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卞龙:奔跑,只为传承铁军精神

2019-05-22赵穆清

党的生活(江苏) 2019年3期
关键词:馆里军部艺术馆

■赵穆清

有一次,卞龙在采访时了解到,当年谭震林送给一家老乡一副门板,这家人一直把门板当宝物供着舍不得用。这让他决心要把纪念馆建设好,让人们来瞻仰、受教育。

卞 龙,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长,先后获得盱眙县“优秀共产党员”、淮安市“淮上先锋”、江苏省“最美基层干部”“全国红色旅游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镜头1】 12年前,纪念馆连职工的工资都发放不了,时任馆长的卞龙做通妻子的工作,走进农商行的大门,为发放职工工资办理个人贷款。

【镜头2】 为了搜集新四军历史文物,卞龙蜷缩于拥挤的绿皮硬座车厢,在街头寻找廉价的小旅馆,登门拜访时经常被当成骗子……

【镜头3】 四面八方的党员干部和游客纷至沓来,到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庄严大气、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馆区展现在眼前。

这一组镜头的背后,是一座纪念馆由小到大、由名不见经传到盛名远播的历史性嬗变。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纪念馆内只有一个历史馆、两个讲解员、三个后勤人员,日均接待游客不足百人。2007年,卞龙调任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馆长,先后申请筹措亿元资金,新建文化艺术馆、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复建陈毅、饶漱石故居等旧址群,新增革命纪念文物293件,纪念馆面积扩大至500亩,高峰期承载游客逾3000人,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党性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和“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卞龙本人也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先进个人”和江苏省“最美基层干部”。

为了纪念馆的建设发展,卞龙12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奋力奔跑,留下了一串慰藉先辈、启迪后人的不平凡的足迹。

心中有“图腾”,肩上有担当

“从1943年12月至1945年8月,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指挥华中军民取得了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胜利,这是新四军的辉煌,也是黄花塘的荣耀。‘N4A’是新四军部队的番号和臂章符号,更是广大军民心中的铁军精神‘图腾’。新时代,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铁军精神发扬光大。”卞龙说道。

2007年,卞龙从县文化局纪检书记岗位上调任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馆长。纪念馆工作人员蔡卫东回忆说:“纪念馆地处农村,条件还很艰苦,离县城几十公里远,不通班车,偏远荒凉。当时我觉得,卞馆长来这里是头脑发热,在这里不可能待下去。馆里年轻讲解员走了一拨又一拨,连事业编的讲解员都离开了。没想到,他一待就是12年,让这里彻底变了模样。”

卞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钱把拖欠的2万元水电费交了。工作启动后,招聘讲解员,可是没人愿意来。到了当年年底,纪念馆发不出工资。卞龙只好说服妻子到农商行贷款给职工发工资。

纪念馆的日子不好过,但工作不能停顿。馆里人手紧张,卞龙亲自上阵解说;后勤忙不过来,他帮着打扫卫生,拾捡烟头、纸屑等。馆里同事觉得“屈就”了他,他说:“我是带着任务来的,我和你们一样,要融入黄花塘,融入新四军历史。”

弹指一挥,12年过去,纪念馆旧貌换新颜。“现在,很多党员干部到这里学习培训,追寻先辈足迹,汲取精神力量,我们很受鼓舞。”卞龙说。一批新四军后代从北京来到纪念馆“忆苦思甜”,他们捧着大粗碗,吃着小米饭,说终于吃到当年父辈吃过的饭,一个个都十分激动。

胸间有“丘壑”,脚下有力量

原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评价“新四军文化艺术馆在全国是首创”。

这个评价的背后,是卞龙多年来的艰辛付出。他常说:“守摊子,只会越守越小,只有开门办馆,才能走得更远。”

