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效性
2019-05-21廖潭林
廖潭林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心理活动课堂上有所收获,喜欢心理课,认同心理教师?这就需要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课堂带给他们的益处,包括情感体验、知识获得、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本文从学习态度、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课堂体验和课后延伸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高中心理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心理课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6-0052-02
课堂实效性是衡量高效课堂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其他学科有较大的差异,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如何上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心理教师探索的问题。
一、要让学生重视心理课堂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对该学科课堂学习效率影响非常大。只有学生内心重视了该学科,才会认真参与课堂,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所以,心理教师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必须要向学生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心理健康是生活有质量、人际关系融洽、学习有效率的基本保障。给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常识、生活中的基本心理现象,可以举例来说明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学会初步判断一般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强调,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是心理问题频发的阶段,平时要注意预防。但要把握好度,不要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人人自危。要让学生明白,只要平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及时宣泄压力,注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就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如果真的哪一天出现了心理不适,可以及时到心理咨询室请求老师帮助。向学生预告高中心理课堂要涉及的内容,以及它们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未来的心理活动课产生积极预期。学生只有在心目中形成了“心理活动课不但有趣,而且有用”的观念,在今后的课堂上,他们才会积极投入、认真参与。
二、课程设计切合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中生心理课堂上同样适用。高中生思想趋于基本成熟,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但看待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一知半解,关注更多的是自我。他们非常在意周围人的评价,特别在乎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所以,心理教师在设计活动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既要有趣味性,又不能太幼稚,要有别于小学和初中的心理课堂。否则学生会认为心理课堂深度不够,内容没有意思,不会投入情感。例如“爱情”这个主题,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爱情和友情的区别,明白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成长的信号,不是真正成熟的标志,不要盲目去追逐爱情;高中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爱情中的责任以及是否有能力承担爱情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对学习的影响、情绪的波动、未来家庭的责任、恋爱失败的打击等。引导高中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爱情,理智地对待爱情。
总之,高中心理课堂必须要切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思维、价值观的特点。一旦学生心目形成了心理课堂就是做做活动、玩玩而已这种刻板印象,他们就会将心理课当成“休闲课”,当成是写作业、睡觉的课,到那时心理教师想要再次唤起他们对心理课堂的热情就会非常困难。
三、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
高中生学习压力大,时间紧迫,每天“三点一线”。因此,他们的“功利心”比较强,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会投入更多精力,认为没有用的往往置之不理。所以,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必须要切合学生的需求。需要和动机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学生认为教师上课的内容是他们所需要的才会认真参与课堂,才能激发内部动机。心理教师可以事先做一些调查问卷,筛选一些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每年开学初,我都会让学生写“我最想在心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统计发现,学习方法和策略、记忆的方法和策略、时间管理、注意力训练、自信心培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职业理想、异性交往等,学生都比较感兴趣。这些内容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迫切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知识、方法和技巧来帮助他们解决困惑。
四、课程体系循序渐进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要注重系统性,要前后呼应、条理清晰。这就需要心理教师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既要遵循心理学的原理,又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既要强调知识性,又要注重趣味性。例如,在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后,才能上“接纳自我,发展自我”方面的内容;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自我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后才能上职业规划的内容;记忆力和观察力方面的内容必须要放在注意力之后,只有学生明白了注意力的重要性,有意去训练并提高注意力水平后,才能提高记忆和观察的效率。总之,高中心理活动课程体系必须要注重系统性,各个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并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注重课堂体验和课后延伸
心理活动课虽然也注重知识、方法和技能的获得,但课堂形式主要以活动为主。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后感悟,在分享中升华。并引导学生把课堂的感悟和学到的方法、技能延伸到平時的生活和学习中,实现心理成长。我在上“记忆的规律和策略”这堂课时,先让学生限时练习,完成某些记忆任务,并从中找到规律,然后运用该规律再次进行现场练习,或是先介绍一些记忆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运用该方法和技巧现场练习记忆,直观感受它们带来的好处;讲到“自信心对记忆效果的影响”时,让学生先后记忆字数差不多但内容形式完全不同的材料,一个内容看起来比较难记,是曼谷全称的音译。先让学生预估自己多久可以背下来,把时间写在纸上,然后再开始记忆,记录完全背诵下来所花的时间,然后按照同样的规则让他们背李白的诗歌《送友人下蜀》。多数学生都可以在8分钟之内背下曼谷全称的音译,5分钟内记住《送友人下蜀》。学生在记忆这两个看似难度差异很大的材料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信心在记忆活动中有多重要,而且这次成功背诵的经历也让他们在今后面对记忆材料时更有信心。心理活动课应侧重让学生现场参与,投入情感,获得感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学生课堂上的体验和感悟只有延伸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且很多心理品质的养成都需要长期练习,特别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需要通过课后练习加以巩固。我听过很多心理学科教学研讨课,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即“课堂热闹、课后冷清”,很难达到良好的延伸效果。有的教师也布置了课后作业,但没有后续监督、检查制度,任务很难落到实处。我通常会在每节课上课之前随机抽查上次布置的任务,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让他们谈谈收获、感想,尽量少给学生“偷懒”的机会,形成惯例后,学生对待课后作业就会更加认真,课堂效果就能持续延伸。
总之,心理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多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多参加学科教研活动,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导向,设计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活、更加高效地学习,心理活动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