、面果(糕点)、发糕、年糕、“喜馒头”等祭品,有的还会悬挂祖先画像,打开“神厨”门,家人依次上香叩拜。午夜,备迎神供物,焚香烛纸锞,燃放鞭炮,叫做“辞年”,以祈新岁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大年初一凌晨,焚香烧纸,放鞭炮,迎喜神,称“发五更纸”,人们攀比起早,寓意“早发”。
甜甜蜜蜜炒米水
赣榆人大年初一吃饺子,一般都是素馅的,吃之前要先喝一碗炒米水,象征“甜蜜”。
春节吃的炒米,就是糯米泡过水后,一般于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天,在草锅里用文火慢慢炒熟,等糯米由白色变成金黄就算熟透,起锅即可。有人说连炒三个八的炒米,意思是腊月初八炒好后,等十八、二十八两天再放锅里回回火,可以治小孩腹泻。初一早上,先将水烧开再放炒米,锅开后盛到碗里,放上白糖或红糖即可食用。而到大年初二这天,男女双方已定亲又没结婚的,男方都要到走准老丈人家接受宴请,此时女方家长辈、邻居会来“看新人”,男方见到女方长辈,要按辈分“叫亲”,长辈则给“红包”以示接受男方的称呼;准女婿也是“贵客”,到了女方家正式宴席前,需要先喝炒米水,与初一自家人喝的不同的,是炒米水里一般都会放几个荷包蛋,桌上还要摆放六个或八个点心果盘,类似南方的早茶,意思是对未来的女婿满意得甜在心里,乐开了花。
在通讯发达、物质丰富的当下,古老的年俗渐行渐远,传统的仪式日益式微,带走了关于年的种种感受,让年味愈来愈淡。可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把赣榆那些独特年俗展示出来,旨在让大家体味浓郁传统年味,留住精彩传统春节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