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枚手印“印担当”

2019-05-22郭开国姚永亮

党的生活(江苏) 2019年3期
关键词:村干部农场农户

■郭开国 姚永亮

积重难返,穷名远扬。这是阜宁县新坍镇新集村干部群众几年前自己总结的。

历史上,由于新集村远离集镇、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干部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许多人习惯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但人多地少,效益较低。村“两委”会在2015年之前,不但连间像样的村部办公室都没有,而且还欠着140多万元的外债,连续多年被市、县列为经济薄弱村和重点贫困村。

其间,为尽快改变新集村落后面貌,县、镇党政组织也曾多次派驻工作组、选调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凭着这些外来特殊的人脉资源和政策倾斜,新集村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些“村强民富”的亮眼成效,可治标未治本,往往昙花一现。

村干部的“赔偿书”

穷家难当,村干难选。2014年3月,1959年2月出生、本已准备辞去村干部职务随孩子进城的陈元之,却意外地被党员推选、镇党委确任为该村党总支书记。同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下过战功、曾任过村干部的退伍军人时林,应村民们要求,毅然放弃镇机关公益性岗位工作回村,挑起村委会主任的重担。

村民的信任,组织的重托,让这两位“新岗位、老村官”感到了无形的压力。他们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多次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诸葛亮”会议,商讨确定持续可行的强村富民良策。

几经讨论,村“两委”最终形成土地流转金850元/亩,经营盈利部分再按集体、承包人、土地所有人5:3:2比例分成的方案。秋播在即,村组干部分头深入农户劝说流转土地,多方努力签下200多亩合同。

“这么高的土地流转金,还要盈利分成,如此方案明显是不让承包人赚钱!”正值秋播,村干部们虽多方动员宣传,可村内村外没人愿意揭榜承包。

“这怎么行,要不,就我们三个人包下办个集体农场。”陈元之无奈之下,征求起时林和村会计辅导员刘加春的意见。

“谁叫我们是党员干部呢?不能将已流转过来的土地放荒!”时林、刘加春稍作迟疑,郑重地在保证承包合同履行、出现亏损三人按5:3:2比例分摊赔偿承诺书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摁下了三枚鲜红的手印。

百般辛劳“花显果”

“什么?就你们仨种这田,弄得起来吗?”村中,之前签下土地流转的农户怀疑起来,担心把土地给了干部种,得不到约定的收益。有人直接提出“先付清当年流转金再种地”的要求。当时,白手起家的三个人正忙着筹钱购买种子、肥料,一时的确拿不出钱来,一些农户说啥也不肯让出土地了。季节不等人,陈元之找到农商行新坍支行贷出5万元款,及时与土地流转户进行了兑付。

为能最大化地节省小农场支出,三个人精打细算,但凡人工能干得了、时间又允许的农活,他们就不轻易花钱调机叫工,自己起早带晚干。购种、买肥、置办农药等农资,他们都要货比三家,好中选优,低价确定,自己装卸。麦田开挖墒沟、施肥用药及水稻田间管理、正常灌溉,他们三人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从未懈怠。时林的妻子崔成秀抱怨:“自从村里办了农场,家里的事他就没伸过手,田里更是没了他的脚印。”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小农场的麦子、水稻,两季单产比相邻农户地块高出100多公斤,且籽粒饱满、质高品好,出售时每斤价格上浮一毛钱左右。第一年净获纯利10多万元,按合同上缴集体积累5.5万元。

放在别处,这金额微不足道,可在一个经济薄弱村里,正是有了这样的收益,坚定了这三名村干部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帮助农民增收的信心。同时,这也无形中激发了村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到了2015年秋,流转土地面积已近400亩。

随着土地流转面积的增加和其他4名村干部的加入,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创办了体量更大的集体农场,时林任法人代表,实行企业化经营。农场根据生产需要陆续投资添置了拖拉机、插秧机、喷药机等必备的作业机械,有效地提高了耕种及管理效率。

“土地入股,不仅能得到不低的土地流转金,而且合作社每年还能二次分红。更关键的是,你若愿意还可参与合作社季节性劳动,工资照算,这比把土地留在自己手上耕种划算多了!”一些精明的村民看出了门道,纷纷主动要求加入。目前,合作社拥有土地1500多亩。

撬盖效应“换新颜”

几年来,新集村“两委”干部主动作为、艰辛付出,领办农场、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揭开了新集村贫困之潭的“盖子”。

村“两委”干部们把农场和合作社办成了引领村民生产、帮助村民致富的示范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平台。生产经营中,村中沟河引排能力不强,他们及时向上面争取工程款,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对境内两横两纵大中沟进行了全面疏浚。同时,又发动村民参与对150多条排沟进行了高标准整治,畅通了水系河网。

车辆难进,交通不便,村“两委”干部抓住国家鼓励地方配套新建农村公路的政策机遇,全力申报,先后修筑乡村公路9.8公里、公路桥4座、机耕桥23座,现在镇村公交车一天8趟穿越全村,缩短了村民与外界的距离。同时为村民发展大棚蔬菜、特经作物创造了条件,全村累计发展起非粮作物近千亩。

几年的生产经营下来,合作社已向村里累计上缴几十万元,村干部们应得的收益和分红,没有一个人拿取,全都投入到合作社扩大生产和搞好经营之中。2017年,针对不利天气对粮食收储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县镇支持下,投入130多万元,兴办起一座日可烘干80吨、仓储1000吨粮食的烘干仓储中心。

经济的发展改变着新集村,2017年底该村已顺利通过市、县脱贫验收。如今,村里新建起一座楼上楼下72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干部服务、村民活动有了场地。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户按照村里的规划,围绕党群服务中心联建起式样新颖、粉墙黛瓦、功能齐全的康居小区。

猜你喜欢

村干部农场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农场假期
不让干部挂“空挡”——一名村干部的成长档案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快乐农场
农场
驻村干部“唱主角”,村干部“跑龙套” 警惕脱贫攻坚主角错位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