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半天”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

2019-05-22赵尧尧

文学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补语模糊性语料

赵尧尧

1.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老半天”的解释为,“数量词。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多就说话者的感觉而言)。”目前学界主要把它作为研究时间词的例子,如沈庶英(2002)提出时间词表示时间数量不确定时,举了“老半天”这一例子;殷志平(2002)认为时间词表示的时间段的限量范围比较模糊,也将“老半天”作为例子。但对“老半天”的专门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因此本文采取语料分析的方法,从句法、语义两个方面对“老半天”进行静态描写,旨在厘清“老半天”的特征。

通过北大CCL语料库的检索,我们得到“老半天”现代汉语语料230例(5例重复),古代汉语语料12例。本文的分析主要基于这225例现代汉语语料。

2.句法特征

通过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老半天”在句中的结构比较固定,出现的位置与其充当的语法成分关系密切。所以本文以“老半天”在句中的句式结构为切入点,结合它在句中的位置对它进行了如下分类:

2.1 用在动词后

2.1.1 V+(个)+老半天

(1)一块口香糖得咀嚼老半天,还是嚼不完,凭你怎样斯文,那朵颐(鼓动肋颊,嚼食的样子)的……(《读者》合刊)

(2)航绕这一趟,红鼻又岂有放过我——每下一场大雨,他就要哭哭啼啼老半天;干扰写作,莫此为甚!(张大春《四喜忧国》)

(3)我们花园好大,绕一圈要走老半天,我最喜欢骑在老袁肩上爬到树上去摘花了。(白先勇(《玉卿嫂》)

2.1.2 V+了+老半天

2.1.2.1 表示动作持续

(4)它在厨房里转了老半天没找到食物,生气似地把锅盖啃了一个大缺口。(《人民日报》1995)

(5)警卫员说:“什么呀!他摸了老半天才摸到大拇指头粗的五条鱼。(杜鹏程《保卫延安》)

(6)我先试探着给家里寄去1万元,结果爸在电话里盘问了老半天。(网络语料)

2.1.2.2 表示状态持续

(7)吴局长坐了老半天才走,当天下午,老王就出院了……(《故事会》2005)

(8)阿贵征了老半天才回过神来:“快进来,快进来,欢迎你常来!”(《故事会》2005)

(9)谁知道等了老半天,梦寒毫无动静。(琼瑶《烟锁重楼》)

(10)严志和又垂下头,沉思默想了老半天。(梁斌《红旗谱》)

2.1.2.3 表示时间消耗

(11)过了老半天才想起来。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V老半天”多用于陈述某个事实或说明某种情况的后果,“V了+老半天”多用于表示“已然”事件,与动态助词“了”的作用有关。

2.1.3 V+上+老半天

(12)特刊出来,他便一只手托起另一只夹烟的手,在特刊前站上老半天,让烟雾弥漫了全脸,极陶醉地沉浸在自己艺术创造的幸福中。(陈世旭《将军镇》)

(13)“如果连猫啊狗啊都没有,我就算对着一面白墙,也可以骂上老半天。骂完,收工睡觉。”(网络语料)

“V+上+老半天”大多数情形下可以与结构“V+(个)+老半天”互换,陈述某个事实或说明某种情况的后果。

2.1.4 V+着+NP+老半天

(14)严志和听了这句话,弯下腰沉着头,瓷着眼珠盯着地上老半天,又想起他爹严老祥离乡前后的情景。(梁斌《红旗谱》)

“V+着+NP+老半天”表示动作持续和进行,与动态助词“着”的作用有关。

以上都老半天都作补语。

2.1.5 V+老半天+NP

(15)我觉得有老半天工夫了。(苏童《另一种妇女生活》)

(16)老是打不响,高队长回去不是要骂么?两手于是抖得更厉害了,费了老半天劲儿才弄明白是二道火没有打开。(电影电视《历史的天空》)

“老半天”在此结构中充当定语,大多数情况都可以补出“的”。

2.2 用在动词前

2.2.1 老半天+否定词+VP

2.2.1.1 表示动作或状态一直没发生

(17)这老半天没有抽,是因为斗争太尖锐闹得忘下了,这会才想起了抽烟。(刘流《烈火金刚》)