胸有丘壑谋全局。为把新四军在黄花塘的这段历史展示出来,卞龙查阅了大量新四军历史资料,走访了新四军7个军部旧址,感到新四军不仅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也是一支有文化的部队,但全国没有一个新四军文化工作的展馆。这就是工作的突破口!于是,他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做总体规划,开始筹建新四军文化艺术馆。文化艺术馆动工时,单位账上资金很少,县里财政困难,全靠他四处奔走“化缘”筹措。老职工蔡卫东说:“新建的4000多平方米的新四军文化艺术馆,2009年6月破土动工,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竣工、布展并开馆。卞馆长还争取来5000万元专项资金,建成了黄花塘军部大道,解决了纪念馆交通滞后的问题。”

搞基础实施建设、搜集新四军文物都不容易。为了当年江淮大学的一本书、一个信封、一套衣服、一双鞋、一个水壶,卞龙不远千里去寻找搜集。为了节省开支,他夜间换乘交通工具,入住廉价的小旅馆,登门拜访时常被当成骗子等。但卞龙又是幸运的,在北京征集史料时,新四军的后辈们闻讯赶了过去;他出差去上海,十几位健在的新四军老同志,争相给他讲述新四军的故事。

有一次,卞龙在采访时了解到,当年谭震林送给一家老乡一副门板,这家人一直把门板当宝物供着舍不得用。这让他决心要把纪念馆建设好,让人们来瞻仰、受教育。

刘源上将参观纪念馆时很满意,萌生了为纪念馆做点事情的想法。卞龙向他汇报正在筹建国防教育园。之后不久,纪念馆中便有了东海舰队退役的扫雷舰和解放军总装备部退役的榴弹炮、高炮、坦克、装甲运输车、歼击机等军用陈设。

头顶有“旗帜”,身后有跟随

在纪念馆工作的每一天,卞龙都在倒逼自己。数年下来,他把自己逼成了新四军历史研究专家。他撰写的新四军军工发展的专题论文,参加世博论坛的国际学术交流。几年来,十几个大学生奔他而来,成为纪念馆的骨干研究人才。

员工黄莉莉到纪念馆上班的第一天就想走人,却在跟着卞龙吃苦受累的过程中,安下了心,稳住了神。她说:“过去,我对新四军历史知之甚少,被馆长一逼再逼后,现在居然‘四通八达’了。”

人格就是旗帜。在卞龙的人格力量感召下,一群奉献者、志愿者心向黄花塘。新馆动工时缺乏资金,新四军后代、常委会省人大原副主任柏苏宁通过同学朋友争取了300万元工程款,馆里的司机黄业伟拿来1万元钱为馆里救急。新四军老兵和后代们主动捐赠珍藏的书籍和实物等。

还有三位特殊的志愿者值得点赞。常州老板刘伟平,干了大半年还没拿到一分钱。酷热的夏天,他在工地盯着,一点瑕疵都不放过。他说,他要把最好的园林艺术作品留在黄花塘。南京一家布展公司的老板杨大顺,负责新四军文化艺术馆的布展。卞龙跟他讲:著名记者范长江、版画家莫朴、作曲家贺绿汀等都出自新四军。”杨老板很有创意地体现了卞龙的意图,文艺馆开馆时受到各方赞赏。工程结算时杨老板所赚无几,对此他并不计较,“我和黄花塘有了感情”。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的一位老板曾给新馆供应大理石,后来账目遗失,他想,没凭没据肯定要不到钱了。但卞龙说:“你没有账我有账,一分钱不会少。”展区大门口需要一块巨石,这位老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山东运来后,开价60万元只收了14万元,还免费镌刻了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馆名。

寒来暑往,卞龙像一匹马儿不知疲倦地奋蹄奔跑不止。有人问他:“这么多年来,你为了纪念馆的事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到底累不累?”

“累,只想高尚地活着!”他回答道。

猜你喜欢

馆里军部艺术馆
如意
简述新四军军部驻地的变迁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油画作品
瞭仓艺术馆:工业料仓变身艺术空间
重庆NORHOR家居艺术馆:百年米仓的重生
第二次西园寺内阁期间“增师案”与政党军部之间的博弈
快看!他开了抖音特效
美术馆里的少年
图书馆里排排坐
时髦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