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思路与技术要点分析
2019-05-21李理
李理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也随之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笔者通过多年工作实践,参与了大量城市道路设计与审查工作,发现当前市政道路建设中存有一些普遍性问题。针对城市道路研究国内目前仅限于规划与理论研究方面,在工程规划设计实践方面研究仍有所不足。本着城市道路设计原则,力求找到城市道路设计合理的方法。该文在充分掌握城市道路设计思路的基础上,针对城市道路设计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思路;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脉络,加快道路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道路建设,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城市道路不仅能够为城市交通提供优质服务,还有利于连通城市外围公路系统,确保交通网的完整性。通过合理化设计,可进一步增强城市道路的作用,为人车出行提供舒适环境,创建良好的城市形象。但长期以来,交通拥堵已经成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667个城市内,在早晚高峰阶段约有2/3城市都会出现拥堵现象,每天因交通拥堵就有10亿元财富被蒸发。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以车为本”的交通规划仍在延续,长此以往,不仅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拥堵现象,更会拉低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城市活力,甚至污染空气,造成能源短缺。究其原因,无非是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划系统还不完善,我国城市道路仍以公路设计为依据,大多设计理念、做法也都是以公路行业为参考。事实上,无论是从使用性质还是功能方面,二者都存在本质差异,为此,应按照城市道路自身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才能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1 城市道路设计思路分析
从本质上讲,交通就是实现人或物的空间移动,在这个过程中,载体是道路,工具为车辆,因此,“人”是城市道路服务的对象,这与公路存在一定区别。为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以人为主体,通过合理设计,确保交通模式的安全性,保证交通环境安全、通畅、舒适,从而为城市道路事业发展、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1 用地方面
道路设计需与城市用地、功能区紧密结合,按照用地性质、功能区的要求,合理确定城市交通服务模式。
1.2 空间方面
城市道路空间应对地面、地下与高架立体空间的整体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将出发点定位于为道路使用者提供综合服务,也就是说城市道路不仅要具备交通功能,还应具备其他功能,如生活功能、管线载体与景观功能等,需综合考虑整个空间范围内的道路特性,保证更好地实现所需功能。
1.3 路权分配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道路设计思想应由机动车交通为中心向多种交通模式融合的思想转变,按照道路等级相关条件,做好道路空间资源分配,保证所有交通参与主体的安全性。
1.4 交通设计方面
作为城市道路最根本的功能,城市道路设计必须重视交通功能,传统道路设计往往只重视单个设施功能,却忽视了各个系统交通的各自特点,缺少重点、缺少细化。相比公路工程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应更重视各个系统划分,能够对所有设施供应能力进行合理分析,从而为方案设计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1.5 风貌控制方面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强调景观设计+城市设计,要求与城市自身特点相结合,按照城市整体规划目标,综合设计空间组合、景观风貌、建筑特色及道路宽度等,美化城市整体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1.6 精细化与人性化方面
“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对“人”加以重视。在城市道路设施设计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包括无障碍设计、行人二次过街等,通过交通功能和环境景观的结合,对人在交通环境中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加大关注力度,为人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
2 城市道路设计技术要点分析
2.1 道路空间综合布局
2.1.1 道路设计优先次序
相比乡镇地区,城市人口密度大,外来流动人群多,行人、行车活动应看做是城市道路设计的关键,从而确保通行安全。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因素较多,为转变传统以机动车交通为中心的道路设计理念,应综合考虑多方诉求,如行人、公共交通、机动车等,并与各等级道路服务对象差异相结合,提出了道路设计优先次序,即按照“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的顺序设计城市道路,从而更好地向多交通模式转变,实现城市交通充分融合,推进城市建设。
2.1.2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道路空间资源分配主要体现在道路横断面布置方面,且和道路等级与功能之间关系密切。一般城市道路都会被分化为5个等级,即快速路、干线主干路、普通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在道路设计优先次序理念下,需有机结合道路功能与道路等级等要素,在道路横断面布置中全面贯彻相关设计理念。根据规划要求,针对高密度区域,要充分重视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确保人行、非机动车安全通行。针对潮汐交通、单向交通等特殊道路,同样要做好道路横断面布置工作。