(18)女医生听得入迷,听诊器老半天没有挪动了。(陈世旭《将军镇》)

(19)有时,他讲着讲着停住了,老半天不吭声;有时,他活灵活现地一口气讲到底。(杜鹏程《保卫延安》)

有的句子可以补出“也”,表示强调:

(20)干姿晕晕乎乎地坐进车里,老半天也没报目的地,还是简松隔着车窗对司机大佬说的。(张欣《岁月无敌》)

(21)孙振邦他们在那里说话,齐英老半天也没言语。(刘流《烈火金刚》)

2.2.1.2 表示动作一直在持续,可是动作的结果一直没发生

(22)说到这里,他转动眼珠看着房梁,老半天没有说出话来。(梁斌《红旗谱》)

(23)往常这个伙计算帐别提多利索,今天叫马寿给吓糊涂啦,老半天没算出数来,“嗯……一吊二,一吊三,是两吊五。再吊五再加上八百……《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此结构中,动词后一般有结果补语。

2.2.2 老半天+V+否定词

2.2.2.1 表示表示动作一直在持续,可是动作的结果一直没发生

(24)张全义一个人站在西厢房的外间,那模样像是刚刚挨过了仰头一棒,老半天缓不过劲儿来。(陈建功《皇城根》)

(25)这个回答,使船主一开始老半天弄不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这句话的坚定和顽强的含义,后来他忽然明……(翻译作品《八十天环游世界》)

这种情况可以看成2.2.1的变体,上例可变为“老半天+否定词+VP”,而句子的语义基本不变。例如:

(26)老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27)这个回答,使船主一开始老半天没弄清是什么意思。

2.2.1.2 陈述某个事实或说明某种情况的后果

(28)在寂静的山林行进,有时老半天见不着人烟,连绵山峰起伏着,仿佛要从地平线上飞离。我泛舟微波漾……(《人民日报》1995)

这种情况,不能看成2.2.1的变体。

2.2.3 老半天+才+V

(29)老人老半天才认出:“噢!苦禅啊!你几时来的?”(李燕《李苦禅与恩师齐白石》)

(30)吴建民老半天才从领袖的笑声中反应过来。(宗道一《外交官的名字和毛泽东的幽默》

(31)穆青拿着提包站在那里摆姿势,前后左右地看,老半天才说:“你笑什么?合着我就只配当无聊文人?!”(张欣《掘金时代》)

表示动作一直在持续,经过较长时间才实现动作目的。

以上“老半天”都作状语,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也”、否定词“不”“没”等强调V经过较长时间段而没有达到动作目的,副词“才”表示V经过较长时间终于实现了动作目的。“老半天”用在动词前通常句子是否定句,如果不是否定句,可以依靠副词与之搭配或者动词本身就有否定含义,如:

(32)一谈起婚事,她觉得心里烦乱,扬起头看着天上,老半天忘了吃饭。(梁斌《红旗谱》)

2.3 一+V+就是+老半天

(33)得空上街,总要先光顾书店一番,或索性走到哪个书摊前,一看就是老半天。(《报刊精选》1994)

(34)有初中文化的徐秋元白天到工作现场仔细观察,认真琢磨,一呆就是老半天。(《人民日报》1996)

(35)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里”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是老半天。(冰心《我的家在哪里?》)

“老半天”在句中作宾语,表示动作持续时间,通常可以转换成一+V+就+V+老半天,如上例可以转换成:

(36)得空上街,总要先光顾书店一番,或索性走到哪个书摊前,一看就看老半天。

(37)有初中文化的徐秋元白天到工作现场仔细观察,认真琢磨,一呆就呆老半天。

(38)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里”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2.4 单用

2.4.1 用在句首

(39)老半天,房内没有任何动静,打开门一瞧,只见妻坐在床边流眼泪,床上铺着……(《读者》(合订本))

(40)老半天他们又是谁也没言语。(曹乃谦《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

(41)老半天我才结结巴巴地说:“你……爱他吗?……看着……我的眼睛回答我。”(张欣《梧桐梧桐》)

这种情况,通常可以把老半天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如上例可以表示成:

(42)房内老半天没有任何动静,打开门一瞧,只见妻坐在床边流眼泪,床上铺着……

(43)他们又是老半天谁也没言语。

(44)我老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你……爱他吗?……看着……我的眼睛回答我。”

2.4.2 用在句中

(45)上面古冬古冬跑下一个男的,撑把雨伞跑到女孩旁边,先是并肩站着,老半天,转过身面对女孩,陪不是,替她擦去分不清脸上的是泪是雨。(朱天文《最好的时光》)

“老半天”单独使用时,在句中充当状语。

我们对各个类别的例句所占比例进行统计(表2-1),得出结论:

(1)“老半天”在句中主要是充当补语,其次是状语,充当定语、宾语的情况比较少。

(2)“老半天”较常用的句式结构是“V+了+老半天”,这种结构的语料占总数一半以上。

3.语义特征

3.1 表义的模糊性

表义的模糊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其表示的时间长短是模糊的,多长时间是“老半天”,没有明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不同约量时间词之间所表示的时间界限也是模糊的。我们大致可以根据约量时间词表示的时间长短排成一个序列:

一刹那/刹那→一瞬/瞬间→片刻→一会儿→一时→半天→两天→很久→一辈子

这一序列类似一个连续统。在连续统中相邻的两个时间词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区分,例如“瞬间”与“片刻”。我们只能在一会儿→好一会儿,半天→老半天等这些词中感受到一些程度的差别。

3.2 客观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二重性

根据殷志平(2002)的观点,约量时间词有客观上的言长言短和主观上的言长言短。客观上的言长言短是词汇意义本身指明的时间长短意义,是绝对的时间长短意义。例如,“片刻”用来指称短时间,“老半天”用来指称长时间。下面的例子是不被允许的:

*(46)他片刻才把题目写完。

*(47)他老半天就把题目写完了。

主观上时间长短意义在客观上时间长短意义基础上,融合了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反映了说话人的主观视点,包含了客观实际和主观视点的语义二重性。时间长短纯粹是说话人的主观感受,是一种相对的时间长短。具体表现在:

(1)同样使用“老半天”,所表达的实际时长各不相同。

(48)小菲听了,惊得张大了嘴巴,老半天合不拢,好久才说出了一句话:“我……我在看一本恐怖小说,晚上一……(《故事会》2005)

(49)小姐在水中说:“大哥,我可没得罪你啊,你让我在水里泡了老半天,这算啥事呀!”(网络语料)

上述例句中,第一句的实际时长要短于第二句,并且两者间的差距很大。

(2)“老半天”在使用时,常常搭配一些副词,使得逻辑重音落在“老半天”上面。

(50)他们游水过去,找了老半天才找到快没顶的房子,然后破瓦而入。(《报刊精选》1994

(51)一脸憨厚的丁春和已经看了老半天,仍旧一无所获。(新华社2003.03)

例句中的“老半天”都重读,分别用“才”、“仍旧”表明时间长的主观评价。

从冰梅(2009)提出约量时间名词的语义特征为[+表时间][+模糊性][+视点双重性],本文认为语义特征分析应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因此,在此基础上将“老半天”语义特征总结为[+表时间][+模糊性][+时间长][+主观性]。

4.结语

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句法方面,“老半天”可以用在动词前后,也可以单用;“老半天”在句中主要是充当补语,其次是状语,充当定语、宾语的情况比较少;较常用的句式结构是“V+了+老半天”,这种结构的语料占总数一半以上。“老半天”用在动词后多作补语,用在动词后或单独使用时多作状语。“老半天”语义特征为:[+表时间][+模糊性][+时间长][+主观性]。本文对“老半天”的分析和描写,是基于揭示其特征的目的,因而没有对背后的原因做深入探究。另外,本文的分析基于语料,没有与前沿的理论相结合。这些问题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猜你喜欢

补语模糊性语料
海量标注语料库智能构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汉语、达翰尔语补语句之比较分析
浅谈视频语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补语的翻译
对外汉语教学中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的对比研究
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