2.1.3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中平面设计是最关键的内容,设计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平面线形设计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合理性。同时还要重视线性设计和周围环境、地形间的协调关系,综合考虑横纵断面是否会影响道路平面设计。如在曲线设计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缓和、半径大的曲线,不要选择断背曲线。针对高填方路段,一般选用直线设计即可,特殊情况下也可选用缓弯设计。在道路平面设计时,要综合考虑道路现状与周边建筑特点,保证符合設计标准。
2.1.4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能够直接反映出道路沿线变化情况。为此,设计之初,必须严格遵循城市规划要求,做好道路等级划分工作,要综合分析汽车通行主要类型,深入研究道路沿线地形与周边环境,了解城市道路交通量等,从而保证道路设计的可行性。
2.2 慢行与公共设施空间设计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慢行与公共空间设计往往不被重视,为了有效地实现多交通融合,笔者认为应重视慢行与公共空间设计部分,其中慢行设施设计应以功能实现为重点,满足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需求。公共设施设计则应以环境设计为重点,做好各项设施布设工作,提升活动空间品质。
2.2.1 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设施
在交通通行过程中,行人与非机动车可定性为弱势群体,为保证此类人群通行安全,必须综合考虑路权保证、宽度要求、铺筑绿化等多种因素,根据相关规定确定各项指标参数,特别是重要交叉口、交通枢纽出入口等位置,需合理设置人流集散空间,且保证其宽度、面积与客流状况相符。如在同一平面布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必须在非机动车道外侧设置人行道,且采取明显标志做好区分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设置绿化隔离,为确保通行安全,一般宽度设置在3m以上。
2.2.2 无障碍设施系统化布设
作为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空间,城市道路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常出行需求,还要给予特殊人群关怀,体现城市的温暖。无障碍设施通常设置为缘石坡道、垂直电梯与盲道等,从而确保特殊人群能够在地铁出入口、公交车站等重要地点通行安全。
2.2.3 交通宁静化措施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直线上涨,激化了居住区人、车、路三者间的矛盾,从而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使道路空间交通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逐渐下降,如何缓解人、路、车之间的矛盾,如何还人民一个安全、和谐的居住环境是道路交通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为实现交通安全和交通运输功能之间的协调,可采用抬高路拱与人行横道、减速装置布设、路口压缩设计等交通宁静化措施得以实现,从而降低居民区行车速度,保证行人出行安全。
2.2.4 公共交通空间设计
为体现城市道路“公交优先”的设计原则,必须重视公共交通空间设计。结合现行规范和城市道路现状,从设施方面落实具体“公交优先”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做好公交线网划分工作,在路权空间分配方面逐步倾向于公共交通,基于客流、车流等因素,在道路上合理设置公交专用道。
第二,加大公交车站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为提高公交站点容量,在多条公交线路扩容下,需适量增加公路深港湾车站。
2.3 道路景观设计
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城市路网往往呈“三横九纵”的格局,以此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长期以来,道路设计者只将精力用于道路结构设计、运能、通行效果等方面,而忽视了道路景观设计,无法实现道路景观功能,导致道路设计与周围环境不相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设计愈加重要,应重视道路空间的美观性,实现道路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3.1 植物造景
一般可在道路两侧做绿化设计,利用植物创建景观效果。要求根据植物自然属性,结合城市生态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植物,构建植物空间,如紫叶李、小叶黄杨、红叶小檗等,这些植物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低,叶子色彩明艳,具有美观性。
2.3.2 人工造景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如僅利用植物造景,略显单调,可同时运用人工造景和植物造景,相互印衬,增加道路的美观性。如微地形设计或标志性景观雕塑设计等,将人工造景各种元素融入整体景观设计中,更能体现地域文化,城市风貌。
3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城市道路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风貌与历史文脉,是城市的明信片。在道路设计中,要转变传统设计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道路设计优先次序原则,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更好地为城市道路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促使我国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照伦.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5):160.
[2]周围,王维.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初探——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J].技术与市场,2012,19(4):124.